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2016-10-11 04:29:51) 下一個

大英博物館中的大維德瓷器展櫃。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宋代哥窯雙耳尊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元代青花大維德瓶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宋代耀州窯青釉提梁倒注壺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唐代越窯青釉八棱瓶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宋代定窯白釉孩兒瓷枕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元代藍釉白龍紋盤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清代琺琅彩蓮荷紋蓋碗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清代黃地琺琅彩牡丹紋碗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清代霽青描金遊魚粉彩轉心瓶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您說的是這個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吧?這個梅瓶是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東善橋鄉觀音山沐英墓陪葬品,後被人盜走。 195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名叫陳新民的南京市民得知被盜文物“青花梅瓶”出現,於是他通過文物中間商的介紹,百般周折,最終找到了梅瓶的下落。為了 保護這絕世珍品,他不惜傾家蕩產湊了10根金條,3根給了中間商,7根給了那個文物持有者,換回了這件元末明初的“青花梅瓶”。兩年之後他將此瓶無償捐獻 給國家,現由南京博物館珍藏。中國科技館的展覽可能是借展的,或者展覽的複製品。前不久,報紙上曾經刊登過許多廣告,某家公司複製了600尊元青花蕭何月 下追韓信梅瓶的高仿品,每尊23900元。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珊瑚紅地琺琅彩花鳥瓶


清 雍正(公元1723-1735年)
高21.5厘米 口徑3.5厘米 琺琅彩瓷是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於康熙末期創燒的,彩料從法國進口,雍正六年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琺琅作煉出了國產琺琅彩料。借鑒其他美術門類,將詩、書、畫、印入瓷 ,燒造出最具藝術性的雍正琺琅彩。
琺琅彩瓷的製作是在兩地進行:所用素白瓷胎,由景德鎮禦窯廠進呈;煉製彩料,繪畫題詩及燒造是在清宮造辦處進行。一般由宮廷畫院畫家繪畫稿本,名書法家題 寫詩句,然後皇帝親自審核畫稿,名師良匠負責燒彩。雍正時琺琅彩瓷器上所繪翎毛花卉、山水人物,與清宮廷畫風一脈相承。琺琅彩瓷是純粹的藝術欣賞品,體現 出濃鬱的皇族氣息。

何朝宗是德化窯瓷塑的代表人物,他主要活動在明朝嘉靖、萬曆年間。何朝宗非常注重自己作品的藝術性,不是 成熟的作品,決不輕易燒製,所以何朝宗的傳世作品較少,作品以達摩、觀音、羅漢等佛教人物居多。何朝宗的作品,非常強調對人物神情的刻畫,他經常把人物放 在特定的環境中以表現主題,例如他的《達摩渡海像》,達摩被置於一片汪洋大海之上,雙手合抱在胸前,雙眸深邃,凝視遠方,東渡弘法的抱負和決心,被藝術家 表現得恰如其分。同時,以何朝宗為代表的德化瓷塑藝人,吸收了曆代雕塑的長處,特別是繼承了唐代表現佛像藝術的繪畫風格,使得塑造的觀音、達摩等造像很有 唐代的韻味,形象既端莊肅穆,又平易近人,富有人情味。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上一個安徽博物館的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三國時期獸耳青瓷卣。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東晉時期青瓷虎子。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南北朝青瓷蓮花尊。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陝西省曆史博物館
三彩天王俑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南北朝北齊青釉人物獅子紋瓷扁壺。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唐代邢窯白瓷蓮瓣座燈台。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唐代長沙窯獅座詩文瓷枕。這張瓷枕在現場觀看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次上帖不知為什麽卻沒有找到我拍的片子,是無意中刪除了,還是存放在別的文件夾中,一點兒記憶也沒有了,隻能從網上查找到一幅照片傳上來!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唐代三彩雙龍耳瓶,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這件 “三彩雙龍耳瓶”出自於唐(618-907年),是來自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三彩雙龍耳瓶”以兩個對稱的雙龍銜住瓶口為柄,造型優美高雅,製作相當精致。 這種器型是在晉朝雞頭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並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點,始見於北朝,盛於隋、唐。這件“三彩雙龍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屬唐代三彩瓷器 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見於陪葬明器,極少有使用品。由於它是一種低溫釉陶器,經過約800攝氏度的溫度燒製,屬於低溫燒製,其成本和燒造難度遠遠低於瓷器。另一方麵唐 代盛行厚葬。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適應這種厚葬風氣而興起的。唐朝作為一個開放度及高的帝國,其物品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唐三彩左右一種特殊的藝術品,成為唐 朝重要對外輸出品。

