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石紅:是指古瓷露胎處,顯示紅色,也有黃紅色,紫紅色,灰紅色等.個別火石紅嚴重者,也可從胎上爬上釉麵一、二毫米。又分出窯時便有的,稱“窯成火石紅”;出窯後逐漸形成的,稱“後天火石紅”。現代仿者不象。
古時的窯成火石紅,其當時的麵貌,隻能從現代瓷器上推知。其經曆了若幹年後,麵且全非,其它的一係列古瓷持征幹擾了它。所以尋找古瓷特征,則以後出火石紅為主。一般會出現在器物的凹處丶支釘上丶片縫上丶吐筋線上丶火性土垢上,並麵上會有金屬光澤,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時間不超過幾十年的,不會產生金屬光。年代越久遠,金屬光越強。火石紅的主體成份是氧化鐵紅。若瓷質本身的含鐵量極低,則不容易找到火石紅,有的須借助百倍放大鏡。若是一點兒火石紅也找不到,則可判為新瓷。若是瓷器凹處的後出火石紅的金屬光不明顯,則需結合其它古瓷特征綜合判判。
2、破泡:是指釉麵的氣泡,因年久風化,矽膠化,經清洗,摩擦而產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麵上層的破泡,釉麵損傷太嚴重時,才見到中下層破泡;宋瓷上,會有此現象,難仿。如在破泡裏找到臭幹黑或黃水斑,就可判定為古瓷了。
另有種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氣泡的頂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難仿,也仿不出來。
3、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閉的空間,長達數百年,其四周的物體揮發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跡,有動感。一般為深黃色,很難洗淨。仿者,易洗。與土藏氣丶土髒氣有別。水流痕,也是鑒定為古瓷的一個重要的證據,並且用容易肉眼鑒別出。
4、水銀沁:古瓷長久接觸水銀,會粘合,極難洗淨。目前,尚沒見有仿者。注意的是, 古瓷上的與古銅上的水銀沁的概念, 是不相同的. 古人為了防腐, 多有用水銀的. 秦始皇的陵墓裏, 便大量地使用水銀. 以銅為山, 以水銀為河. 水銀沁,也就是指陶瓷上沾有了金屬汞。
5、玻璃膠:前人稱陳骨膠。是古瓷年久,釉麵矽膠化,微水溶。新瓷也有矽化膠,三次清洗,便無。而古瓷,再多次清洗,都有。目前,尚沒見到有仿者。玻璃膠特征,一直伴隨著古瓷,直至釉麵全部風化脫落瓦解。隨時檢驗,隨時可感知。檢驗感知玻璃膠,是鑒定古瓷的一個重要手段。
6、土香氣:是指古瓷在地下若幹年,瓷吸收了土裏的氣味,水溫之,則發出。因地下環境各異,而土香氣也有別,出世百年,都可聞到。而幹坑或爛坑出的,則又是另外的氣味。不同的氣味,可判知出土時的大概環境。這是一個判定古瓷的輔助特征,這需嗅覺敏銳的人才便於感知。
7、臭幹黑:是指腐敗的有機物沁染了古瓷,多數表現在素胎﹑破泡處。經長期水泡,會發軟,漲大,而被洗掉。作偽仿者,用河塘汙泥。在放大鏡下有區別:臭幹黑,無定形,河塘泥,有土粒。特別是微破泡裏鑽進的臭幹黑,是需上百年才能形成,一般是出現在明之前的古瓷上。清三代的瓷上也會有,但很少,用放大鏡尋找,也較難。晚清的,隻有在欠火的低溫瓷上,才能找到一點點。
8、黃金斑:是指金器常年壓擠古瓷,而滲透進釉泡﹑或毛粗糙處,而留下的黃金痕跡。仿不出。年代越久,滲透的越深,也不容易清洗掉。
9、“先天蛤蜊光”是指古瓷長期受汙染,而產生的五彩光,發金屬亮光,直視無,側目有。“後天蛤蜊光”是指經人們摩摸而產生的五彩光,其柔和,色淡,無金屬光。針對蛤蜊光,再綜合其它一些特征,可大致推判其出土時的基本環境。
10、朦朧光,現在可用熱釋光原理解之。古時視覺敏銳之人,在暗處,用開水燙古瓷,可見白色的﹑模糊的﹑略大於古瓷的光。新瓷無。
11、軟傷痕:古瓷中的細貨,一般都會受到人們的愛護,或不便實用,被放在冷僻處。故硬傷很少。仿者不知就裏,故作硬傷痕。出土不久的,大多釉麵無傷痕。
12、冬瓜霜:這是古瓷千百年自然風化的現象。試將古瓷洗淨,放在封閉的玻璃罩裏,時兩個月,便可感到瓷麵上生有一層**。
依舊仿品也會有冬瓜霜,那是偏黃色,出窯年代不多,火性特重,與古瓷的白色冬瓜霜有差異。這也是判定古瓷的一個重要特征。
13、豆腐花:是前人用以此比喻釉﹑胎,因老化而分裂的形態,相似鹽鹵點豆腐,而產生的花形,無法仿。缺點是需借助八十倍以上的放大鏡,才能觀察清楚。
14、白雲紋:是與豆腐花同指一種現象。沒法仿。再經風吹日曬,便會轉化為龜裂紋。白雲紋的邊緣,沒有直線條,都是自然的彎曲的交界不清的。
