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瑰寶·瓷器
玻西瓦爾·大維德爵士收藏
公元600年左右,中國首次生產瓷器。這種將普通粘土轉變為美麗器物的熟練技法,使得古今中外的人民都為之著迷。
中國的製瓷業,至今仍處於世界頂尖水平。陶瓷曾是為朝廷及國內外市場所生產。大維德爵士收藏的瓷器大多都具備禦用品質,亦或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情趣。
館內展品共超過1700件,時間從3世紀到20世紀不等,都是中國瓷器臻品的代表。其中有些是“隻此一件”的獨創品,有些則是幾百件一批的大批量產物。技術上的創新加上就地取材成就了千姿百態的中國瓷器。
鬥彩雞缸杯
明成化時期,1465-1487年
高3.8cm 口徑8.3cm “鬥彩”以製瓷的工藝方法取名,是將釉上五彩和釉下青花相結合,形成釉上、釉下彩繪互相爭奇鬥豔的藝術效果。該雞缸杯杯身以牡丹湖石和蘭草湖石將畫麵分成兩組,一組繪雄雞昂首傲視,一雌雞與一小雞在啄食一蜈蚣,另有兩隻小雞玩逐。另一組繪一雄雞引頸啼鳴,一雌雞與三小雞啄食一蜈蚣,畫麵形象生動,情趣盎然。杯身采用多層彩色瓷釉來凸顯不同的紋理,如采用細小紅色筆觸表現公雞的羽毛,母雞的翅膀則通過紅色描邊與其黃色羽毛形成對比。人們對明代成化時期最著名的設計——雞缸杯及葡萄高腳杯的仿製從16世紀至今一直不曾間斷。
北宋汝窯
北宋
北宋汝窯被鑒賞家認為是中國瓷器中的臻品。製陶工匠自公元1086至1106或1125年間為北宋朝廷製作汝窯,窯址之外少有留存。汝窯瓷器胎薄,為灰白色,施以一層較厚的精致天青色瓷釉。
雙魚筆洗
河南清涼寺
1086-1125年
工匠在製作這對橢圓形筆洗時,先給它們通身上釉,再燒製在支架上,使得筆洗底部留下了三個未施釉的微小芝麻形標記。筆洗內底部有兩條魚,雕於瓷釉之下,象征著充裕、豐餘。筆洗的橢圓形狀及雕刻裝飾都使得這對筆洗十分罕見。
筆洗
河南清涼寺
1086-1125年
這隻淺口碟狀筆洗施以青綠色裂紋瓷釉,釉層深、顏色美。它被放在書桌上,盛水以清洗毛筆。隨著金兵入侵,北宋朝廷逃離都城汴京(現開封)南下,在公元1127年於長江以南建都臨安,皇家汝窯瓷器的生產也隨之停止。
汝釉瓷碟
河南清涼寺
1086-1125年
工匠通常以木材為燃料,在狀若饅頭的窯內燒製此類汝窯瓷器。2000年,人們在偏遠的清涼寺村莊附近發現了汝窯遺址。兩個作坊、窯爐堆以及碎瓷片都向世人證實了一段短暫而又繁榮的青瓷生產時光。
青釉葵瓣式盞托
河南清涼寺
北宋,1086-1125年
高6.5cm 直徑17cm 北宋朝廷使用汝窯瓷杯架來盛放各類材質的杯盞,用以飲茶。12世紀,為高麗王朝供應瓷器的匠人也仿製汝窯瓷器。韓國的青瓷與中國的汝窯瓷使用的釉料含有相似的化學成分,可能兩國之間在早期就進行了國際技術交流。
天青釉鑲銅口長頸瓶
河南清涼寺
北宋,1086-1125年
高24.8cm 直徑15.6cm 宋朝有作者認為汝釉含有瑪瑙粉,瑪瑙粉在清涼寺當地開采。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造就汝窯瓷精美青色的是溶解的氧化鐵,以及極低含量的二氧化鈦。鈦能使釉呈黃色,同時煥發中國青瓷的綠色調。
天青釉三足奩式爐
河南清涼寺
北宋,1086-1125年
高15.3cm 直徑24.8cm 公元1151年,南宋皇帝高宗的愛將張浚獻給宋高宗十六件汝窯瓷器,其中有件香爐就同這件類似。工匠們根據一種叫“奩”的古青銅或漆容器仿造了這件異常巨大的香爐。香爐帶有裂紋的青灰色釉散發出玉的色澤。
釉裏紅纏枝花卉紋執壺
江西省景德鎮
明洪武時期,1368-1398年