 

宋代白釉圓托五獸足熏爐。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宋代官窯貫耳青瓷瓶。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宋代官窯圓洗。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宋代官窯圓洗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6.4cm,口徑22.5cm,足徑19cm。洗敞口,器身近直,洗裏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淨瑩澈。釉麵上,金絲般的開片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和諧。
這件宋代官窯圓洗是宋時宮廷禦用器,在造型、工藝及裝飾技巧方麵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紋突出。在釉層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層遮蓋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鐵足”,使器物愈顯古樸莊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為喜愛,曾為此洗擬詩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師以楷書鐫刻於洗之外底。詩曰:“修內遺來六百年, 喜他脆器尚完全。況非髻墾不入市, 卻足清真可設筵。詎必古時無碗製, 由來君道重盂圓。細紋如擬冰之裂,在玉壺中可並肩。” 下署“乾隆禦題”。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官窯主要燒製青瓷,大觀年間,官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 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 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麵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係數不同產生的效果。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窯 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 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麵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 紋最為見長。

宋代官窯貫耳扁瓶。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宋代官窯貫耳扁瓶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宋室南渡臨安(今杭州)後,先後在修內司和郊壇下設官窯,以供朝廷所需,分別稱為修內司官窯、郊壇官窯。兩個窯址分別在今杭州市鳳凰山下的老虎洞和烏龜山 找到。器型多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用禮器。修內司官窯是宋高宗南渡後在杭州另立的新窯,是汴京官窯的繼續,因稱南宋官窯。其官窯的 特點是胎細釉潤、色青帶粉紅、釉有深淺之分,有蟹爪紋開片和紫口鐵足特征。

這件南宋官窯貫耳瓶即仿古代青銅器造型。高23厘米 口徑9.4×6.4厘米 足徑6.3厘米,為清宮舊藏。南宋官窯代表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這件大瓶型仿古青銅壺端莊典雅,胎薄體輕,釉質肥厚光潤如玉,開片如“蟹爪紋”。敞口,粗 頸,扁圓腹,高圈足,足邊兩側有兩個圓孔。頸部凸起弦紋兩道,兩側貼兩筒形耳。通體施粉青色釉、肥厚瑩潤,開米色碎片。瓶口及棱角轉折之處,釉層較薄,呈 現出淺紫胎色。足底無釉,露出鐵黑色胎骨,這件南枕頭官窯瓷瓶,無論胎、釉、型等方麵均顯現出官窯器的典型特征;莊重古樸的仿青銅壺式樣,在官窯傳世品中 罕見,比一般的盤、碗更為珍貴。

宋代哥窯膽式瓶。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宋代哥窯燒製,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高14.2cm,口徑2.2cm,足徑5.4cm。瓶小口,長頸,頸下漸闊,最長徑在近足部,圈足上寬下窄。通體施米色釉,開黑色、米色紋片,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紋。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為宋代所僅見,釉色潤澤,紋片典型。此類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紋片著稱。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其特征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麵開大小紋片。遺憾的是,宋哥窯的窯址,至今還沒有被人們發現,我們隻有從傳世作品上去解讀哥窯的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麵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麵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

宋代汝窯青釉盤。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宋代汝窯青釉盤收藏於故宮博物院,高3.3厘米,口徑19.3厘米,足徑12.6厘米。釉色為瑩潤的天青色,素雅清麗,底刻有“壽成殿皇後閣”六字,應為當時宮廷中的陳設用瓷。
汝窯窯址位於河南省寶豐縣。寶豐宋代隸屬汝州,故簡稱汝窯,又因其是燒宮廷用瓷的窯場,故也稱 "汝官窯"。其燒造時間不長,僅從宋哲宗到宋徽宗燒造了20年。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與燃燒後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鑒定汝窯瓷器的要點之一。