15、浮蠟:又指百年蠟,是指有機物長期汙染瓷器,而留下的蠟狀物。幹燥時滑溜,濕熱時澀手.仿者不滑手。出土年久的,需清水泡半個小時才能感知到澀手。天氣幹燥時,摸之,則如同摸小孩屁股一般,很細膩的感覺。浮蠟,是判定古瓷的一個重要依據。
16、鐵鏽斑:分:青花鐵鏽斑;胎釉鐵鏽斑。古瓷,因年久風化,都有水溶現象.故鐵鏽斑越洗越深沉。新仿偽,難水溶,鐵鏽斑浮淺。凡是天然青花料,都會有鐵鏽斑持征,隻是濃淡輕重有區別。
17、水汽斑:不同於黃水斑,是水汽微量久聚,靜止若幹年形成的,直視可見。
18、無色水斑,因無色,不易被感覺到,須側目尋視,與周邊有細微色差,洗不掉。
19、亞光:因釉麵年久老化,而生成的一種溫和的暗淡的光。又稱一片光。年越久,越溫和。尚沒聽說能仿出者。
因出窯十多年後,釉麵結晶體分化瓦解,晶格組織之間,開始陸續產生無數肉眼觀察不到的間隔,並隨著年代的增長而加大,從而光線不能直射,產生散漫光,故見到的是亞光。亞光,是判定古瓷的一個重要特征
20、酥油光:類同於亞光,但有油潤,常見於官﹑哥窯。沒見有仿得三分像的。因為人們還沒能弄清古人的生產工藝。
21、過燒石灰:石灰石遇到高溫,會燒成熔融狀,不是白色,而是藍黑色,放在水裏三天都不化解.如胎中含有過燒石灰顆粒,出窯後,遇水並不開炸,須經幾十年﹑上百年,才會膨脹,而造成胎體炸裂。因顆粒大小,深淺的原故,而有炸瓷,炸線,棕眼炸包之說。
22、棕眼;此術語特亂,在此文中特定為:古瓷表麵混雜有小顆粒,過燒石灰,年久風化後,膨脹,因在表麵,而不炸瓷,隻是逐漸從釉麵衝出小眼跑出,形成空洞,曰棕眼。仿偽者,洞眼可看出新跡。
23、炸線:因胎中含有小顆粒過燒石灰,其膨脹﹑力度有限,隻能炸出一至幾道線,看線紋,可知過燒石灰的所在。
24、炸瓷:因胎中含有大顆粒的過燒石灰,膨脹,而炸開瓷器。一般是炸裂成大縫,很少斷裂.究其理,炸瓷的過程是幾十年,上百年的緩慢過程.沒見有仿者。
25、脫落斑:釉泡破裂,摩擦時,破裂的殘體聚在一起,被人感知.無仿者。摩擦的前後,釉麵在放大鏡下觀察,有較大的變化。古瓷因經年久風化,也經不住人手的摩擦。
26、活流紋:北宋鈞瓷特有的現象。後人仿不出,隻能造出牛毛紋。似流水,又似流沙;活流紋中的色彩絢麗,在放大鏡下看,很美,誘人。另現代工藝仿的活流紋,紋路也太粗了。
27、牛毛紋:象粗牛毛一樣的流淌紋,有動感,但不及活流紋豔麗。各個時期的牛毛紋,也各異.難仿.
28、吐筋線:低溫瓷,開片後,在片縫上會生長起一道隆起的線,不同的胎質,則色不同。仿不出。古瓷出土後,也會逐漸生成吐筋線,但要在片縫的基礎上形成,並且需經過幾十年的風吹日曬。吐筋線,是判定古瓷的一個重要特征,並且容易感知到。
29、破泡眼:釉麵大泡破裂後,釉裏出現一個較大的洞,口小內大。內形不同於棕眼,破泡眼是呈園球狀的洞. 破泡眼內,常鑽有陳附跡和臭幹黑,或有黃水斑。這也是古瓷的一個重要特征。
30、陳附跡:有機物千百年來堆附擠壓古瓷上,而留下的痕跡。可以洗掉,須多次。陳附跡,一般是指有機物的痕跡。如衣服的陳跡,食物的陳跡,以及腐壞的紙張和毛發等。
31、蟹爪紋:較多的出現在汝瓷上,是釉麵開裂,裂縫上串有多個小氣泡,後又被汙染成黑色,故形象地稱蟹爪紋。難仿。這也是判定古瓷的一個重要特征。
32、地釉變色:不被人們理解,但卻是一條重要的古瓷鑒定依據。瓷為無機物,會變色,解釋不通,但存在。青花瓷地釉,一般是白色向鴨蛋青色過渡。鴨蛋青色,封閉一年,色轉白;開封三天,色轉綠。出現地釉變色現象的,其釉裏都會找到一些﹑成藍色點狀的礦物料,無仿者。
33、蘇麻離青會變色:凡是含蘇麻離青的青花,都會變色。長期封閉轉淡轉白,日照越長色越深越豔。如有一對古瓷,一比試便明。蘇麻離青,存世已很少。
34、泡黃漿:宋官,哥瓷,在清水中泡上一天, 清水會產生黃色的,較混濁的感覺,如黃釉官﹑黃釉哥﹑遼黃釉﹑更顯。疑是金絲與黃釉中的鐵氯化合物被水解。沒見有仿。
35、脫粉:是指陶瓷表麵,因長年風化,經清洗,撫摸有粉狀物脫落。難仿。比脫粉風化輕微些的是發粉,發粉一般隻出現在高古瓷上,清代的五彩粉彩,則隻是發矇。
36、脫釉:是指釉麵老化,一洗即成小片狀脫落。難仿,非人力所為。因其脫釉的斷裂處,常出現嶄新的斷口,易被人們誤讀。
37、翹翅:指釉麵開裂,收縮,邊緣向外翹起,如鳥翅.古陶瓷特征,常出現唐以前的陶瓷上。難仿。
38、開芒片:指出水後,釉麵重新開裂,裂片翹起,手撫如觸芒。個把月後,又自行關閉,如平麵。複置水中數年,再拿出,又會開芒片。以臨汝瓷,冰瓷為最。
39、活芒片:開芒片後,片隙裏進了髒物,則謂死芒片,不會再開閉。活芒片是幹淨的,再經水泡,可重新開閉的。
40、探底:砂紙磨底足,探知胎色﹑胎質﹑老化﹑火工等情況
。
41、急幹片:古瓷出水後,沒有慢慢涼幹,便遭風吹日曬,不該開片的瓷器,也會開片,但因是同時急幹片,故片紋色彩一致。收縮縫小,以區別其它開片形式。有仿,但太不象。
42、魚籽紋,形如魚籽的裂片,片較小,間隙大,色黑,古瓷特征,難仿.