高32.5cm 腹寬25.2cm 14世紀早期,中國製瓷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地方瓷窯漸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主要燒製瓷器的工業城鎮。景德鎮自公元1300年左右就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瓷器製造中心,一直延續至今。 用氧化銅顏料來繪製的釉下紅色花紋,在瓷器製作的高溫環境下很難燒製成功。比起繪製藍色花紋用的氧化鈷,此種顏料更易揮發,也更難燒製。如果生產過程成功,那麽你見到的就像眼前這件展品一眼,花紋呈現鮮紅色,但如果失敗,呈現的就是淺紅色、灰色甚至黑色。洪武年間(公元1368-98)陶瓷工匠製作的純紅陶器及釉下紅陶器數量遠遠超過元朝時期(公元1279-1368)。造成此現象的部分原因是洪武年間進口的鈷不足。該水壺原本還帶有壺蓋。1994年,考古學家在景德鎮東門頭、珠山也挖掘出類似的水壺,壺身有釉下鈷藍色裝飾。
雙龍紋紅瓷盤
江西景德鎮
1368-1398年
這個淺口盤碟內壁有兩條相互追逐的五爪龍,龍之間有祥雲相隔。盤內底部中央是三朵祥雲。不透明的銅紅單色釉將盤中的圖案掩映其間,這是洪武年間一種典型的技法。盤底未施釉,但敷以料。
藍釉白龍戲珠紋盤
江西景德鎮
元,約1320-1350年
高1.5厘米,口徑15.7厘米 瓷盤將白色圖案和純藍色基底相結合,這是一種極稀有的工藝,它也因此而備受矚目。一開始,工匠們將單色鈷藍色釉施於瓷盤,隻留下盤底未施釉。之後,工匠在薄粘土上裁下一條蒼勁有力的龍在追趕燃燒著的明珠的圖案,並將其用於盤中。他們還使用泥釉來豐富圖案的細節,比如龍的三爪,還雕刻龍的鱗片、塗龍的眼睛為藍色,以增加整體的動感。最後,工匠在瓷盤上施一層透明釉,將其放置在1280-1320℃的高溫下燒製。可能最初的龍還是鍍金的。瓷盤扁平的形狀可能是在一個金屬樣板上製作出來的。與西方不同,龍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是吉祥的象征。它們掌管水源,最後演變為王權的象征。
大維德瓷瓶
江西景德鎮
元,紀年銘文1351年
高63.6cm 這一對元青花瓷瓶有著極為重要的曆史意義,因為它們上麵有一大段文字,透露了瓷瓶主人的姓名和生產年代,證明景德鎮在元朝至正年間已經生產青花瓷了。 元青花瓷存世的本來就很稀少,帶有文字的則是稀少中的稀少。根據瓶頸上文字的表述,這對瓷瓶生產於元順帝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51年。這一年,劉福通率領紅巾軍挑起反元大旗,元朝統治搖搖欲墜。盡管蒙元氣數將盡,但陶瓷生產未見衰落,反而創造了很多精美作品。 文字表明:信州人張文進定做了這對瓷瓶,供奉給道觀以求全家平安。瓶上有著中國傳統的鳳凰、牡丹、雲龍圖案。龍的造型張牙舞爪、遒勁有力,充滿著蓬勃的朝氣。瓷瓶的雙耳很有意思,你仔細看,會發現它們竟是象頭形狀,伸出的象鼻正好構成彎曲的把手。
哥窯貫耳瓶
浙江哥窯
元,1279-1368年
瓷器,象牙白裂紋釉,形狀模仿古代青銅壺。
青綠釉瓷琮
浙江龍泉窯
南宋,1127-1279年
該龍泉窯瓷器瓷器被施以青綠色釉,宋代工匠模仿古代玉製禮器“琮”的形狀製造而成。該瓷琮並沒有發揮葬禮用具的功能,而是很有可能被用做了花瓶。
筆洗
官窯,浙江杭州
南宋,約1127-1200年
浙江杭州 官窯瓷器,正如眼前這件筆洗一樣,以深色粘土製胎,胎體薄,青釉色澤飽滿,有微小氣泡及獨特的冰裂紋。
龍紋盤與龍紋渣鬥
江西景德鎮
1506-1521年