汝窯瓷釉基本色調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俗稱“鴨蛋殼青色”,釉層不厚,隨造型的轉折變化,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釉麵開裂紋片,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紋 片,透明無色似冰裂,俗稱為“蟹爪紋”。汝窯瓷器底款有刻”奉華”和“蔡”字的兩種,應為後刻,當為宋時所刻,均與宋宮廷和皇室相關。汝窯瓷器以釉色取 勝,少見花紋裝飾,但汝窯未燒貢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產品,如寶豐汝窯遺址曾發掘出刻花鵝頸瓶,當為汝窯未成為官窯以前的產品。
汝窯瓷器傳世最少,且後代從未仿燒到九成像者,鑒別真偽不是很難,尤其是記住汝窯的主要特征,更不會輕易上當。除胎釉、支釘痕外,汝窯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 過30厘米、圓器口徑超過20厘米的完整傳世品。汝窯未燒造官窯瓷以前也曾生產青瓷,同時也生產磁州窯類型產品,真正的汝官窯產品,傳世的僅見70餘件。 曆代墓葬中時至今日未見出土一件汝官窯瓷,故鑒定汝窯瓷器時一定要慎重考慮各種因素。尤其是汝窯青釉器也有類似汝官窯的,但那是民窯所產,與汝官窯是兩碼 事。

宋代定窯白釉龍首蓮紋淨瓶。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宋代定窯白釉龍首蓮紋淨瓶尺寸:高25.1厘米,腹徑10厘米,足徑6.7厘米。河北定州靜誌寺塔基地宮出土。由河北定州博物館藏。淨瓶為佛教徒使用器 物。仿佛塔造型,腹部飾仰覆蓮瓣紋,頸中部附一相輪狀圓盤,器身一側塑龍首流口,其造型非常少見。此瓶製作精細,釉質瑩潤。胎質白膩,釉色乳白微泛灰,稍 有垂漿釉痕,足底無釉。采用堆貼、刻花和劃花技法,瓶上頸劃覆仰蓮瓣紋,以雙弦紋隔開,相輪形圓盤,鼓麵飾覆蓮紋兩層,下頸飾弦紋,肩部刻覆蓮紋三層,上 腹部刻纏枝花紋,枝葉蔓卷,下腹刻仰蓮紋四層。紋飾富麗華貴。小口長頸,頸中部附一相輪狀圓盤,溜肩鼓腹,下腹修長,臥足稍撇。瓶頸上半部分及肩、下腹刻 多層凸起的蓮瓣紋。器身一側塑龍首流,頭高昂,頸粗短,前額突聳,雙角並合後折上揚,怒目,側耳,上頜啟揚,露門牙和舌尖,下頜短飾一撮龍須,造型巍峨挺 拔。

淨瓶屬於佛教僧侶出行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供飲水或淨手之器,後也成為佛前供奉之物。定窯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繼唐代的邢窯之後興起的一大白 瓷窯係。自唐代始創曆經五代、宋、金四朝盛極而衰,一直以燒造白瓷為主。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所藏傳世或出土的定瓷精品曾給我們留下過深刻的記憶,定窯被稱為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確當之無愧。窯址位於今河北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

宋代繁昌窯仙人吹笙壺。此壺影友治邑在第11帖曾經上傳過一次,但他是拍攝於安徽博物館。我的這幅角度略有不同,攝於首都博物館舉辦的《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的大型展覽。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繁昌窯仙人吹笙壺為北宋時期燒製,1965年宿鬆東郊北宋天聖三年墓出土,安徽省博物館藏。這是一件宋代繁昌窯青白釉瓷酒壺,為仙人吹笙造型,取材 於>王子喬吹笙鳳鳴神話故事。王子喬為春秋時期周靈王之子,擅長吹笙,每當他吹笙學鳥鳴時,便會有鳳鳥從天而降,隨其笙鳴起舞。繁昌窯址在今安徽繁 昌縣,燒瓷於宋代,專燒青白瓷,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麵光潤。此壺製作精致,構思新穎,保存完稅,造型非常獨特,展現了古人浪漫主義色彩,非常有情 趣,為罕見的藝術珍品。

