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說過由於新冠疫情,去上大學的兒子在家與我們同一個屋簷下的時間多了不少,這讓我們有機會重溫養育其成長的美好時光。此刻在一起,經過幾年曆練的他成熟了,從學習實習到獨立生活談戀愛,方方麵麵的起起伏伏,讓孩子看問題分析問題的角度發生了變化,而且能撥離中國文化背景成長之環境帶給他的烙印,能用主流社會的思辨看待人及人與社會的關係,與他交流探討,有時得到的反饋,確完全出乎意料.....
有天與孩子閑聊起了他在大學與女孩子 Dating,兒子對此不藏不掖,大大方方講起之中快樂與痛苦交織的愛戀。孩子笑著說起初戀曾帶給他最初的尷尬,女朋友開朗大方,相識不久就主動與他拉手及有肌膚相觸之舉,在公共場合亦是如此,搞的兒子十分不適。咱心想多好的事,我們的曾經那有如此開放如此的浪漫, 就問為什麽不笑納情人的一份愛? 孩子思討片刻認真說,應該與其成長有關,因為我們與他雖然相處和諧也上放任隨著他的意願發展,但彼此有一層家長與孩子位格關係,所以隨著年齡見長在親密關係上反而不如其小的時候,基本就沒有什麽擁抱或過多親昵之舉。
孩子的一席話給我不小的觸動, 以往咱倒是想著是父子兼“朋友”的關係,可以你一拳我一腳,並沒有擺出一副不苟言笑嚴父的麵孔, 除此之外就沒有如老外無論多大年紀, 都能擁抱有一定的肌膚之親。 我們在中國文化熏陶出來的一代人不善於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親近,造成下一代的尷尬,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回想我們的成長過程,父母也是如此般“冷”,一切的愛都埋在心裏或化之於行動,尤其是文革年代,”鬥資修“當頭,情愛絕對不登大雅之堂, 在咱的印象中在街上就沒見過拉手擁抱之舉。繼承如此這般的養育,到了自己的下一代,延續其法,誰想生長在海外的孩子要為我們背鍋。
看到一段評論說道: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摸和擁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被觸摸和擁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觸摸。中國小孩遠遠比美國小孩受到擁抱和親吻得少,到了十歲左右,就很少有人擁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親人。除了握手,我們要到談戀愛時才會和另外一個有身體接觸。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十來年或更長的時間裏,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在西方文化裏,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凡是正常的人都會有體會,任何言語表達不能代替肢體的表達。社會學和心理學教科書都有“身體語言”這個術語。中國文化缺少豐富的身體語言來表達人之間的感情和分享,是我們文化含蓄的原因之一還是結果之一?
通過孩子了解到在他們成長中缺失”親密的接觸“帶來了一定的尷尬,如上所言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 相信這隻是其中之一,或許還有其它各個方麵,隻是不察覺或是善良的孩子沒有抱怨罷了。我們這些ABC 孩子成長於”夾心“的環境,確實不易,他們帶著我們文化的痕跡走向社會與主流文化碰撞, 難免不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