43、龜裂紋:如龜殼的裂片,大片。古瓷龜裂紋片縫大,色黑。以汝瓷為最顯著。縫色是窯後形成的。千年前形成的必有管狀片縫跡象。目前無人能仿出,也無人知曉這一特征。無著作論及。近百年麵世後出的,多無色,與現代仿品差別不大。
44、脫衣傷:瓷器長期受腐,釉麵全部脫光。脫衣傷,常有發粉和脫釉等特征伴隨,容易鑒定。
45、陳酸斑:長期受酸的有機物浸染,而形成的斑,斑痕深入胎骨,坑窪明顯,坑窪邊緣有銳角。而仿品的酸咬斑,是急拿,有模糊感.並隻是表麵。
46、陽光斑:老黃色,微紅。是經十年以上,長期定位在野外陽光下,日照形成的斑。其斑點可透瓷麵。內外一致.破碎觀胎,胎色也被曬成紅黃的斑色。
47、針狀芒硝:出土瓷,不洗不動,陰幹,一月後,會生成針狀芒硝,唐之前陶瓷為最顯。
48、烘酒香:酒器,水濕之,文火烘之,土香氣中可聞辯到酒香,陶器為最。
49、寶光:五百年前的古瓷,若沒經日曬,水燙,火烤,若悶熱天,或大霧天,可見古瓷四周散發白光,大而圓,區別於朦朧光。發光大時,隔布,隔紙,都可見。因其神奇,故前輩稱為寶光。
50、甜水貨:是指古瓷常年埋藏於地下水位以下,水質不酸,不堿,不苦,謂之甜水,養瓷,其出土時,如新。要用年久必然老化的觀點,去觀摩,考慮,才能找出古瓷鑒定的依據。
51、火坑:指沒有被開啟過的,密閉很好的。開洞時會有一股氣體跑出,此氣體遇到抽大鍋頭旱煙的,會發出“轟”的爆炸聲。按現代的科學角度分析,那是甲烷氣體。並非什麽“寶氣”。火坑裏出來的東西,曰“火坑貨”,瓷器則嶄新如故,當即手抓時有軟質感,時過幾分鍾,風吹幹後,則硬。過渡用力,釉麵會留下指痕,過後極難洗淨。在清末,火坑也隻能是百坑而遇其一。在民國,行裏還有人能識別此類貨。
52、破坑:指曆史上已被開啟過的,金銀軟細已被取走的。剩下的是不值錢的、不易變賣的、不宜帶走的瓷器,曰“破坑貨”,此類瓷器,也多是細瓷,曰細俏貨。大件常有人為地破損,這類東西,也有其具體的特征。解放初期,仍有人能識別。
53、爛坑:幾百年前就被開啟過的,其內有機物體已無法辨認的。其內一般隻存有陶瓷器,少數小件雜項、爛坑所出的瓷器曰“爛坑貨”、爛坑貨的特征比較明顯,也是麵世量大的一種,其關聯詞匯量也多。如:土沁、樹根斑、草根須、黃水斑、臭幹黑、土香氣、髒氣、陳酸斑、水流痕、水銀沁、玻璃膠、脫落斑、浮蠟、百年蠟、吐筋線、陳附跡、蟹爪紋等。
54、幹坑:是指沒有被水浸的,一般是地理位置高的,其所出之物曰“幹坑貨”,又曰“北邊貨”,其特征又是一番話。幹坑瓷的破泡裏, 鑽入的是黃水斑. 而爛坑瓷的破泡裏, 鑽入的是臭幹黑.