渣鬥是用來盛裝唾吐物的容器。這件瓷盤及後麵的渣鬥上都雕有五爪行龍,龍的龍爪緊握,於祥雲間穿梭,追逐燃燒的明珠。瓷盤和渣鬥上都有“正德年製”款識。約公元1403-24年間,景德鎮的製瓷工匠們首創這種黃綠兩色結合的圖案。
綠地黃彩龍鳳紋蓋罐
江西景德鎮
明萬曆時期,1573-1620年
高17.3cm 這件帶蓋龍鳳紋罐產於萬曆年間,工匠直接在素燒後的胚體上上色,而非在釉上上色。素燒是指先燒陶瓷生坯的一道工序。很顯然,罐子上先上了黃色釉,因為在圖案邊緣可以看到綠色釉覆蓋了在黃色釉上。陶瓷工匠們早在200多年前就開始了這種配色方法的嚐試,而底部不上釉也是一種創新之舉。
題詞汝窯碗
河南清涼寺
北宋,約1086-1125年
乾隆皇帝(公元1736-95)是一位狂熱的古董收藏者,也是藝術愛好者。他本人很喜歡這隻碗,但是他認為這是一隻鈞窯碗,而非汝窯碗。公元1786年,他題了一首詩刻在碗內底部來讚揚鈞窯瓷器的好。這首詩記錄在《乾隆禦製詩集》的第五章第21卷,內容如下:均(鈞)窯都出脩(修)內司,至今盤多椀(碗)艱致;內府藏盤數近百,椀(碗)則晨星見一二。何物不可窮其理,椀(碗)大難藏盤小易;於斯亦當知懼哉,愈大愈難守其器。乾隆丙午禦題。大意是說:均窯都是修內司所造,到如今盤子多多碗卻少見,以至內府所藏盤子上百,碗卻廖若晨星看不見一兩個。大概世事如此,碗大難以保存,盤子小就好辦多了。由此想來心有餘悸,凡事越大就越難守其成。
銅紅釉碟
江西景德鎮
明正德時期,1506-1521年
這隻銅紅釉碟十分稀有,因為16世紀鮮少有這種高溫燒製的銅紅釉王室瓷碟。大多數情況下,製瓷工匠們在完成王室瓷器需求的時候,都是采用釉上鐵紅彩來替代,因為鐵紅釉更容易控製,損耗也小。這隻瓷碟的外部采用了銅紅釉,而內部則使用透明釉,瓷碟底部有鈷藍色“正德年製”款識。
官窯壺狀花瓶
江西景德鎮
清乾隆時期,1736-1795年
這三隻花瓶瓶身有裂紋,使用深褐色泥胎及氧化鐵顏料。其外形模仿古青銅器,而釉料則模仿南宋官窯,兩者結合於瓷質胎體上。
青瓷牡丹紋花瓶
元,1327年
浙江龍泉 該花瓶大而高,瓶身刻有卷曲的牡丹花紋樣。這是典型的元朝式樣。花瓶內口邊緣刻有題獻:栝(括)倉、剱(劍)川、流山、萬安社,居奉三寳弟子,張進成,焼造大花瓶壹雙,捨如覺林院、大法堂、佛前,永充供養,祈福保安,家門吉慶者。泰定四年丁卯歳仲秋吉日謹題。1934年R.L.Hoson翻譯此題獻,大意為:括蒼劍川的流山邊上有個村莊,村裏有個叫張進成的人,是個謙卑的“三寶”(如佛教)信奉者,他燒製了一對大的花瓶,放在覺林寺的大法堂佛像前,祈禱他的家族平安、幸福、富貴。這段字是在泰定年間(公元1327)丁卯年仲秋時節的吉日所題。“劍川”是“龍泉”的舊稱,括蒼在浙江,臨近麗水。
青瓷大花瓶
明,1454年
浙江龍泉 花瓶瓶頸一側有題詞,題詞上方有蓮葉,下方有蓮花相襯。題詞內容為:景泰伍年,福裏鎮安社,信人楊宗信,喜捨恭入本寺供養口,自身延壽者。R.L.Hoson將此題詞翻譯為:景泰第五年間(公元1454),福裏地區鎮安村裏的信徒楊宗信恭敬地將此花瓶供奉在當地寺廟測佛像前,祈禱延年益壽。
灑藍釉對瓶
江西景德鎮
清康熙時期,1662-1722年
這對瓷瓶的顏色並不是塗繪上去的,而是“吹”上去的。工匠們用竹管蘸藍釉汁水,吹在未幹的透明釉層上,高溫燒製後,再輔以鍍金裝飾。1760年左右,英格蘭幾家陶瓷工廠成功仿製了這種中國單色瓷,從此,這種陶瓷製品風靡歐洲。
爵形杯
江西景德鎮
明嘉靖時期,1522-1566年
該杯子經高溫燒製而成,采用鈷藍色釉,鍍金龍紋圖案裝飾,從兩方麵反映了古代器具的特點。一方麵,它形狀模仿古代青銅禮器——用來熱酒的“爵”;另一方麵,杯上藍底白龍的設計反映出14世紀早期(公元1368-98)最上乘瓷器的特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年號洪武(公元1368-98),命令工匠製作這種爵形狀的白瓷作禮器用。
