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前兩天看到咱文學城新聞《 跳樓自殺的18歲史學天才 : 曆史老師叫他老師》, 點進去一看, 非常感歎, 年紀輕輕的孩子(林嘉文)已開始著書立說 --《當道家統治中國》和《當道家統治中國:道家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 他關注曆史也關注中國現狀,真是不可多得的奇才, 怪不得曆史老師稱他為師。
誰知林嘉文在發給朋友的最後一封郵件中坦言:“我對古人的曆史沒什麽興趣,但每當我為活著感到疲憊、無趣時,對比之下,我總會自然地想去縮進曆史研究的世界。”“一走了之的念頭曾在腦海裏萌發過太多次,兩年多來每一次對壓抑、恐懼的感受都推動著我在腦海裏沉澱下今日對生死的深思熟慮,讓我自己不再會覺得自己的離開隻是草率的輕生。”
從林嘉文郵件中, 我們可以看出他因為心理上的壓抑,無法在理智上控製自我, 最後選擇了極端的釋放方式,這似乎有悖於社會的常理和律法。若大家翻看一下這方麵的報道, 不難發現近來連續多名媒體人自殺辭世,這讓世人為之扼腕的同時,亦讓心理抑鬱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人們總是不理解那些自殺的人,總是想不通,再怎麽的,也用不著死啊?死了什麽都沒有了,螻蟻苟且偷生。
但是從林嘉文或一些哲學家(如尼采)的自殺中可以看出,他們不是簡單因為抑鬱或為世俗之事鋌而走險, 究竟是什麽原因讓他們選擇了這種方式去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研究曆史研究哲學, 構建了自己的思想體係去解讀世界和洞察世事, 或許他們在自己的思考領域走不下去了-- 自我思想體係與世俗矛盾, 或是已經完成了研究從而自我精神得到完滿, 生命的力量得到了最大的釋放, 因而決定離開這個世界。
自殺通常被人們定義自私的行為。但我不認為他們是自私的,他們肯定不希望給我們任何人帶來傷痛,他們隻是想要逃離或超越自己,是自我征戰的結果。每個人都有自己世界觀和價值觀,自己的追求,這是一個人最本質,也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他們奉行的不是“好死不如賴活“, 而是勇於麵對人最大的對手,死亡與命運。
這裏不想拔高這些人的精神境界, 隻能說他們有意或無意的追求,展現了人生命中的精彩,對此可能有些人要用一生的時間, 但有的人(也許極少人)及早提升了生命中 "質",而犧牲了生命中的"量", 但從生命密度角度來說, 這無異於自然離逝的人們。 現在大家如此祭奠他們, 就證明了他們的生命是有密度、有質感,活得足夠絢麗,。
少年才子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不是每個才子都會抑鬱自殺的。
政府官員抑鬱自殺現在也比比皆是,有沒有人也想要深入他們的內心?
所以少年才子和政府官員自殺的本質是一樣的。就是抑鬱症, 一種疾病。和人的學問、身份、思想沒有半毛關係。
更何況其實從他寫的書的書名就能知道這孩子的水平:道家思想根本就沒統治過中國,秦朝2500萬人口,西漢初年就400萬,休養生息是客觀需要,跟主觀上道家思想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