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月餅的前世今生

(2019-09-13 07:46:32) 下一個

中秋節了,朋友和學生送的月餅還有不少沒有吃完。看著這些剩餘的月餅,不禁翻翻資料看看它們的前世今生。

 

 

 

 

 

 

中秋。月餅。現在看來似乎是密不可分的兩個詞,甚至連“中秋節”都被網友戲稱為“月餅節”。然而中秋和月餅其實並非依附產生的。

 

《周禮》中雖然曾有過“暮秋夕月”的記載,一到八月十五夜便有迎寒、拜月等習俗。但中秋節真正應是始於唐朝初年,《唐書·太宗記》一書中有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才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關於月餅的傳說和記載也是眾說紛紜。

 

據史料記載,在殷商的時候,民間為紀念太師聞仲曾經出現過一種邊薄心厚的“太師餅”。

 

到了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回中原,逐漸又出現了一種以胡桃仁為餡兒的圓形“胡餅”。

 

唐朝,邊寇屢屢犯境,李靖率軍討伐,於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在長安經商的吐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對著空中明月笑曰:“應將胡餅邀蟾蜍。”後賜予群臣分而食之。

 

當然,那個時候,這些餅都還不叫作月餅,不過應算是月餅的前身了吧。

 

 

 

 

其實早在唐代,民間就已經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了,長安城裏也開始出現了糕餅鋪。

 

相傳,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與楊貴妃花下賞月,唐玄宗嫌棄“胡餅”這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夜空,看著皎潔的月亮脫口而出了“月餅”二字,從此“月餅”一名就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

 

當然,這隻是一個傳說。“月餅”這個名字究竟作何來曆,目前暫時無從考證。

 

在北宋的時候,此餅因在宮廷內流行曾被稱為“宮餅”,後來流傳到民間,稱坐“小餅”或“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月餅”一詞,其實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的“紅菱餅”,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由此可見,當時的月餅,並非中秋節的專屬點心。

 

 

 

 

關於月餅的傳說自然不止這些。

 

有 人認為“月餅”最早指的是唐宋時代飲茶用的“茶餅”,唐代陸羽《茶經》中富有製作工序:蒸熟、搗碎、入模子壓製成形、焙幹、串起來、封裝等。還有人說月餅 是明初劉伯溫所創,最初主要用其來傳播消息,起義軍將反元計劃寫在紙條上藏於餅中互贈,並於八月十五造反,功成之後為了紀念這一日子,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戶 戶都會吃麥餅。另外還有一種說法事月餅之所以風靡於世,得歸功於清朝的乾隆皇帝,據傳他遊覽杭州之時正值中秋,在晚上和眾學士們賞月品餅後對美味的月餅讚 不絕口,引得世人紛紛效仿嚐食。

 

 

 

 

傳說雖不知真假,但不可否認的是月餅的的確確流傳下來了,並且與中秋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據說到了南宋,已出現油麵做餅皮的月餅,餡是果仁、糖和油酥等,然而品種並不多,製法也較為單調,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說:“‘月餅' 是‘蒸作以食’的餅食。”

 

簡單卻很美好。古人做餅的德餡料品種雖不多,但其做餅的模具卻是花樣百出,令今人都大開眼界。

 

 

 

 

如今的月餅自然也不限於酥糖等傳統餡料,不僅品種非常多,還帶著濃濃的地域特色,如:廣式、京式、蘇式、滇式等,風味各不相同。

 

別說這些傳統樣式,現在連三星堆也出來湊熱鬧了……然而不管月餅品種如何多變,它都蘊含著團圓的美意。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中秋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