龍紋大缸
江西景德鎮
明宣德時期,1426-1435年
這隻做工精美的大缸采用鈷藍釉下彩,缸上兩條翔龍盤旋在激流之中。龍鼻長,嘴大張。在缸加厚的上邊緣有“大明宣德年製”的款識。缸內部施有釉料,而底部未施釉。景德鎮珠山還挖掘出了與此缸類似、但更大些的宣德年製魚缸。皇帝命令工匠製作此類缸放在殿內或禦花園內,作魚缸或者培養水生植物用。製瓷工匠發現此類瓷器因為尺寸太大,很難保證在窯內燒製時不破壞其形狀,製作難度大。此類瓷器留存至今的甚少。
單色綠釉碗
江西景德鎮
清雍正時期,1723-1735年
該瓷碗采用鈷藍釉下彩及銅綠釉上彩。雍正皇帝(公元1723-35)曾派遣官員前往景德鎮監管瓷器生產。據清朝宮廷記載,雍正皇帝鼓勵嚐試燒製單色釉瓷器。自宣德年(公元1426-35)起,從銅中提取的綠色被用作單色釉料,施於高溫燒製後的透明釉料上。工匠為雍正皇帝製作了這隻瓜綠色的瓷碗,他們先在碗上刻上紋路,讓釉料充分流入,使得瓷器表麵更加吸引人。
石灰綠對碗
江西景德鎮
清雍正時期,1723-1735年
康雍乾三代朝廷(公元1662-1795)與紫禁城內外國耶穌會傳教士間的碰撞,帶來了科技和思維的交流。這件瓷碗采用的亮石灰綠色正是雍正年間的創新,同時也受到了歐洲科技的影響。這兩隻碗采用透明釉料及石灰綠釉,這種釉料由銅加入銻酸鉛製成。盡管中國有大量的銻酸鉛存貨,但是工匠很少使用,而歐洲多采用它用來製作玻璃、釉料及油畫中使用的亮黃色。
珊瑚紅杯
江西景德鎮
清雍正時期,1723-1735年
中國、歐洲及日本的鑒賞家慢慢擴展了一個較大的詞匯庫來形容單色釉瓷器,比如將有錯落斑點的綠色瓷器稱為“茶葉末”釉瓷器,將閃亮的黑色瓷器稱為“鏡麵黑”釉瓷器,以及紅色釉瓷器,如眼前這隻杯子,被稱為“珊瑚紅”釉杯。這些瓷器大多由氧化鐵著色劑在不同條件下燒製出的單色釉上色而成。一般需經過兩道燒製工序:先燒製釉下藍彩的朝代款識以及透明釉,再用相對低的溫度燒製顏色。這些瓷器都是依據中國人的審美生產而成,並不用於出口。
題詞雙花瓶
福建德化窯
明,1639年;1628-1644年
德化窯活躍於宋元時期,在明朝晚期及清朝時期(公元1600-1911)複興。德化窯瓷器以顆粒般的閃光、砂糖白或者淺藍色、奶油白釉色而聞名。由於胎體所含鐵雜質較少,這些瓷器才能顯示出這種特殊的白色。這兩隻花瓶形狀一致,一隻因刻有年代題詞而聞名,題詞為鐵棕色,花瓶施以透明釉;一隻因瓷釉圖案及底部題詞而著名,施以紅、綠、藍綠以及黑色釉上彩。
佛像
福建德化窯
清,1700-1750年
德化窯的工匠們製作放置於祭壇上的神像,也特別製作用於外銷的神像。一開始,這些神像都隻是作為象牙雕刻的廉價替代品。觀音的形象較為普遍,像眼前這樣的佛像相對罕見。德化窯的佛像多帶有工匠私人或者家族標記,這在中國瓷器上是十分特殊的。在考古挖掘、沉船打撈以及財產中都發現了出口的這類雕像,但本展館展出的大多是中國風瓷器。這件佛像鑄模、雕刻均施以透明釉。
粉彩過枝桃瓷盤
江西景德鎮
1723-1735年
瓷器工匠在繪製此食盤時並沒有受到瓷盤邊緣的限製,而是在盤外接著續上盤內的圖案。這兩株開花結果的桃樹,粉色的花和果實、綠色的葉、棕色的枝幹,從瓷盤外底部伸展而上,蔓延過盤口直至盤中。盤底有釉下藍彩的雍正年製的款識。
葫蘆狀鼻煙壺
江西景德鎮
1736-1795年
紫禁城裏的耶穌會傳教士將歐洲的工藝帶到了紫禁城中,如給玻璃上釉,同時也把新的生活習慣帶入宮中,如吸鼻煙。因此,吸鼻煙成為康熙皇帝統治時期(公元1662-1722)的一種皇室習慣。中國的工匠沉醉於製作微型工藝品,而製作鼻煙壺就給他們提供了展示技藝的舞台。
鬥彩及粉彩抱月瓶
江西景德鎮
1723-1735年