55、水坑:其對應幹坑,是指常年在地下水位之下的,其所出物曰“水坑貨”。這種行話,是用於判別出土的大概地理方位。
56、瓜籽片:與魚籽紋、碎米紋、龜裂紋相關聯,表示開片的大小如瓜籽,汝窯天青釉中最常見,現在的仿品也相似,但有別,古瓷片縫大,可以看出是相繼千百年來,陸續開片的,而新品,是人為控製,一起開片的,古瓷的縫色是多種多樣的,而仿者基本是一色的。加之,再運用其它的鑒定依據,就不難辨認了。孤證,容易發錯。
57、碎米紋:裂片大於魚子紋,而小於瓜籽片。有仿,也是縫色有差異。另,碎米紋又與瓷器的品種有關聯,如它常出現在白汝瓷上,若出現在天青汝、官、哥,則就錯了。
58、炸包:存在於胎表釉下的過燒石灰,曆經百年後,逐漸膨脹,釉麵微裂微鼓,其顆粒小於炸線炸瓷的,但大於造成鼓點的。仿不出。目前,很多的古瓷愛好者,無師自通的運用了這點。加之,清末民國的民窯器中,含有過燒石灰的特別多。值得傳記的是,再過二、三十年,現在的仿品也會出現鼓點,炸包、炸線、炸瓷、到了那時,又會去尋找新的辨別方法了。
59、鼓點:存在於胎表釉下的過燒石灰,曆經百年,逐漸膨脹,致使釉麵微鼓,但不開裂,其顆粒小於炸包的。現仿不出。
60、紫寶光:是指唐宋青花瓷,出土後,沒有慢慢地陰幹,就乍見日照,此時就會出現一片金屬閃亮般的紫光,不是局部,而是全瓷,迎日照處,展示時間約十分鍾到半個小時後,逐漸消失。後人不知其故,而曰“紫寶光”。若現在再將唐宋青花瓷,泡在水中三五年,再拿出來日照,也可見紫寶光,但十分黯淡了,不強烈了。仿不出。
61、紫光:側視唐宋元青花瓷可見到隱隱地紫光,因無金屬的寶色寶氣,故曰“紫光”。能現紫色光的青花料,自古就各貴,價倍於黃金。還不知目前能否找到類同古代的礦藏。
62、管體款:指官窯器上的題款字體與風格. 各時期的官窯題款, 都遵守一定的規矩, 體現特有的時代風格, 文字類的曰“官體款”. 但要注意的是, 即便同一帝號的, 因年度的不同, 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目前, 學術界缺少一部官體款的年譜, 有待有誌之士了.
63、官體紋:指官窯器上的紋式,各時期的官窯器上的紋式都有一定的格式、套路,甚至有圖本,明顯區別於民窯,也區別於前朝後代,曰“官體紋”。書畫中有一個理:就是隨心容易摹仿難。有資料表明,官窯工匠是細致分工的,同一圖案文字,不知要書畫多少遍了,胸有圖文了,下筆如有神了。
64、泡青漿:鑒定北宋天青釉專用術語,該瓷浸在水中清洗,水會微顯天青色,水變濁,如漿。與泡黃漿相關聯。這是千年自然老化形成的特征,非人力所為,仿不出。這是判斷古瓷的一個重要證據。
65、氣泡坑:鈞窯釉麵氣泡裏的氣,因高溫跑出,繼而縮釉,縮釉中央留下一個小坑,曰“氣泡坑”。另,桔皮紋就是由若幹個小小的氣泡坑組成,與氣泡眼有明顯區別。
66、氣泡眼:在窯裏燒造時形成,泡裏氣跑出,而釉麵不收縮,外呈圓形小口,內呈球形大洞,明顯區別於:氣泡坑、縮釉氣眼、縮釉棕眼。古瓷的氣泡眼、縮釉氣眼、縮釉棕眼,其內是漆黑的,少部分是古銅色。
67、縮釉氣眼:在窯裏燒造時形成,氣泡裏的氣跑出,繼而釉麵收縮。外呈圓形小口,內呈球狀大洞,區別於氣泡眼的是:外小口四周有明顯的縮釉。古瓷的縮釉氣眼內,漆黑,或在外口顯冬瓜霜,或在外口顯黃色小斑點,洞口大點的,可查到百年陳附跡。
68、破泡氣眼:鈞窯、花鈞裏常見。釉下大氣泡,因曆經千年腐蝕風化,氣泡中心釉薄處,率先破裂。顯示出球狀洞眼,古瓷洞眼裏漆黑,常有臭幹黑集聚其內,或有百年陳附跡鑽入。
69、縮釉洞眼:窯裏燒成,胎中有易燃物,或有可氣化的固體,遇火消失,繼而釉麵收縮,其內空洞無定形,內漆黑。與棕眼有明顯區別:棕眼內是一派珊瑚石景象。
70、紅胎:常用於永樂甜白釉,成化紅胎瓷,明末德化瓷,即指胎體微發紅。色深者則叫“寶石紅”。唐宋青花瓷中也有紅胎,唐前陶器中也有紅胎。清末以來,紅土稀少,故紅胎瓷很少有人知。在清末民國時期,紅胎瓷也被商家玩家藏家所看重。但賣不出高價,畢竟最終消費者是藏家兼學者,人數鳳毛麟角,於今也是這個理。
