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一部以“文革”為背景的電視連續劇《人世間》近來開播引起很大的關注,現在劇還沒有播完,網友的討論和評論就已鋪天蓋地,尤其早期出國的海一代經曆過那段不堪的日子,參與度非常高。見此,咱也急急停下正在收看的國劇於冬奧即將結束之際,開始追看.....
《人世間》大幕拉開,短短幾個情節就將人們的視線一下拉回到“苦難深重”的文革,上山下鄉,建設兵團,支援三線,棒子麵玉米餅....熟悉的言語熟悉的場景讓人閃回到一場打著文化大革命的旗號將人們帶進苦難深重生活的過往。尤其幾位實力派的主演刻畫的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十分到位,非常有年代感。特別情感戲的部分, 父女,母子,戀人,朋友各自關係鋪墊的絲絲入扣感人至深,主創演繹到位帶人入戲。
然而隨著劇情的展開,發現故事避開政治而著筆於文革期間人們生活的一些基本麵貌,因而文革殘酷性的一麵被輕而易舉地帶過,側重通過場景道具服飾吃用展示人們的生活狀態與情感關係。人物關係的設定偏於戲劇, 不是搭上落難的高幹子女就是巧遇搶救不在位的高幹,此為不過是為後續故事的“精彩”與衝突鋪墊,但看起來太不“老百姓了”。再有人物間言語的交流隨意隨心,老毛的語錄反著用,不乏調侃之意,沒有反映出文革時謹言慎行的生活狀態,多少有點誤導。
《人世間》取自梁曉聲的同名獲矛盾獎的小說,故事講述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周家人的命運與時代變遷交織在一起五十年歲月裏的悲歡離合。現在咱初初看到的文革部分,感覺《人世間》的故事出自經曆過文革的梁曉聲之手,多少讓人感覺有點遺憾,或許電視劇沒有完全展示小說的真正內涵,可從故事的幾條主線還是看出其對文革避重就輕,插隊生活如世外桃源,建設兵團似情愛世界。當然現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不具備反思文革的條件,老鄧曾說“過幾代人再去評價文革這段曆史,先摸著石頭過河把經濟搞上去,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利益”, 所以可以了解梁曉聲用蜻蜓點水的方式通過文革帶出人物關係,重點是為後麵改革開放的生活篇章鋪路。
有網友舉例說《人世間》有些場景及橋段不真實,是對“文革”的是一種美化粉飾。準確與否見人見智,如上分析,這也許是梁曉聲不得已的選擇,要不就是其對文革的體驗不同於尋常百姓。至於說不真實的部分咱有確所發現,比如幾個青工進進去去都是自行車來自行車去,這絕不是那會生活的現實,因自行車憑票供應,普通幹部家庭未必有車,其次成群結對穿冰鞋在滑冰拉風也不可想象,再有在澡堂洗澡,有花生瓜子茶水伺候,居然還有捏腳,這是什麽年代的生活(九十年代?)。我們文革生活在京城,也隻有過春節才能憑本買到花生瓜子解饞 -:)
《人世間》隻能說是一部情感年代劇,展示了五十年來中國大地某個角落或作者及編劇理解的生活狀態,而非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文革加改革之曆史畫卷。
它確實是一部不錯的情感大劇 -:)
《人》劇敘事始於69年,而且隻是簡單交代了一下主人公一家的人物關係以及下鄉三線等去向。
然後好像從第二集開始很快就跳到了72年,真正的劇情從此開始,此時距文革結束76年還剩4年,這段時期其實已是文革的後期,此時隨著乒乓外交中美關係已經解凍(從枕巾上的球拍以及YOUYI字樣就可以看出),文革的重頭戲應該是批林批孔批周公。
博主希望的再現文革的炮打司令部,三家村,大批判,破四舊,武鬥,倒劉鄧陶等67,68 年達到高潮的亂象其實早已過去,我看72年後中國的世道《人》劇的描寫沒什麽問題。
該劇的著眼點在城市裏貧民區的一群小人物,他們是東北工業區數十年變遷的真實寫照。沒有那麽高大上,沒有那麽光鮮,他們隨著改開後產業結構的調整失業,下崗,沒有住房,他們走投無路,各種陷入險境,命運不同使曾經的發小光腚娃娃分崩,公安的腐敗,不同階級(哪怕是親人)的矛盾,正直在現實壓力下的無奈,中國官場的生存藝術,官商勾結,沿海與內地特別是東北老工業區發展的不均衡。。。。一幕一幕以及好多好多生活細節真實得要命。
當然你要是抱著批判的心態任何作品都能從不同的角度找出問題。特別是滑冰騎自行車等細節顯然博主沒在七十年代上半葉的東北生活過,完全是一種想當然。
文革其實從改開開始的傷痕文學就已被否定,傷痕文學以及以《楓》為代表的傷痕美術更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早就對文革進行了血淋淋的批判,小平對毛的三七開更是直言不諱的指出這是毛的汙點。
該劇中的江遼省指的應該是黑龍江遼寧,而吉春市則更明確的說故事發生在吉林長春。
看你博文下的某些評論頗有感慨,文學城裏竟有這麽多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