眼前的兩個抱月瓶瓶身扁平圓潤,瓶頸呈管狀,瓶耳為卷雲形。盡管其瓶身、瓶頸、瓶耳的設計已有幾百年的曆史,但其裝飾風格卻是雍正年間(公元1723-35)的創新。瓶身繪畫細節令人讚歎,既反映了命令生產的朝廷,又反映了朝廷對於瓷器生產的監管。 在粉彩花鳥紋抱月瓶(大)的一麵,兩隻白頭翁(字麵意思為白頭發的老人)鳥站在白色和粉色花枝的枝頭。在抱月瓶的另一麵,一對白色的鳥棲息在不同的開花樹上,一對蝴蝶則在藍紫色的翠菊上震動著雙翅。圖畫的細部描繪非常美妙,反映了這件物品是由宮廷委托,在景德鎮的禦窯製作的。每一簇樹葉都由四種不同的綠色陰影構成,盛開花朵的陰影也勾勒得非常巧妙。 新的色彩采用了新的上色方法,包括翠菊的描繪運用了取代釉下青的青琺琅,鳥翅的描繪運用了白琺琅,鳥腿和鳥嘴用了深褐色。白頭翁鳥形成一幅畫謎(以畫中的視覺雙關語代表了字詞或部分字詞),寓意白頭富貴。
清單色釉瓷
江西景德鎮
1723-1735年
製瓷工匠在小型直焰窯中燒製帶有釉上彩圖案的瓷器,溫度約750℃-800℃。單色釉瓷器一般在橫焰窯中溫度相對低些的地方燒製,燒製溫度大約在950℃-1100℃之間。這些瓷器底部帶有雍正年間(公元1723-35)或乾隆年間(公元1736-95)製的款識。
藍盤、藍綠盒及藍綠盤
江西景德鎮
1723-1735年
清澈的天藍色釉來自於鈷顏料。帶蓋的藍綠色盒以及旁邊的盤子則用銅顏料施上一層藍綠色不透明釉。三者底部都有雍正年製的釉下藍彩款識。
淺藍色釉盤
江西景德鎮
1723-1735年
工匠在盤內部刻有規則的卷狀蓮花圖案,由盤底中央的“壽”字花發散開來,外部是一組蓮瓣圖案。該容器施以天青色釉料。
清單色釉瓷
清
清朝用來繪製瓷器上圖案的瓷釉也可用作單色釉料。這些瓷器都經由高溫或低溫燒製,以實現最後的色彩呈現。這些瓷器均是為雍正或乾隆皇帝製造,種類包括餐具、器物以及禮器。
青花雙鳥玉壺春瓶
江西景德鎮
明永樂時期,1403-1424年
高33.5cm 這件青花瓷器是為永樂皇帝製作的,它在景德鎮的禦窯燒製而成,生產過程受到朝廷的嚴密監督。沿襲早期元朝傳統,該玉壺春瓶的上的畫被水平的環帶隔開,最重要的部分在瓶中央。瓶上精美地繪製了兩隻相對的鳥棲息在纏枝李樹上。工匠們將進口的鈷顏料燒製不勻,顏色由淺藍到近黑色不等,形成了堆積效果。瓶身圖案有深色區域,也有稍淺部分,還有鳥的肚子部分,僅用藍色勾邊,其餘為白色。
青花蝴蝶萱草玉壺春瓶
江西景德鎮
明永樂時期,1403-1424年
製瓷工匠在該玉壺春瓶的兩邊都繪製了開花的萱草,每邊都有一隻蝴蝶飛舞其間。在中國,香氣濃鬱的萱草象征著和諧統一。萱草和蝴蝶一起則代表了對豐饒多產的美好願望。這種自然的畫法受到了水墨小幅繪畫的影響。圖案畫法精妙,在現存的中國瓷器中極為罕見。每片刀狀的葉片及花瓣邊緣都用深藍色勾邊,內部由淺藍色填充。同樣地,這種分層次的藍色也應用於蝴蝶的繪製上。這種對於釉下鈷藍彩顏色的純熟控製是永樂青花瓷佳品的特色之一。
青釉八瓣式盤
官窯,浙江杭州
南宋,1127-1279年
高3.9cm 直徑16.8cm 作者稱官窯為“紫口鐵足”。製作該官窯瓷器的上釉工人在這件瓷器底部的釉麵上留下了自己的指紋。該瓷盤胎體呈紫灰色,口沿隨花瓣形狀起伏,未施釉的足部呈深棕色。
青釉六棱六足洗
官窯,浙江杭州
南宋,1127-1279年
高8.5cm 直徑21.5cm 在現存的該時期的中國陶瓷製品中,該官窯盆的形狀極為特殊。南宋朝廷可能是根據一個金屬容器的形狀來委命工匠製作它的,因為這種直邊、右角輪廓的形狀通常不是瓷器的形狀。該盆的用途尚不明確。
五瓣碗
官窯,浙江杭州
1127-1279年
官窯據說有70種容器形狀,包括餐具、日常用具、裝飾器具及禮器。製瓷工匠們融合了南北方技藝,創作了這些官窯瓷器。該容器內襯有一個碗。階梯式的邊緣暗示這個容器是可以堆疊放置的。
