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人們常說一家親或親如一家, 其實之中暗含了不少潛台詞,一家親父母子女在一起,暖融融,雖也有“鍋勺”磕碰的時候,但這關起門來,大部分的家庭都能很好地和解。而“親如一家”,也許有不同的組合, 一旦子女成家引進新人,能在一個屋簷下開開心心生活,就沒有想象的那麽容易,一旦出現衝突,常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這裏關鍵是與血緣息息相關。
通常孩子成家立業搬出去獨居,過自己的小日子, 大家相安無事,如住的近,還可每周回到父母家“討口飯吃”,當然父母盼孩子歸來更願意為子女“做牛做馬”, 子女回家是真正意義的回到自己的家,老媽的家就是自己的家, 在那裏想做什麽就做什麽,絕對是吾之家吾做主,因在那裏包容四方, 媽的家就是你家。與此相反,父母到兒女的家,情況就有相當大的不同,無論你多麽熱情,他們都會客客氣氣,且男方家女方家之家長還多有不同, 之中的老媽言語舉動更是關鍵之關鍵,,因你家不是媽的家。
在某個特定的場合,見到了一位看上去蠻年輕的女士,言語中能感到不快活。聊開後,方知已年過六十的她,在國內獨自一人來海外給女兒帶孩子,本想如果習慣這裏的環境,幹脆賣掉國內的房子,錢交給孩子,後半輩子就與孩子在一起養老。誰想,到了女兒家,較強勢的她, 辛苦照看孩子不說, 一舉一動似乎不合閨女的心意, 說白了孩子來久了偏西化, 而她仍守著國內的“勤儉持家”之風範, 時間一長,矛盾就來了。 這位媽媽說, 很心痛, 每次孩子回國到家, 愛怎麽折騰就怎麽折騰,過得很爽,現在她來到孩子家,如此不開心........後來我們再次遇到這位女士,其精神狀態好多了, 她告訴我們,她自己搬出來,試一試能不能獨自在海外養老,若行,將國內房子賣掉,自己用自己花。
這樣的故事,其實在我們身邊不在少數,父母來探親, 語言不通, 出外無車,如此不變, 因而一切要靠孩子。若短期來訪,大家客氣, 父母再小心翼翼,易於順利渡過,若時間一長,就會出現上麵母親之遭遇, 孩子習慣的改變或自身的不同要求,會搞的父母無所適從, 都是在親人家, 卻不能如家般自由自在,為所欲為。與自家孩子或許好些,與女婿媳婦又完全不同,矛盾發生,各自維護各自一方, 彼此無法包容,強製父母搬出或父母離開後兩口子鬧離婚的, 咱都見過 -:)
都是親人之家, 媽的家是你的家,你的家確不是你媽的家........
有時我們角色發生了變化,認識才會有一個提升, 否則還是個“吃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