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兒子去大學了,每每見到他都會問長問短,孩子還算開朗,願意分享在學校的點點滴滴。我最關心的他能否結交不同的朋友, 以擴大社交圈。小子生長在海外也能說些國語,學的專業有不少來自國內的小留,咱就好奇有沒有能談得來的,兒子說很難,小留整天是一個國語圈,興趣愛好不一樣,國內家庭收入背景不同,來上學的目的性不一樣,聊的話題亦少,久而久之還是願與國外長大的同學為無伍。
孩子說的咱可理解。不過發現, 倒是有些10歲左右從國內來的孩子, 長大之後,能左右逢源,遊刃於兩邊的中國孩子。咱有這樣一個年輕的朋友,其隨老訪父母出國,上中學大學工作,中文沒忘,還愛看國劇,在大學裏什麽中國學生都能交,工作後老外朋友有些, 但後來好像更願意跟老中混 -:)
另有一個朋友的孩子,也是小時候隨父母出國,不知是不是水土不服,經過這些年,還是中文說的比英文強,見到我們家長就直接開中文,在大學見到國內的孩子也是親熱的不得了,一起混得如哥們姐們,相反與海外長大的孩子有些疏離。樂的是,最後人家在大學追了個國內的女孩,畢業不久為其身份早早成婚,日常用語自然隨媳婦,國語啦 -:)
遭遇國內的小留,這裏成長的孩子以不接觸居多,偶有交互,也是有事說事,之後也難以深度交往。咱另一個朋友的女兒,隨父母移民後一起出國上高中,這麽大的孩子有些夾生,上大學後願意與國內的留學生在一起,可由於背景不同,他們置身海外,而女孩家在本地,因而心態都有些怪異。朋友說有次孩子與三個國內來得學生到另一個城市玩,不知何故逛到盡興時,三個人突然一起消失,搞得他女兒不知所措,叫天天不應,隻好找老爸.......
都是流著中國血脈的孩子,在不同環境不同文化下成長,人的性情誌趣迥異, 遭遇了, 卻未必能交互,溝通,融合....成為知己。
很難想象在美國長大男孩子會愛上林妹妹;
或美國長大的女孩子會愛上賈寶玉。
不同的文化的土壤,長出味道不同的芹菜。
》10前後出來的1.5代,有國內的拚勁,
可能這是他們不同於香蕉人的地方 -:)
》第二代大多跟其他亞裔二代玩,前提是所在州有不少亞裔
有點道理,或是跟歐洲移民的孩子玩.....
》美國長大的中國孩子大多都是一副快餐臉,把粗俗當率真,缺乏感性,沒有靈性,基本是半動物狀態。
有點誇張吧 -:)
>>很自然,你自己有幾個美國出生的貼心朋友?
咱就別提了, 人生行到半路,跑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