繁昌窯坐落在皖南繁昌縣城南的一個名叫柯家村的山衝之間,它也有著與“哥窯”相同的故事。相傳五代時由柯氏兩兄弟創建,故此這個窯燒製的產品中也有“柯 大、柯二”之說,因宋時繁昌曾隸屬宣州,而史料中又有“宣州窯”的記載,所以學術界將其列為“古宣州窯址”。近年來隨著蕪湖、宣州、涇縣、績溪等古宣州轄 區內大批古窯址被發現和考證,可能是怕因窯名而混淆產品,人們不得不又以地名來冠以“繁昌窯”之名,而當地的老百姓卻仍習慣稱之為“柯家衝窯”。繁昌窯是 一個以燒製碗、盞、壺、注、杯、缽、盒等青白瓷生活用品為主的民窯,所燒器物素雅青白、古樸大方,有較濃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現藏於黃山市博物館的“獅 座白瓷枕”就是該窯的代表作之一。由於宋時燒造瓷器重釉輕胎,加之技術原因,該窯產品胎質粗厚而釉質卻瑩潤無比,透明如玉。繁昌早期產品多泛豆黃色,呈魚 籽開片,晚期釉色泛翠,呈冰紋開片,比如著名的“牡丹劃花執壺”,壺高22厘米,口徑5.5厘米,腹徑14厘米,喇叭型小盤口,長流直升微彎,酷似天鵝之 頸項,壺肩捏有兩係,釉水豐潤肥厚,白中泛翠,開片呈冰紋,壺腹用雙線一分為四,並刻劃有四朵仰俯有致、花葉對生的牡丹,壺足與底露胎,足圈積濃釉處開 片,在光照下閃爍出淡綠光彩,曲柄寬扁並刻劃四線裝飾,手感如執玉帶。宋白瓷素有“涕淚者佳,牡丹劃花者最佳”之說,此壺線條流暢,古氣盎然,特征俱符, 是繁昌窯宋中後期燒製的上品。繁昌窯約起燒於五代,興盛於宋早、中期,衰退於宋末元初,雖然此後再無煙火,但它在我國的陶瓷發展史上卻留下了自己的一頁。

宋代青白瓷酒壺、溫碗。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宋代青白瓷酒壺、溫碗尺寸:高25.2厘米,安徽宿縣元祐二年墓出土,安徽省博物館收藏。 製瓷技術的長足進步使宋代人們改變了前代慣用銅器和漆器的習尚。這套青白瓷酒壺、溫碗是宋代最常見的酒具,由溫碗和酒壺配套組成,在當時稱為注碗、注子。 溫碗曲線形的口沿和酒壺陡折的肩腹,展示著酒文化中直與曲、陽剛與陰柔的變奏,令人觀之而回味無窮。淡雅的色彩、簡潔的刻畫又透露了宋人的儒雅心境。由於 碗內的熱水可隨時更換,因此使用這套酒器可以達到時刻保溫的目的,從中也可以看出宋人對飲酒的嗜好以及其中的諸多講究之處。

宋代以景德鎮為代表創燒的一種瓷器。青白瓷也叫“影青”、“隱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種瓷器。青白瓷是宋元 時期景德鎮及受其影響的窯場燒成的、具有獨特風格和鮮明時代特征的新品種。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燒不衰,青白瓷係窯場多分布在南方幾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 鎮窯、南豐白舍窯、吉安永和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北宋時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 胎質細密,呈白色,透光度極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澤性強,流動性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處泛白,積釉處則呈水綠色。南宋中期以後,景 德鎮受定窯影響采用複合支圈覆燒法,盤、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時胎質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偏白,一類偏青。在造型方麵,南宋前期與北 宋相似,主要有鬥簽碗、平底碟、弧壁淺盤等南宋中晚期碗演變為撇口弧壁形。在裝飾手法方麵,南宋早期多為刻花、劃花,內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為主,也有嬰 戲晚期印花很多,圖案層次較多,構圖繁縟,除花卉、水波遊魚外,還出現了人物故事題材。