71、紅雲:紅釉中,因色差而形成的紅斑,有如六月的雲彩,多姿多態,強光源下更明顯。不是指飛銅現象,而是專指釉中物質相結合、相排斥的色差特征。色彩濃淡相間,也不明顯。唐紅,郎紅也類似。至今未見能仿出一、二成古瓷風味的銅紅釉瓷。注,紅雲是片狀感,紅卷雲是線條感。
72、藍雲:與紅雲一個理。藍色也。另外是:藍釉下常會尋到銀點、金點,這可能是與釉料的材質有關。有片狀感。
73、回窯貨:指有重新回窯加工過的跡象的古瓷。此類瓷,必有奇特精貴之處。常見的是:窯補。此類瓷,通常是成套的,其中有一、兩件有明顯的回窯跡象,其色差是明顯的。
74、回坑貨:指古瓷早年出土後,被人們長時間把玩,而留下很多痕跡,很多信息後,又被入土埋藏,又經若幹年,再次麵世了,故曰“回坑貨”。此類瓷,特征很多,所含的信息也很多,是值得花大氣力去研究探索的。可惜,現在連知道回坑貨這個術語的人,都很少。談何挖掘整理文件遺產。在此拋磚待後人。
75、補釉:是指二次入窯掛釉。與回窯的區別在於:目的專一,專為掛釉,不是修補。也不是成套器。補釉,遠離窯場的人是很難辦到的,能辦成的,可不是一般人,瓷器則也不是一般的瓷了,不可輕視了。有了補釉這一說,就又有補題文補繪畫的。補釉貨,多與曆史上的大名人大事件有關,。惜,前人無力研究,而造成瓷史上的一些空白。特別是一些高古陶補釉的,玩者當寶,後人當草。
76、發粉:是指瓷器年久風化現象,素胎較明顯,表麵象有粉狀物,手擦拭則無。風化再嚴重些,便是冬瓜霜現象。冬瓜霜現象再嚴重些,便就是脫粉、掉粉、手擦拭之,有粉狀物。仿不出。伴之發粉現象的,是顯示豆腐花、白雲紋,放大鏡下可見。
77、冰裂:指冰瓷的裂紋,象冰塊開裂一樣,斜片、宋官窯中常見。明萬曆時鈞窯受挫,繼而發展冰瓷,替代鈞瓷。有一種傳說,說是為避諱明神宗朱翊鈞。現代的工藝也很美,但因釉欠厚,有賊光,而失神韻。有待進一步改進。宋官窯冰裂是無色的,後因汙染才有色。冰裂也不是短期完成的,是經曆若幹年的。現在若將宋官冰裂瓷放在水裏三、五年,再拿出來經太陽暴曬,必定會開出新的片紋。
78、冰裂梅花:冰瓷中最高藝術境界,冰裂紋有向心性,多條弧狀斜片的冰裂紋組成一朵朵梅花,花朵中心花蕊部分不開片,隻有點點氣泡坑,而且整個釉麵,又由數朵分布等稱的冰裂梅花組成。大件是大朵梅花,小件則是小朵梅花,整個釉麵顯得和諧適中,美也,妙也,神奇也。今日的工藝冰瓷也有冰裂梅花,但藝術性相差太遠了,可能是製作者沒有見過宋官瓷的藝技頂峰的古瓷奇芭——冰裂梅花。其一般是活芒片,會開啟,會關閉,若是長期受汙染,並汙染嚴重,則會變成死芒片。
79、活流溝:唐花鈞,宋鈞中常見。因釉厚,流淌,而形成象活動的水流似的紋,曰活流紋。而活流紋經千年風化腐蝕,則順著紋式走勢形成一道道溝,手摸都可以感知。活流溝再風化嚴重者,便是“脫釉”,再嚴重些便是“脫衣傷”。目前,活流紋尚沒仿出來,就更談不上仿活流溝了。
80、紅片縫:含鐵較多的瓷,片縫呈紅色,理與火石紅同。
81、黃片縫:含氯鐵較多的瓷,片縫呈黃色。也有同一件瓷上呈黃片縫、又呈紅片縫的現象,當與其千百年所處的環境差異有關。
82、黑片縫:目視感覺片縫被汙染成黑色,放大鏡下則是黑色為主,另拌有紫紅黃等色。黑片縫與宋官宋哥的鐵線是兩碼事,鐵線是出窯時便有的,黑片縫則是出窯後,經若幹年的汙染才形成的。有仿的,目測不易辨別,放大鏡下則涇渭分明,仿者,縫色較單純,隻見黑色,不見其它彩色。
83、藍點:天青釉,唐藍花鈞,宋鈞,鴨蛋青地釉等,絕大多數都可在釉裏找到藍色的礦物點。凡是有藍點的釉麵,均會變色,長期避光色轉淡,日照不久色變深。另,觀察角度不同而色不同,光源輻射差異而色差異。按前人所說,內含瑪瑙汁。值得注意的是,明前,以及部分清三代的青花,也會變色,以蘇麻離青物料為最明顯。
84 、綠點:在汝窯的支釘裏會出現,名稱叫輝綠岩的,耐高溫,耐酸的礦物體,呈亮綠色。有了它,才能使支釘小如芝麻。目前的仿品生產者,尚不知道綠點的功效,故而仿品的支釘過於粗大,而失神韻。據推測,綠點也不單純靠物理方法研細,古人是並用了道教煉丹術,及化學方法。
