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西方瓷器史

(2019-05-13 20:54:12) 下一個

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2010年11月,在Pinner郊區出土的中國花瓶拍賣出4300萬英鎊的價格。它折合人民幣是5.54億元,創造了中國藝術品交易的最高價格。為什麽一個中國花瓶能如此昂貴?重要原因在於西方人對於中國瓷器的癡迷。在13-16世紀的歐洲,最珍貴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來自中國的瓷器。

沒錯,就是我們很多人家裏有過的瓷碗,卻是當時歐洲人炫富的利器。歐洲想方設法山寨模仿中國的陶瓷,製造出各種奇怪的工藝,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除了自主研發外,歐洲人甚至還派人前往景德鎮從事間諜活動。就這樣,曆經了將近4個多世紀後,西方才製出了歐洲第一代陶瓷,開啟了工業革命的道路。


清乾隆粉彩鏤空“吉慶有餘”轉心瓶 拍賣時間:2010.11.12拍賣公司:英國Bainbridges 成交價:5.54億元

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就發明出了瓷器。經曆過相當漫長的曆史時期後,中國傳統陶瓷種類繁雜,工藝特殊,製作精美。而它們也成為古人們平常生活中的常見品,屬於東方獨有的“物種”。直到13世紀,中國瓷器流入歐洲宮廷後,就立即吸引了貴族的注意。精製的工藝加上潔白光滑的外型,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能做得如此美麗。

然而,他們當時根本不知道它是用什麽製成的。甚至於連它是何時出現在世界上的都不清楚。

出於對未知的敬畏,歐洲人覺得這些瓷器具有不可言喻的神秘感。從這時起,歐洲人針對製瓷的材料玩起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的遊戲。馬可·波羅最先寫到陶瓷是從礦上裏取來一種土製成。隻要任憑風吹日曬個把月,再埋個數十年,就能製出精美的陶器了。


馬可·波羅

如此異想天開的說法,很多歐洲人對此卻深信不疑。就有西方煉金術士們轉行放棄尋找點金石,以期待發現這種製陶的土。不過,也有一些人另辟蹊徑,給出了不一樣的猜想。他們認為是用蛋殼和龍蝦殼做成的,才有清脆的質感。

在這基礎上,歐洲人又開出了更大的腦洞。什麽魚肉、蛋白,牛馬的糞便都猜了個遍,反倒使陶瓷變得更加神秘。由於一直沒能掌握燒製瓷器的技術,瓷器在歐洲被稱為“白色的黃金”。在那個年代,任何金銀珠寶都比不過一件瓷器那麽珍貴。

所以,這些瓷器立即捕獲了歐洲王室貴族的芳心,成為當時炫富的利器。比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了討好自己的寵姬龐帕多夫人,他專門在凡爾賽宮修建了一座托裏阿諾瓷器宮,用來陳列中國的青花瓷。英國女王瑪麗二世則在自己的王宮內專門設置了玻璃櫥櫃。目的是陳列包括景德鎮青花瓷在內的中國瓷器,來彰顯王宮的威嚴和高貴。


西方上流社會對瓷器的喜愛(示意圖)

而來自波蘭的奧古斯都大帝,是當之無愧的鐵杆粉絲。在那個軍隊比金子還貴的年代,他曾用全副武裝的600名近衛騎兵向波斯商人交換48件中國瓷花瓶。 對於歐洲貴族而言,他們情願傾家蕩產,也不願放棄擁有一小塊瓷器的機會。

自打掀起了這股瓷器熱之後,中國的瓷器成功打入歐洲市場。

據記載,僅1602年至1682年,中國瓷器的輸出量就高達1600萬件以上。可以說,中國是最早大量出口瓷器的國家了。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下,西方人不僅想得到瓷器,更想得到製瓷的技術。於是,他們開始走上了模仿和山寨中國瓷器的道路。比如意大利早就在美第奇家族的支持下開始了仿製中國瓷的靠譜嚐試。他們千方百計從波斯弄來了製陶的配方,並加以改進。他們將堿金屬矽酸鹽粉、石英砂和粘土三者混合成形,並於1100攝氏度下燒結。好不容易製出的成品呈透明色,但總是會略帶黃色,且燒成時極易變形。


