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掙錢難花錢易”,對大多數人來說出一份力爭一份錢,與辛苦等價, 日進鬥糧那是生意人之事,一介平民靠的是日常的付出掙得銀兩養家糊口,所以按常理,生活的消費也與自己的“辛苦”相應。然而現實生活中, “月光族”遍地開花,且常常發生在年輕人的身上,這也讓俺們這經曆過文革一代之人十分不解,為什麽好好的錢如此亂花?難道這些孩子就不想著有一天會老? 這矛盾的衝突點就在人們的消費心理之差異與消費的價值觀。
我們生長在物質匱乏的年代, 老爸老媽掙那點工資也就夠維持家庭的日常開銷,餘下點錢還要寄給遠方的父母,我們被教育說“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那時有錢也沒什麽消費品,什麽都憑票,如自行車/縫紉機,與娛樂有關的市場少見,記得連撲克牌都沒得賣。我們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長大, 沒有什麽消費觀念,有"需要才買",這個所謂的需要也就是生活必需品。
時至今日,努力掙的錢除了養家也有結餘,有些理財有方的還會有“大塊結餘”。麵對現如今林良滿目的消費品,周邊與咱同代的朋友花錢還是本著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該花則花, 不該花的一分都不花,生活依舊是“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模式,當然出手更要貨比三家。看看這些人的穿著就可窺見一斑, 本著”需要才買“的思想,享受的是有效聰明花錢的快樂,時常在聚會中聽到他們分享“買了什麽核算的東西”及“如何少花錢多辦事”。
而與此相反的是“喜歡就買”,周邊不少老外就是如此,比如有個同事每次去 resort 或 cruise 都要重新買一套行頭,要到就是與眾不同。年輕一代更是隨著市場不斷更換不同的“玩意”,從時裝到手機,不一而足,他們享受的是東西的帶來的快樂及被周邊人認可的價值觀,至於將來如何,也就留給將來吧。有這樣的消費思想,是他們生長處的時代不同且家境也不同, 有太多選擇的餘地, 在“需要才買還是喜歡就買”之間, 由人的本性出發,自然而然傾向後者。
相比之下,我們這代人有些“不幸”,經曆了社會的變遷,體會了由供需到市場經濟的轉變,然後根深蒂固的消費思想卻不一定能百分百與時俱進,在花與不花錢上,盤算糾結,時常讓小輩們“嘲笑”不解。咱也是本著老爸教育“該花的錢多少多花, 不該花的一分錢都不花”。有什麽辦法呢?時代造就了我們,生活常常見到是因“需要才買”之父母攢下的銀兩,最後被“喜歡就買”的孩子們輕而易舉地花掉了-:)
窮有時可能是“窮思,窮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