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漸濃,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刀魚季節,當今中國最昂貴的河鮮長江刀魚又再粉墨登場了。我們先來溫習一下宋代劉宰描寫刀魚的詩歌《走筆謝王去非遺饋江鱭》:“鮮明訝銀尺,廉纎非蠆尾。肩聾乍驚雷,鰓紅新出水。芼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河魨愧有毒,江鱸慚寡味。”意思擺明是江刀一出,誰與爭鋒!
一、長江的刀魚文化
還在宋代的時候,蘇東坡便有“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的詩句吟詠鮆魚。熟讀唐詩的人可能會覺得眼熟,沒錯,這句詩的原創是唐人張誌和描寫鱖魚的,詩雲:“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蘇東坡改寫並提到的鮆魚即刀魚,其魚的形狀猶如裂篾之刀,鱗色銀白,故蘇東坡又有“恣看收網出銀刀”的讚美詩句。自古以來,刀鱭、鰣魚、河豚並稱“長江三鮮”,刀鱭應市最早,故列三鮮之首。
二、江刀和海刀
吃刀魚的人,最糾結的問題是江刀和海刀。原因是江刀魚價貴,每斤動輒幾千元,吃的人最怕買到海刀,應了人傻錢多那句流行語。但江刀和海刀其實是很難分辨的,其肉質的細微差別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吃出來了。原來刀魚是一種洄遊性的魚類,平時生活在海裏,至性腺成熟時才溯江產卵。每年立春之後,正是刀魚的繁殖季節,成熟的刀魚便從海口沿長江逆流而上,尋找合適的地方產卵。在海邊或海口捕獲的刀魚,就稱為海刀;而在江裏捕獲的,就稱為江刀。
一般認為,遊至江陰段的江刀最佳,其脂肪更肥厚,鮮美程度也要遠勝海刀。不過這種說法其實沒有太多的科學依據。《說文解字》在解釋刀魚的“鮆”字時是這樣說的:“鮆,刀魚也。飲而不食,九江有之。”所謂飲而不食,意思就是隻喝水不吃東西。原來刀魚與鮭魚或鰻鱺一樣,在做生殖洄遊時是不再攝食了的。鮭魚和鰻鱺經過長途洄遊幾千裏到達目的地時往往精疲力竭,營養消耗殆盡,在產卵或排精後就死亡了。換句話說,長江刀鱭的肥美豐腴,其實是在作為海鱭的時候就積聚形成了的,理論上江刀的脂肪和其他營養成份隻會比海刀少而不可能更多。也有認為江刀好吃是因為鹽份沒有海刀多,但魚類能不能適應廣鹽性,主要是體內有沒有存在相應的調節器官,實際也沒有證據證明海刀比江刀有更多的含鹽量。
三、刀魚與鳳尾
刀魚與鳳尾,自古以來經常被混為一談,它們究竟是同一種魚還是不同呢?有人以為刀魚大而鳳尾小,但其實不然。清光緒《揭陽縣續誌》就這樣記載:“鳳尾魚即鮆魚,俗又呼刺魚,盛於三、四月,狹薄而長,大者尺餘,一名刀魚,子多而肥。”每逢刀魚的季節,潮汕出產的大鳳尾都被商販收購後坐飛機到江南湊熱鬧,高價售賣給那些刀魚愛好者。
閩浙兩廣是鳳尾的主要產地,比如浙江溫州便有“雁蕩美酒茶山梅,江心寺後鳳尾魚”之說,福州和廣州等地也多有關於鳳尾魚的記載。
現在所知,鯷科鱭屬的魚類在我國一共有四種,它們分別是刀鱭(Coilia nasus)、鳳鱭(Coilia mystus)、七絲鱭(Coilia grayii)和短頜鱭(Coilia brachygnathus),除了短頜鱭是陸封淡水鱭之外,其餘三種鱭魚,平時都是生活在海裏,至性腺成熟才溯江產卵,屬於洄遊性的魚類。但也有學者認為,所有鱭魚都隻是生活在不同水域的同一個物種的不同種群,它們之間的區別,充其量是山東紅富士蘋果和山西紅富士蘋果的區別,說到底,都是紅富士。
四、湖刀即梅鱭
短頜鱭又稱湖鱭或梅鱭,其生長和繁殖均在江河湖泊內,屬於陸封型的淡水魚類,俗稱湖刀,因為不需要生殖洄遊,可算是鱭魚進化史上的異數。比如潮州的梅林湖有海蝕石群,是一個典型的海跡湖,曆史上就以盛產梅鱭出名。
五、刀魚的季節
刀魚洄遊時正是它最肥美的季節,有多子、肥身和軟骨三大特點,也因此產生了有關長江刀魚的諸多美食傳奇。以軟骨來說,曆來便有“清明前細骨軟如棉,清明後細骨硬如針”的說法,甚至有清明前魚刺入口即化的奇談。因為肥身,所以烹製清蒸時特別強調不可刮鱗,而要讓細鱗在蒸汽下化為滴滴油珠,以增添鮮美滋味。
根據資料介紹,七絲鱭(以胸鰭上有7根長鰭絲得名,而刀鱭隻有6根)每百克魚肉中含蛋白質10.9克,脂肪從2.2克至10餘克,隨季節變化較大。實際上對大部分魚類而言,當不當季其肉質差別往往很大。不過刀魚春秋二季都會產卵,但秋汛幾乎從沒被人提起。
六、特別的刀魚美食
1、潮式做法
2、刀魚飯
大師私藏菜:孫兆國展現失傳已久的刀魚飯。以下圖片來自視頻截頻,視頻鏈接:http://www.iqiyi.com/v_19rrn2fyfw.html?ptag=v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