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之前寫了《接待國內來客, 真讓人頭疼》, 講述我們在海外接待國內來賓的甜酸苦辣澀,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 "人情債", 成為海外華人快樂與煩惱之事,因為即使有時做得再用心,也是費力不討好。這些"小插曲"其實都與來客之衣食住行息息相關,有時彼此的交流兩地生活的態度, 也會引起小小的"摩擦", 因而我們不得不陪著小心, "伺候" 著國內上賓, 讓他們盡興而來, 盡興而去。
接待過幾波國內親朋好友之後, 發現不同年齡段的人, 有不同的處事方法, 而且越年輕越獨立,也越省心省力, 而他們父母一代50/60後則不然, 打落地起, 我們就要全程接待, 勞心勞肺,這一是情感的不同, 二是語言的問題, 懂不懂英語直接影響他們的一舉一動。讀讀他們的故事就略知一二. ......
先說一對80後小親友, 因為他們在國內外企工作,英語 OK。他們到北美遊玩, 旅途的一切安排在國內就全部搞定了, 而且還訂好自駕車, 來拜訪我們也隻是順道之行。從國內出發前, 他們給我們來了個電話, 就不知蹤影了。俺們按著接待他們父母的規格和方式做了準備, 但是搞不清他們瘋到哪裏,什麽時候出現?他們一路玩的好像很隨性。有天突然來電說,第二天光臨寒舍。 果然,他們如約而至, 孩子們年輕沒什麽客套, 像回家一樣,該吃該喝很隨意, 他們自顧自玩手機發照片,彼此沒什麽共同話題, 畢竟有代溝和國內外之差異。他們來不用接不用陪,自己出行, 呆了一天就轉到另一個城市去了,接待他們是相當相當滴省心 -:)
再說另一對 50後,他們在國內做計劃時, 我們就要積極參與, 回答 N 多個問題和解釋他們的各種顧慮。登機前來電話千叮嚀萬囑咐, 要準時到機場接他們。彼此見麵, 自是親熱無比, 年輕時的共同經曆讓我們有說不完的"廢"話 -:)。之後來家住, 話裏話外都透著客氣,準備飯菜時, 也是真心親力親為的幫忙。說到外麵給他們接風, 人家也要求清淡一些, 畢竟這把歲數了。出遊觀光,我們也“親切”地陪同, 一路駕車,一路念舊,因為他們英語隻是“嗬嗬”, 所以順道還要講解一下風土人情。 總之一個字 "陪", 到哪裏我們都是他們的拐杖, 您說是不是有點“累”-:)
有了這些經曆, 俺們再接待國內來賓時, 根據歲數就自有了對策 -:)
這裏會中文的非中國人真多。看你們的評論就知你們也就識幾個中文字而己
——————————————————————————————————————————~~——————~~~~~~~~
這位“留連"講的話比"榴蓮"還臭。什麽是中國人?這是祖先賦予的身份,不是土工所能剝奪的。
888888
拉倒吧,50後開始就不養自己孩子了,都是丟給保姆,都給老人
和你說的完全一樣
陳丹青很多觀點不敢苟同,下麵說的有點意思:
我隻遇到這麽兩個,但現在有千千萬萬年輕人,我不敢說太多,已經可以出去了。我在國外看到的討厭的中國人,基本上是“50後”“60後”,很少見到討厭的“70後”,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你看中國富有了強了,但中國絕對還不是一個現代國家,中國人還不是現代人群。但一個一個年輕人已經變成現代人了。這是最讓我高興的地方,這樣的人會慢慢多起來,我覺得。
》寄希望於中國未來的年輕人。
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