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這些年混在海外,經曆了不同的公司,俺也結識了不少朋友,有老中有老外, 那麽今天就說說都是什麽樣的老外成為了朋友。
大家知道美國加拿大是拚盤和多元文化, 移民到這裏的人, 可謂是五湖四海,所以共事的人也是來自世界各地。在這種環境下工作, 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寬鬆, 大家帶著有口音的英語, 也能彼此容忍。每天上班, 大家都是在“你好嗎”、“Good morning”中穿梭,有時覺得那都是一筐廢話,可能人家根本就不管你到底好不好,隻是習慣罷了。但這的確是一種文化,有人說西方人的問候是禮節性的,而東方人的噓寒問暖才是真心的。正是這種界定, 才有形無形地會影響了我們與老外的深度交往。
朋友 A 祖籍馬來西亞,但是本地出生。濃眉大眼,戴一副金邊眼鏡,並不黝黑的皮膚,看起來和中國人沒什麽區別。A 每天帶的午餐是全公司最豐富的,那是他的貼心的太太精心為他準備的。通常中午我們一起在公司吃午餐, A 很開心地給我們分享他的便當,有時大家搶完了,他就說說:“沒關係,我在家吃過了。”於是我們就不客氣地張大嘴巴開吃。A 後來成為了不少中國人的朋友, 這主要是他太象 “中國的哥們”, 什麽都是見麵分一半。
這些年在海外,發現移民後代的成長與發展並非能如魚得水. 雖然他們是土生土長與本地人在語言和生活習慣上沒有什麽不同,但是來自父母輩的文化的影響確根深蒂固地左右著他們的言行舉止。俺時常看到一些“海二代”工作勤勤懇懇,能力也很強,但午餐時多是自己抱著飯盒進餐,既不與老外出去喝咖啡/吃飯, 也不與老外有什麽工作之外的交往,感覺他們很孤單。 俺倒是不時地與他們接觸交流, 發現彼此有共同語言, 慢慢地成為了哥們。朋友 B 就是這樣認識的,他是香港人,國語說的不三不四,英語也不咋地。常常我們坐在一起用英語和國語蹩腳地交流,老外看了以為我倆在融洽地推心置腹, 鬼知道 -:)。
朋友 C 是個標準的本地人,喜歡些中國文化,時不常地讓我教他幾句中文, 以便到處“招搖”。 時間處久了, 俺發現他的性情偏我們東方人, 有些不足掛齒的事很容易上心, 且在乎人與人的關係,與我們老中相處多過與本地老外。這種人不少, 他們似乎與我們做朋友更 comfortable, 有些還娶了中國姑娘當太太。
朋友就是財富,現回頭數了數在工作中結交的朋友, 奇奇怪怪的比較多 -:)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同事朋友,像一道繽紛的彩虹點綴著海外異鄉的生活, 也為枯燥的工作中帶來些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