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初初看,認識接觸國人好像與出不出國沒多大關係,到處都是自己的同胞,有何難?關鍵就看你是否有心去互動。國內不用說了,自己的國家,抬頭低頭都是一樣的麵孔。可細細想,還是有所不同,比如我們出國前的那個年代,人們的流動性不大,有些人一輩子工作在一個單位,能見到的就是有限的幾個人,再有公有製的架構, 人人惦著向上爬,留著心眼,彼此難於交心,雖然有來自各個省市地區的同仁, 可難有深度交流,了解地域文化也非舉手之勞。
出國之後,沒有來製度帶來的約束, 人有了對工作和生活的自由選擇,彼此少了不必要的芥蒂,因而國人之間交往起來相對坦然也坦誠, 無形中增加了交往的層麵,認識人漸多,誌趣相投的,可進一步深度交往。記得剛出國不久, 曾學習工作的大學校長來到我們的城市走訪周邊的幾所大學, 期間有閑,就想起在這個城市的校友,於是想辦法召集了我們在讀的學生, 由於臨時之舉,也就十個八個人到場聚在一朋友之家。這時的校長也放下架子,與我們隨便攀談,當然之中話語還是有自己的分寸,我們沒有了”緊箍咒“, 問起了過去不好涉及的問題。 這在國內學校是辦不到的, 一是人家忙架子大, 二是咱沒什麽理由打擾“大人”。出國這多年, 先後接待過不少這些所謂的大人物, 什麽局長,校長,大經理...... 其實都不過如此。
說回到在海外,咱確確實實發現,國人之間還是很好交往,尤其能深刻體會來自不同地域人的特質品性。我們都工作的老外的公司,自然那裏以主流文化為主,國人能介入多少就看個人的造化。因而工作之餘,交流的圈子就成為生活的重點,如可參加自己喜歡能融入的華人社團,經常去活動會讓你結交好友。由此, 咱結識了來自越南的華僑, 聽他們講述當年坐小船外逃的曆險記, 還有不少台灣人,大家聊起“台獨和一國兩製“等問題,彼此都能坦率交流,而不必”一方咬死另一方“,進入非你既我的爭鬥。
往往給國內人曬將這些活動的照片時,他們都說難以想象,國內忙啊忙啊,少有如此隨意的聚會。而對於海外,這就是大部分華人的生活,不是張家聚就是李家"爬梯",海外孤單的我們, 自然會抱團取暖,時間長了, 相識相知, 能包容的就長久為友,否則,彼此走遠些也不傷和氣。出國這些年, 咱也像“老熊掰棒子“一般,經曆了淘汰和被淘汰,結識認識,分手分離, 每一個過程都能體會經曆來自全國各地, 南方/北方/東南/西北各路豪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都一一展示在他們身上, 讓咱受益匪淺。
國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特殊的環境,認知各路華人同時, 也有助於了解各地的文化飲食。大家常常聚會,滿足胃口是首當其衝, 通常各家會拿出看家的本領, 為朋友們奉上美味佳肴,東南西北中什麽都有,大夥邊吃邊品味,還分享之中與中國八大菜係的有關的典故,更重要的是言傳身教,讓有心的美食愛好者複製享用。俺發現自家的飲食機構,多年來, 就是在學習吸收各家之長短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 可以說"又南又北或不南不北" -:)
出了國人與人之間少了利益關係,易於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