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路》第147章 回鄉的人
作者:葉蔓菁
“我父親二十七、八歲時,尚未娶親,家裏有三兄弟。那時候聽人講:外國有一個地方叫金山,遍地黃金,就是沒有人去挖,要是出去做契約工,出去前就可以給家裏二十個銀元,也就是賣身錢,當作豬兒豬仔賣掉。出去之後,挖黃金也能賺大錢。有這樣的好事,怎麽不去?他就和他的堂弟劉國遠一起去,那時1880年左右。”劉老師說,大家都在細聽。
“他們跟著牽線的人,坐船先去廣州,後來出到澳門,找到招工館,也叫做豬仔館、巴拉坑,跟人家簽了賣身契約,拿到一些錢,匯回家,沒多久就走了,坐大船去,聽他說,在船上熬了三個月,熬得不活不死,才去到美國。他說,在大船上,生病的都會被扔到海裏去喂魚,他沒被扔掉,是大難不死。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相信這個。他們先是在一個銀礦做工……” 劉老師講著,弟弟問: “不是去挖黃金嗎?怎麽去銀礦的?”
“他們去到那裏,黃金已經挖完,隻有銀礦。在那裏,他們先要還貸,就是還出去的船票路費,是高利貸的,月月還。我老豆不賭不吹,慢慢地就把高利貸還清,他的堂弟就沒有,他好賭,自己沒錢,就又貸些,結果總是還不清楚利息,就總是沒得脫身。後來我老豆四十多了,才脫得身出來,換到一個洗衣店打工,才跟我老媽結婚,就有我。我那個阿叔後來就去看鐵路、做道路工,後來失去音訊,都不知道他在那邊如何,你將來有機會,幫我們打聽打聽,叫劉國遠。當時他們出去的時候,我老豆就說,阿叔的名字不好,勸他改改,改個吉利的名。要是出去之前把名字改掉,也許不至於後來留在那麽遠的地方,回不來。”
“後來呢?”石蘭問。
“我老豆將近50歲才有我,那時候在金山的洗衣店,賺得幾個錢,他就是想回家,他一定要返到家鄉。1915年左右我老豆老母帶著我返到老家,那時候我都近10歲了。那時候,家鄉也窮得很,也得找個謀生的門路,後來我老豆又帶著我們去香港謀生,在麻油地賣煲仔飯,都算有個像樣的營生了的,又送我上英式學校,我讀書出來,在商行做事,都算家業有成。到了1950年代,聽聞將來不能自由出入香港,我老豆已經90多歲,就怕將來終老在外地,就要回來,我隻能陪他回來,那時我前妻和一子一女說什麽都不回內地鄉下,就分開了,就我和我老豆回來。回來後,先在梧州,我在一個糧行做事,土改前聽說在農村的,就能有田地分,就辭去糧行的工,回到家鄉,分到不少田地,那時候人口少,家裏一個人就能分到一畝四分田。” 劉老師說完,看到大家都在沉思,又說:“從我老豆出洋謀生,到我們父子兩仔爺回來,六、七十年啊……”
石蘭記得爺爺和村民都說過,如果“金山仔”一直留在梧州的糧行做事,後來必定是機關幹部,吃國家糧的,回家雖然分到了田地,就是一輩子的農民老粗了。很多人都說,人家“金山仔”從來不曾後悔回來做農民,這就奇怪了;而那麽多人連做夢都想“出去”,都想吃上國家糧呢。
石蘭和弟弟一直在全神貫注地聽劉老師講過去的事,現在才注意到劉老師的孫子孫女們已經去廚房,做好了一桌飯菜,他們來叫大家去廚房吃飯。
他們用一隻碗,裝好飯菜,捧來屋廳給劉老師吃,然後大家就都去廚房吃飯。他們做了白斬雞,還有釀豆泡和炒豬肉木耳等等。
吃完飯後,石蘭想幫忙洗碗,他們肯定不用她做,於是她回到屋廳,陪劉老師聊天。
劉老師說:“我們縣,各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在臨近地區是出名的,讀書出去的人數之多也是出名的,可是每年有多少到外麵讀書的人回來?誰知道呢?…… 出去的,多數都不回來了……” 說完,劉老師沉默了好久,又說:“ 為什麽要讀書?就是為了家鄉啊,外地外鄉雖好,還是要顧及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這個地方的。” 劉老師說話很大聲,說到這裏,正好在南京讀重點大學的孫子在廚房忙完,走進屋廳,劉老師就對他說:“阿弟子啊,你讀書畢業之後,就回家鄉工作吧。” 阿弟子聽了,就嘿嘿地笑。
後來趁聊天的機會,石蘭問阿弟子在南京的大學學什麽專業,他說是機械工程,石蘭一聽,看來和陳二的專業一樣,陳二說過,以他的專業,沒門路的話,在家鄉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