青釉琮式瓶
官窯,浙江杭州
南宋,1127-1279年
高22.6cm 寬13.7cm 深13.6cm 有學者在發表的書中提到,宋朝有學識者們重拾對古董及挖掘出的工藝製品的興趣,尤其是對玉製品及青銅器具。同時代的宋朝工匠用其他材料將這些形狀再現出來,就如這件受皇室之命製造的官窯物品,而物品的新用戶則更改了器具古時的用途。考古學家在多處南宋時期的藏品中發掘了多種材質的仿古“琮”,包括在四川彭州發現的青銅琮、四川遂寧縣金魚村發現的石刻琮和青瓷琮。
青花龍紋扁壺
江西景德鎮
明永樂時期,1403-1424年
永樂(公元1403-24)皇帝和宣德(公元1426-35)皇帝都撥款與中東進行重要海上貿易及外交。這些釉下藍彩裝飾花瓶就是受到中東地區一種器具形狀的啟發而產生的,可能是當地的一種瓷釉玻璃製品。土耳其的托普卡比•薩雷博物館及伊朗的阿爾達比勒聖殿的例證可以表明,在15世紀早期,相類似的細頸瓶被用作貿易物品。在永樂和宣德皇帝執政期間,這樣帶有不同裝飾大而沉的球狀細頸瓶都在景德鎮的禦窯中製作而成。1994年,考古學家在景德鎮珠山東門頭的永樂堆中挖掘出一個細頸瓶,與這件帶有白龍圖案的一模一樣。皇室可能將這種瓶子用作醒酒器。
藍釉碟盤
江西景德鎮
1426-1435年
這個碟盤內部、外壁均上有高溫燒製的深鈷藍色瓷釉,盤沿的釉色稍有褪色,顯露出純淨的白瓷胎體。碟盤底部的透明釉下刻有宣德年製的款識。任何不達皇帝標準的瓷器,製瓷工匠均會將其打碎。
甜白釉酒壺
江西景德鎮
1403-1424年
甜白釉是永樂年間(公元1403-24)創燒的一種白釉,釉極瑩潤,能照見人影。陶藝家們發現製作甜白釉的黏土中所含的高嶺土成分遠遠高於早前的白瓷,而瓷釉中的石灰岩成分則有所減少,因此製瓷工匠們可以將其在高溫下燒製。
銅紅釉瓷碗
江西景德鎮
永樂及宣德年間的血紅、鮮紅或深紅單色瓷釉瓷器代表著景德鎮技術成就的巔峰。明早期皇帝命令製作的禮器其地位就高於其他瓷器。從15世紀中期起,製作這些顏色尤其紅的瓷釉技藝在中國消失了,直到17世紀末才被重新發現。這兩隻碗沿口的瓷釉已經褪去,顯現出胎體的純淨白色。稍大一些的瓷碗於永樂年間製造,在底足圈刻有規則的蓮瓣圖案,另一隻宣德年製瓷碗則沒有。透亮的瓷釉被覆蓋在如肌膚毛孔般大小的刺孔中,一層一層施以紅色瓷釉使得釉層十分深厚。
孔雀藍釉暗花龍紋盤
江西景德鎮
明宣德時期,1426-1435年
高3.4cm 口徑18cm 工匠一開始在瓷盤內壁上用暗花雕刻有兩條龍的圖案,並在中央刻有三朵雲。之後又在盤底繪製六字的藍色宣德年製款識,為瓷盤施以透明釉並燒製。接著,他們在透明釉外層又施以孔雀藍色釉,在相對低溫的條件下再次燒製。
帶蓋僧帽壺
江西景德鎮
1403-1424年
該容器被施以甜白釉,壺身釉下刻有一藏文符咒,壺頸刻有蓮花。這種形狀的水壺因壺口細長、邊緣似西藏喇嘛的黃色僧人帽而被稱作僧帽壺。
黃釉盤
江西景德鎮
明永樂時期,1403-1424年
高4.5cm 口徑20.7cm 這隻永樂年間的碟盤是一個尤為罕見的品種。它展現了景德鎮在瓷器上首次采用黃色單色釉。此後,這種顏色的釉料用於裝飾皇室瓷器長達500年。可能由於技術的難度或者審美差異,15世紀早期甚少製作純黃色碟盤。
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
素麵白瓷:江西省景德鎮燒製 北京紫禁城造辦處加琺琅彩
1736-1795年
瓷碗上的圖案形成了一個視覺雙關,帶有“祝君杏林享受春日杏林宴”的意思。科舉考試後第一場為應試者慶祝的宴席就在杏林舉辦。在碗的另一側有一首詩及印章,為“佳麗”、“先春”和“旭映”。
琺琅彩題詩芝蘭紋瓶
素麵白瓷:江西省景德鎮燒製 北京紫禁城造辦處加琺琅彩
清乾隆時期,1736-1795年