美帝奇時期的軟陶

而作為腦殘粉的奧古斯都,更是找來了專門的煉金士博特格(Böttger)仿製中國的瓷器。在他的命令下,博特格被迫監禁在一個秘密小屋中,不斷進行著化學實驗。而一位本身就對中國瓷器有興趣的化學家齊恩豪斯(hirnhaus),也自願加入了研究中。經過無數次的嚐試、分析、實驗,這位化學家發現了製出瓷器最關鍵的配方。也就是,使用一種含鋁的矽酸鹽礦物高嶺土進行燒製。

可惜天妒英才,這位化學家還來不及展示自己的發現就去世了。在這基礎上,博特格繼續一個人解密製作陶器的配方。

在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過程,從東方偷學來的瓷器技術也開始傳遍大江南北。原來除了自主研發,歐洲人特地跑到中國,開展了關於偷學瓷器技術的諜戰。

在當時的中國,瓷器技術是屬於國家機密,外國人不得接觸。為了防止技術外傳,景德鎮規定不能讓外國人過夜。但就算戒備森嚴,歐洲人仍派來傳教士、商人從事間諜活動。其中最著名就是路易十六派來的佩裏·昂特雷科萊,中文名叫做殷弘緒。

殷弘緒因為進貢法國葡萄酒進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欣賞,從而獲得景德鎮的居住權。在那裏生活的七年時間裏,他想方設法學習觀察了解窯場各道工序。比如他在陶工中培養教徒,通過布道活動,從教徒那裏打聽到許多細節。 他詳細記錄了中國瓷器的製作流程及原料,並借機寫信給法國。潛伏了足足10年後,殷弘緒針對中國各類瓷器的技術特點和流程,寫下了“真·瓷器製作最全攻略”至此,法國人很快就在法國本地仿造出瓷器。很快又傳遍歐洲各地。17世紀晚期到18世紀中期,歐洲陶瓷製造商大多仿製中國瓷器的風格與樣式。甚至很多時候是直接複製從中國進口的瓷器。直到德國梅森工廠的一名科學家才成功燒製出歐洲第一代瓷器。雖然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中國生產的瓷器,它生產的碗碟卻明顯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

有趣之處在於,這是由於梅森的畫家們弄巧成拙造成了。因為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瓷器上描繪的花卉和水果。就直接混合各種元素製成了歐洲人較為熟悉的圖案。

比如藍色洋蔥是梅森瓷器最有名的係列之一,最初創造於18世紀中期。它是基於一種中國瓷器的樣式,起初被稱為“球體”紋樣。所謂的“洋蔥”,並不是指真正的洋蔥,曆史學家認為它極有可能是中國瓷器上桃子和石榴的變體。雖說遠遠不及中國瓷器那般精致,但它已有七到八成的相似。它開創了歐洲仿製中國瓷器的先河,成為歐洲最早一代的瓷器。


粉彩花卉紋長方盤(18世紀英國)

到了18世紀之後,歐洲很多國家瓷器業發展迅速,成為工業革命最重要的新興行業之一。它的購買對象也不再隻是王室貴族,還有新興的中產階級。為了迎合新的市場,歐洲瓷器業也在不斷演化新唱片。

因瓷器業大規模發展,許多工廠雇傭了上萬名來自邊遠地區的農民。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大大促進了歐洲工業化發展的進程。誰也沒想到,中國傳統瓷器業竟對於整個歐洲產生了如此巨大和深遠的影響。根據曆史學家的觀點,它轉變了歐洲經濟及文化遺產,至今仍具有重要地位。如今的西方社會總是認為中國仿造了很多西方國家的產品,甚至無故對我們實行技術壁壘和製裁。


可我們不難看出,西方這段曆史說著這樣的事實:300多年前歐洲各國如何模仿中國的瓷器,再結合歐洲文化,創造歐洲瓷器工業發展史,同時還帶動了歐洲工業革命。也許這段曆史更不該被中國人,以及西方人忽視和忘記。

*參考資料

《歐洲人從仿製入手開啟了陶瓷中國風》.鳳凰藝術

BBC紀錄片《中國瓷器魁寶》2011

清乾隆花瓶倫敦拍出5.5億 .網易新聞.2010.11.13

劉得利.歐洲陶瓷發展史話[J].陶瓷科學與藝術,2002(01):45-47.

洪秀明.高嶺·殷弘緒與海上“瓷器”之路[J].景德鎮陶瓷,2016(04):6-8.

孟華.法國18世紀“景德鎮神話”何以形成——一個感覺史意義上的中法文化交流的個案[J].國際漢學,2017(04):110-122+204+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