85、銀點:在古瓷鈞窯係釉裏出現的銀白色的物體。並不普遍,約十分之一的比例,並且是火工較高的才顯示。
86、金點:在古瓷鈞窯係釉裏出現的金黃色的物體。比銀點出現的概率高,約占五分之一的比例。而且也不需要過高溫度。
87、變色青花:清三代以前的青花,大多會隨著光照不同、角度不同而顏色變化。另外也與日照長久、日照與否有極大的關聯,日照越長色越深,避光越久色越淡。並可逆轉。這些特征,青花瓷越古越明顯。若要確實體會感悟此特征,是需費時日的。常人是難以理解的,無機的青花瓷怎能變色。但幾代人,探索檢驗,證實這一點,也是鑒定青花瓷的重要依據。不管有無人認同,這是客觀存在的。為了傳承,故在此多言一句。另,變色青花還有另外一種含義,即是指萬曆、天啟年間流行的一種青花發色。它是由綠到藍,由藍到綠的變化,是窯裏燒成的。在同一瓷器上,同一筆劃中會出現不同的色彩,角度光源不同,而感受的顏色也不同,但隻是綠色與藍色的互換。
88、次火:又叫欠火工。即窯火溫度不足。因欠火,會使瓷器相應地出現差異,如色彩,硬度,瓷聲等方麵。常有人將次火瓷當仿品判斷。另有工藝設計的低溫瓷,也會如次火瓷。例如黃土胎的北宋哥窯,若是溫度高了就變成灰胎了,也就失去黃土胎的神韻了。完整的次火瓷是很少見到的。其自身半生不熟的,易損。如遇殘器,一看斷口就明白次火了。
89、補生粉:瓷器有缺陷後,用瓷粉修補之,曰“補生粉”。或再次入窯烘,但因溫度不高,還是曰補生粉。若是高溫修補,則曰“窯修”,或“窯補”。可見,補生粉的,也不是一般的粗貨。補生粉,常見於明前的陶瓷,多是陳設瓷,清降以來,尚沒見到。
90、宋鋦:這個術語更冷僻了。古瓷珍貴,古時就貴。殘破了就要修補。補之,常用鋦。鋦又稱“抓釘”,條形,兩頭九十度下彎,彎頭尖細。在瓷器斷裂縫的兩邊,各用金剛鑽打洞,將鋦嵌入,而固定斷裂瓷器。宋朝時期的鋦,長度超過兩厘米,厚度超過兩毫米,鍛打的,鋦身有棱有角,材質多數為鐵,少數是銅。鑽眼較大,直徑超過兩毫米。很難見到。
91、明鋦:明朝時流行的鋦,一般長十五毫米左右,小於宋鋦,而大於清鋦。
92、清鋦:清鋦又明顯比明鋦苗條,長約一厘米,鋦身的棱角消了,邊緣已顯圓滑,鋦的厚度也輕薄多了。並以機器衝壓為主。還常見到。沒有聽說有仿鋦的。清鋦不見棱邊,鋦身兩頭尖,中間寬。細瓷常用銅鋦。
93、見天:古瓷麵世後,經太陽曝曬,曰“見天”,又曰“去陰氣”。其實是對古瓷極大的傷害。一經曝曬,不該開片的瓷,也被曬出新片紋。掉釉,脫衣傷,也常是見天情況下發生的。目前市麵上有很多古瓷,釉麵上卻開的是新片,其根源就在見天。有很多的見天,不是特意的,而是不知愛惜,風吹日曬造成的。因見天而開新片紋,被誤判為新仿品的實例太多了。
94、郭貨:是指規格很高的,以磚木石塊製成的,有多重保護的郭。郭裏出的東西曰“郭貨”。直至現在民間口語俚語,貶低華而不實之人,稱其為郭貨。其實郭貨雖不中用,卻是有很高造詣的藝術品。但對於饑寒交迫的農夫山民來說,確是郭貨,無用之物。郭貨常是成套的,無損傷的,高檔精致的陳設瓷器,或禮器,能被人可再度使的實用器很少。多了解郭貨,便知古代的官僚地主、將相王侯,有著眾多的越禮之事。
95、石床:用石板加工的床,床上放著一係列享用的東西。因石床重,前人也隻是聽說而已,但確實存在。石床貨很古。
96、轎床:用耐腐的木材製作的,象大花轎式的床,床上放著一係列東西,一般流行於唐代,竹木漆器偏多,卻無一件麵世,風幹便毀,前人也隻是聽說而已,但可信。
97、鏡話:又雲花鏡。本指青銅鏡,又曰揣懷鏡招魂鏡,女兒鏡。鏡話,又不單指按禮儀放在蓋板上的銅鏡,又有另一層含義,意思是說此鏡會說話,有話要說。曆史上有人懂鏡話,根據銅鏡的信息,能夠判斷推知很多情況。各時期習俗不同,女兒多寡,則鏡數量不一,其財力也在銅鏡上顯示。鏡話早已失傳,也不曾見有著文解說。
98、有後:指有後人的意思。相對應的便是絕後,指後代絕戶的意思。但凡絕後者,因無人用心看管,早就被毀了。有後,破壞者還是有些忌憚,不敢張揚,躲躲閃閃的。有後的依據,也來源瓷上的符號,有毛筆在瓷器麵上書寫,更有甚者,將其原陽宅的地址寫的清清楚楚。金剛鑽刻劃的有後的瓷,再好,也無人要,故無一件流傳於世,隻有傳說。有後的瓷,時間跨大較大,一窩兒的瓷器,能相距一、二百年。有些還能找到盛放食物的遺跡。雞蛋變成空殼,核桃內無果仁,酒成幹粉,等。成窩的有後瓷,可以推知其家族的興衰史。