該花瓶上繪有蘭花、靈芝和岩石,並有題詩一首,曰:雲深瓊島開仙徑,春暖芝蘭花自香。
琺琅彩花卉壺
素麵白瓷:江西省景德鎮燒製 北京紫禁城造辦處加琺琅彩
1736-1795年
這個透亮的瓷壺上繪有岩石、粉玫瑰、黃蘭花及盈盈綠草。壺頸處用黑釉寫有一首詩,詩上方有一個紅色“佳麗”字樣印章,下方有其餘兩個紅色印章,分別為“四時”和“長春”。
琺琅彩花卉茶壺
素麵白瓷:江西省景德鎮燒製 北京紫禁城造辦處加琺琅彩
1736-1795年
茶壺上繪有李樹、水仙、竹子、靈芝及岩石。在另一邊則有楊萬裏的一句詩,曰“數枝橫翠竹,一夜繞朱欄”。
琺琅彩題詩梅花紋碗
素麵白瓷:江西省景德鎮燒製 北京紫禁城造辦處加琺琅彩
清雍正時期,1723-1735年
依據朝廷指示,這對瓷碗用黑釉繪有梅花、兩句五言詩以及三枚深褐色釉印章。這對瓷碗是大維德爵士從中國海關英籍職員賀壁理(Alfred E. Hippisley)手中購得。碗上有兩句詩,曰:月幌見疏影,墨池聞暗香。詩句上方的印章為“先春”,下方兩枚為“壽古”及“香清”。這種圖案設計源自水墨畫。在碗底的雙正方形框中有用藍色釉料題寫的四字永樂年款識。
琺琅彩題詩蘆雁紋茶壺
素麵白瓷:江西省景德鎮燒製 北京紫禁城造辦處加琺琅彩
清乾隆時期,1736-1795年
紫禁城的瓷器繪師們在茶壺上的河岸或湖岸邊繪製了幾隻鵝,旁邊點綴有岩石、木槿、蘆葦和燈心草。他們還用黑釉刻下了兩句詩以及三個深褐色印章。詩曰:秋滿江湖同飲啄,風喧蘆葦自飛鳴。詩的第一句直白地描繪了這組鵝的情形,第二句則意義晦澀,引人沉思。三個印章分別為“仁和”、“四方”和“清晏”。壺蓋底部還有兩隻鵝,一隻在遊水,另一隻則半隱沒在水中好像在尋找食物。壺底部帶有四字藍釉乾隆年製款識。
鬥彩葡萄高腳杯
江西景德鎮
1465-1487年
就像雞缸杯一樣,葡萄高腳杯的圖案設計也來源於繪畫。瓷器裝飾匠人嚐試使用色彩讓圖案鮮活起來,用紫紅色漸變來給葡萄上色,用綠色給葉子上色,黃色和紅色給藤蔓上色。成化葡萄高腳杯比中國之前製作的任何高腳杯都要來得小、來得精致。
鬥彩雙夔龍罐
江西景德鎮
1465-1487年
該瓷罐底部有單獨一個“天”字。這個款識僅在成化年間鬥彩罐的裝飾圖案中使用。這些罐子可能被用作禮器來慶祝天,或者這個款識指代的是被視作“天子”的皇帝,他收到上天的旨意來管理國家。
鬥彩八靈芝紋盤
江西景德鎮
1465-1487年
小盤外壁上繪有靈芝圖案。成化年間的帶色瓷釉顏色較淺,施釉也比此前元朝和明朝早期更加精細。在禦窯遺址一處垃圾堆中發現的不合格成化窯瓷器及瓷器碎片徹底革新了學者對於鬥彩圖案及形式的認識。
鬥彩神獸杯
江西景德鎮
1465-1487年
這隻鬥彩碗裝飾有4隻夔龍。相傳成化皇帝最喜歡的妃子萬貴妃(公元1430-87)鼓勵多生產鬥彩瓷器以滿足自己的奢華之愛。
鬥彩蓮托五珍寶杯
江西景德鎮
1465-1487年
這隻成化年間杯子的圖案很不尋常,五朵蓮花托著供品,這就是五珍寶:蓮花、寶山、桃、白螺和燭台。成化瓷器微微泛黃色光,在形式上略顯不規則,構圖勻稱平衡。
鬥彩湖石茶花紋罐
江西景德鎮
明成化時期,1465-1487年
高9.1cm 該卵形罐上的圖案十分稀有,它帶有反複式圖案的岩石,岩石分別采用紫紅釉、綠釉及黃釉。每塊岩石側麵都有山茶花,花色為漸變紅、黃、橘(利用紅黃兩色調和而成)。花間蝶舞流連,地麵藍色波流湧動。該鬥彩罐本帶有蓋。
琺琅彩藍色花卉圖碗
素麵白瓷:江西省景德鎮燒製 北京紫禁城造辦處加琺琅彩
1736-1795年
該碗的外壁繪有旋花植物,這種圖案十分少見。這些旋花圖案置於菱形花紋之中,鑲嵌於藍釉地中。碗內是一株牡丹和一株玫瑰圖案。碗底還有四字藍釉乾隆款識,該款識顯示出該瓷碗是在宮內繪製的。
琺琅彩人像花瓶
素麵白瓷:江西省景德鎮燒製 北京紫禁城造辦處加琺琅彩