99、陣式:第一個含義是量大,成陣勢。形成一個大的組合體。從單件陣式瓷,可推知整個陣式裏有多少單件。如唐三彩馬,從器形顏色可知,是六匹組合八匹組合。如看馬車車形,便可知配的是幾匹馬。這個現在無人知曉了。第二個含義是擺布方位。見到一個陣式貨,便能推知第二件在什麽位置。陣式勢小的,尺寸小的,曰“一窩仔豬”,其相距也不太遠,不超過一市尺。
100、譜式:譜式貨是一窩一窩地出現,相互印證,紀年相距不遠,象有譜本,有規矩,有規模似的。陣式貨是規模大,尺寸大,單件多,成組合體,都是同一紀年的。而譜式貨,是單組規模小,器形小,但是一窩接著一窩地出現,各窩的紀年也不相同。現隻剩傳說了。若將各窩的譜式貨,綜合分析,可以推知其家族的興衰史,身份高低,還可聯係到國史,並可補地方誌之缺,之錯。
101、簍子貨:是指千百年前古人特意埋藏在地下的古物。簍子的第一層含義是指不務正業,遊手好閑,愛好幹偷雞摸狗勾當的人,因為這類人普遍幹瘦,身材就象古代趕集裝貨,打獵裝物的,背在身後的油皮貨簍子,簍子是用竹篾編成,外用油皮紙粘糊,再浸桐油防水,上有個蓋。簍子貨又暗指來路不明的貨。簍子的第二層含義,又是指古代的郭與窖,故過去民間有“盜簍子”這一詞匯。簍子貨的特征是:髒、臭、殘、缺、濕、麻、爛。民國古玩行的人,一眼就能辨出。現在則被造假打假搞糊塗了。注意,簍子貨隻是在店鋪看貨論價,絕不交易。交易則在黑市。在民國以前,縣級以上城鎮,都有約定俗成的黑市地點。但在地方誌的地名中是查不到的。簍子中常會出現新、奇、特的東西,而且價極低。
102、伸腰:出窯時是端正的古瓷,但被埋藏千年,因重力作用,千年擠壓,使之明顯變型,再度麵世時,型不正。但平整地安放八、九年後,其會逐漸地恢複成出窯時的端正形態,俗稱“伸腰”。伸腰貨無假。特征至少有兩個受力點,受力點上有明顯的擠壓痕跡和陳附跡,以及金屬斑,又稱黃金斑。
103、翠地白筋:專對南宋龍泉精致的工藝品而言。其地色青翠,釉不開片,小細泡,邊棱突顯白玉色,濕潤如玉,給人以優雅清淡的感覺。故稱翠地白筋。南宋以後,材料或技術斷檔,便產不出來了,釉麵含烏釉。大明中期,韓國請求大明朝送此為禮,但被告之,已絕。現代仿品,隻是明亮,釉不溫潤,色氣不平和,白筋顯得特意造作。
104、烏釉點:南宋龍泉窯,比較精美的工藝瓷中會找到烏釉點,十分精美的工藝瓷中則找不到。其大顆粒的色發黑,中顆粒的色發綠,小顆粒的色似翠。現在產品,色發渾濁,沒有清澈的翠綠感,古今瓷器一對比,則一目了然。
105、黃水線:很多古瓷內外會有一道水平的黃線條,線條較寬,色是呈漸濃形,黃線條的一側有道十分醒目的分界線,越靠近分界線的,黃色越濃。此黃水線已滲入瓷骨,甚至滲透瓷骨,百年不褪,浸泡反複清洗十年,也不奏效。注意,真品的分界線,隻有一道線。細推為何會有明顯的分界線,則自然會領悟到另外一係列名堂。有仿,區別在於分界線不分明,或多道分界線集中在一起。另,仿者,很容易被洗幹淨。若是二、三十年前就開始偽造的,則另是一說,因時間長了,也難洗淨,則需另尋鑒定方法。若有多道分界線的,必假無疑。曾目睹仿製者,持之以恒二十年,對一批仿品做黃水線,就是做不出漸濃型黃水線。
106、黃水斑:成因原理同於黃水線,區別在於黃水斑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也不成線條型,而是片斑狀。出現黃水斑的古瓷,其郭,窖必是早年被毀,古瓷因某種原因,還保留在原位,又經若幹年,才又麵世。若是黃水斑穿透瓷骨的,絕無假。幾十年時間是仿不出的。如遇到黃水斑,不妨多設想下,必然會領悟到更多的曆史知識。
107、鐵筆黃斑:此術語是粉彩五彩釉上彩繪鑒定專用的。釉上彩繪的輪廓線,是用鐵筆繪製,筆觸較深,線條處也毛糙些,毛糙處也就容易被汙染,年代久了,就有多種顏色附上,以黃色為主。另外,若是幾百年來都浸在黃水中,其毛糙則更不易洗淨,黃斑色更重。這主要是鑒別傳世的,還是新麵世的,還是麵世已久的一個重要依據。也有人著文,稱此為“黑彩紫光”。