1736-1795年
該花瓶胎體極薄,釉上彩繪有歐洲風格的田園風光。許多特征表明這是一隻試驗性質的花瓶,比如瓶頸一周的粉色邊與綠色陰影相結合,這種組合是極少使用的。同樣,該花瓶底部也有一個鐵紅色四字乾隆款識,款識在雙正方形框中。
琺琅彩題詩花卉紋盤
素麵白瓷:江西省景德鎮燒製 北京紫禁城造辦處加琺琅彩
清雍正時期,1723-1735年
高4.4cm 口徑17.1cm 盤子一側是李樹和山茶花的纏枝圖案,另一側是一句詩,曰:淡妝疏影兩依依。詩前的一個印章為“先春”,後麵的兩個印章為“古月”和“清香”。這句詩來源於王惲的一首詩,在康熙皇帝於公元1706年編纂的《佩文齋詠物詩》中有記載。瓷碟采用的亮石灰綠釉地是雍正年間的創新,受到了歐洲技術的影響。在瓷碟底部有四字藍釉雍正款識。
料胎麵琺琅酒杯
北京紫禁城造辦處
清乾隆時期,1736-1795年
由紫禁城中繪製瓷器的造辦處來繪製的釉麵玻璃是極其罕見的。這對酒杯中的一隻上繪有風景畫,運用了歐洲透視畫中的後退視線畫法。兩隻杯子上的微小花朵用威尼斯玻璃製造商流行的技法來繪製。這兩隻酒杯在底部有藍釉乾隆款識。
琺琅彩牡丹紋碗
素麵白瓷:江西省景德鎮燒製 北京紫禁城造辦處加琺琅彩
清康熙年間,1720-1722年
宮廷瓷器裝飾師受到宮內已經采用的金屬上釉技法影響。該瓷碗是最早的宮廷裝飾瓷器之一,有“康熙禦製”四字款識。
仿鈞窯花瓶
廣東南海佛山石灣窯
清,約1800-1900年
在明朝末年及清朝時間,廣東石灣窯的工匠們製作了一些上好的鈞窯仿製品。正如其他成功的瓷器生產中心一樣,石灣多丘陵,不宜發展農業,卻有充足的木材作為瓷窯的燃料。臨近河網也使得它有良好的交通優勢運輸成品。這件花瓶采用斑點青紫色釉,釉層深厚。
青花釉裏紅塑花卉紋罐
江西景德鎮
元,約1320-1350年
高33cm 腹徑29.5cm 景德鎮的青花瓷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瓷器之一,全球都有其青花瓷的複製品。這隻酒罐代表了元朝工匠的技法,將釉下紅、藍彩與貼花技法相結合。
六角花盆及底座
河南禹縣鈞台官鈞窯
明,約1368-1435年
1368至1435年間,製瓷工匠在河南禹縣鈞台製作官鈞窯瓷器。因底部刻有中文號碼,這些瓷器也被稱作“有編號”的瓷器。這些數字從一到十,反映了容器的大小。容器的形狀僅包括有底座或無底座的花盆、帶飾鈕的球形淺碗以及受青銅器形狀啟發的花瓶。同時也有些諸如盤子、高腳杯等具備官窯質量的餐具,則沒有編號。該瓷花盆施以藍釉和紫釉,底部為茶青色釉,盆口有磨損,編號為“七”。
琺琅彩對碟
素麵白瓷:江西省景德鎮燒製 北京紫禁城造辦處加琺琅彩
1736-1795年
這對碟子十分稀有。宮廷瓷器繪師在碟子上精致地繪上木蘭花和桃花。兩個碟中都有一句相同的十字詩,曰:影轉團團月,香含細細風。詩前的紅印為“佳麗”,詩後的兩個印為“霞”和“映”。碟外圍是四朵蓮花映襯在單色綠釉地菱形花紋和四葉形圖案中。宮廷瓷器裝點師已經將同首詩歌運用於雍正年間(公元1723-35)年間的碟子中了。這兩隻碟子底部均有藍釉乾隆款識。
鑲銅邊壺
官窯,浙江杭州
1127-1279年
公元1127年,宋高宗逃離女真族的入侵,在今杭州地區建立新都。他設立了一個官窯來重新生產汝窯瓷器。製作於1127至1179年的官窯瓷器,其顯著特征為胎體薄而胎釉厚,胎體色深,有微小氣泡及冰裂紋。 製瓷工匠在浙江杭州的老虎洞窯址進行官窯的生產。學者認為這個窯址可能就是史料上記載的“修內司”或者“內窯”。之後,郊壇下窯就被建造出來用於輔助禮器、餐具、裝飾器具的生產,供朝廷使用。該壺口邊和底足均鑲有銅邊。
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