108、二棱:又叫二楞。哥窯鑒定專用術語之一。是指哥窯器沿口下方二至五毫米處有一道隆起的棱,明顯者,目視可見。不明顯者,目視無,但手感有。原因是哥窯普遍釉厚,窯溫高時口沿釉往下淌,哥窯工匠為了防止流淌過甚,一般是欠些火候,那麽目視就不明顯了。若是窯溫高了,又因在二棱下方修胎時壓了一道淺槽,便於截住流淌,此處釉層厚了些。那麽目視就可見了。到了哥窯晚期,二棱處修胎時壓的淺槽加深了,那就隻能憑手感了。如若窯溫再高些,則又會出現“縮釉疤臉”了。
109、哥官疤臉:官哥窯特有的現象之一。因窯溫過高,同時化妝土與胎分離,在瓷器上留下一個縮釉大疤,多呈橢圓形,似人臉,故曰縮釉疤臉。有仿,但不顯古銅胎色,也不顯豬肝胎色。這疤色不是出窯時有的,而是千百年轉變而成的,故目前無人能仿出。哥官疤臉,與其它窯口或品種的縮釉疤臉,差異較大。哥官疤臉的疤邊緣,特別肥厚,很好區分。
110、古銅胎:出現縮釉或縮釉疤臉,而顯出的胎色,似古銅色,偏紅偏黃,與豬肝胎一個理,但因胎質不同而呈色不一。官哥窯專用術語。仿不象。其它窯口,較少出現。
111、豬肝胎:出現縮釉或縮釉疤臉,而顯示出的胎色,似豬肝色,偏黑偏紫,與古銅胎一個理,豬肝比古銅胎年份早些,含鐵高些,胎骨黑些。仿不象。
112、火性土垢:古陶瓷特有特重的征狀,起因是古陶瓷製作時,為了增加陶土的粘度,改善陶土的可塑性,是用草木灰水拌和陶土,固而火性很重,千年來火性外吐,遇到土中的矽質,形成結合反應,而形成片或團越結越厚,也比較牢固,又不怕水泡,一次兩次是洗不淨的。遇鹽酸則起中和反應,起泡。有仿,但缺千年老氣,易洗。火性土垢,是判定古瓷的一個重要的可靠的證據。
113、鼓皮:是指表麵與胎骨明顯分離,輕扣如敲鼓,起因是古人生產加工時,對較粗的陶瓷胎料過渡泥抹,以求表麵光滑,結果表麵多細漿,胎骨多粗料,千年後,因收縮率不一而分離。因鼓皮與胎骨有空間,故鼓皮內的胎色也呈老氣,但又與外側色截然不同,沒有幾十年的風吹日曬,也仿不象。
114、糟朽傷:低溫的陶瓷會有此現象。千年風化,陶瓷鬆解,象腐朽的木頭一樣,粗看是好的,輕扣即損。仿品,仿不出胎骨內部的老氣色,去表皮,內則見新胎。
115、塗花露水:鑒別五彩粉彩的一種有效方法。老貨,用清水塗拭一遍,色彩則截然不同。呈嶄新狀,故曰塗花露水。原理,上百年的古瓷,表麵老化,已呈冬瓜霜,發粉,蛤蜊光,無色水斑,亞光等現象,如遇水,諸現象被掩蓋,而呈新瓷狀。這也是檢驗古瓷,是否發矇的一個有效手法。
116、拔正鼎:又曰百正鼎,百順鼎。三足兩耳,足與耳明顯不對稱,著偏,足與耳有較勁的力勢,有欲發力拔正的感覺,有蓄力待發的感覺。此類鼎一般在宋以前出現,應是古人做關目避邪專用。一般是做工更為精美,特有氣勢。但現在生產的關目鼎,隻是粗仿其形,無其勢,工藝也粗,是仿者不知古人之心意。拔正鼎,又與泰山石,石敢當,避邪鏡,鎮宅獸等有相類的作用和含義。流行於漢唐,宋以後很少見.
117、黑胎:凡是黑胎的瓷器,都是比較古老的,北宋晚期,黑土少了,故摻有白土,色而顯灰。北宋以上,黑胎多,且黑。有種黑胎宋定,硬,黑,薄。北宋龍泉算灰胎,不算黑胎。有種黑胎,內年久形成紅絲,曰“紅絲黑胎”,極為罕見,出於官、鈞。現有仿品,故黑胎不能作為孤證,為鑒定依據獨立引用,可作為一種線索助斷代。
118、玫瑰紫:鈞窯釉麵的一種發色,實由紅卷雲,活流紋,五彩氣泡,紫點,藍點,綠點,金點等組成。總體上看似玫瑰般的紫色,細究其各部,則另見各色。至今無人能仿出,有記載,此種紅釉土在明朝中期已絕。玫瑰紫出現的頻率比海棠紅高,與銅紅釉中的霽紅,唐紅,朗紅一樣難燒,一個理。
119、海棠紅:與玫瑰紫一個理,隻是總體上看色紅些豔些,少些紫點,藍點,綠點,構成色彩主體的紅卷雲偏多。
這是耿大師幾十年來鑒定古瓷心得,上升為理論也不容易。
我們在學習借鑒時,也不能照搬,而要靈活運用,並加以自己的思考分析。
萬發編輯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