宋代青白釉鏤空香熏。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青白釉鏤空香熏係宋代(960~1279年)製作。尺寸:高14 厘米,口徑12.7厘米。1995年南京江浦星甸出土,由南京市博物館收藏。
宋人熏香有頗多講究,除居室用香爐外,還有用於熏衣被的“臥褥香爐”,“繡床漸滿,香球無數”,在家時可置於衣被中,出行則攜於袖中。宋時皇室宗族入內 時,婦女袖中常自持兩個小香球。北宋劉敞作有《戲作青瓷香球歌》,可見瓷質香球是人們常用之物。南宋有詩曰:“手束柔荑調雁柱,袖翻紋錦出香球。”此香爐 晶瑩溫潤的釉色、熏蓋的鏤雕纏枝牡丹造型配上優雅的清香,無不突顯宋人的清新脫俗。

空是陶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指在陶坯體上透雕花紋。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已有透雕圓孔為飾,山東大汶口出土的薄胎黑陶把杯,把柄上就有多 種鏤空紋飾。漢代到魏晉時期的各式陶瓷香薰都有透雕紋飾;宋以後鏤空裝飾日益發展;清乾隆(1736-1795)時燒成鏤空轉心、轉頸及鏤空套瓶等作品, 使這類工藝達到頂峰。

金磁州窯虎形瓷枕。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磁州窯虎形瓷枕係金大定二年(1162年)製作。尺寸:高12.8厘米,長39.6厘米,寬19.5厘米 。由上海博物館收藏 。
枕以虎為造型。猛獸為枕可鎮妖避邪、早得貴子。唐代韋後的姐姐出嫁後便用豹、熊形枕,以辟魅求子。金代器物紋飾常出現虎、豹、鹿等,也與其民族“秋捺缽” (秋天狩獵)的生活習俗有關。此枕將虎的威猛及水鳥的靈巧和諧地組合一起,體現了工匠的豐富想像力。枕底有墨筆行書“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張家”十一字,應 是買主隨手寫下的。瓷枕為夏季寢具,宋代瓷枕上有題詩為:“久夏天難暮……一枕最幽宜。”磁州窯為我國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以白地黑花裝飾為特色,畫麵活 潑自然,筆法簡練豪放,圖案散發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具有官窯所缺乏的奔放、灑脫的自然之美。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係,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與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據考察,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製,燒造曆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也多。
磁州窯的器型和紋飾為民間所喜聞樂見,影響範圍較廣,發展迅速。北方各地紛紛仿製,中心窯場以邯鄲市的觀台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係,主要分 布在河南鶴壁集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的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介休窯,霍縣窯,山東淄博窯,江西吉安吉州窯,福建泉州,四川廣元等,都大量燒造與磁州 窯風格相近似的瓷器。
風格獨特的磁州窯瓷器,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繼承了唐代南北民窯的特點,融入本地特色,精細粗獷並存,豪放工致兼有,與同時期的五大名 窯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濃厚的民間情趣,裝飾形神兼備,別開生麵,頗具北方特色。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 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製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 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磁州窯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有兩點:其一是白地黑褐彩繪,把傳統的書畫藝術與製瓷工藝結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詩詞、諺語、警句和文學作品作為紋飾, 這是很有曆史價值的文化遺產。現藏於廣州博物館的北宋磁州窯“枕賦”銘長方形枕,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的元磁州窯白地赫彩西遊記方型枕就是這方麵的代表作。
磁州窯的製品構圖嚴謹,典雅古樸,形象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展現了宋元時期的社會風俗,為研究這個時期的民間繪畫等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元代景德鎮青花鳳首扁壺。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此壺高一八.七厘米、底徑四.五厘米、口徑四厘米,一九七零年北京市舊鼓樓大街元代窖藏出土。現藏於首都博物館藏。該壺造型奇特。小口短頸,矮圈足,腹體 扁圓,壺流塑成鳳鳥的頭部,羽毛長而飄灑。壺柄拳曲作鳳尾,配上用青花勾畫的兩翅垂至壺體兩側,下麵繪纏枝花卉。好像鳳鳥飛翔於花叢之中。通體施白釉,釉 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澤濃重豔麗,有暈散現象。扁壺造型新穎獨特,將天雞壺和馬蹬壺的造型合二為一。配上精美的青花紋飾,相互襯托,使其更增添幾分藝術感染 力,是不可多得的元青花瓷珍品。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開始大量燒製,所燒瓷器有兩類:一部分用於外銷國外市場,如西亞地區等,器型高大,紋飾繁密,如大盤、大罐、梅瓶等,多發現於西亞地區,具有濃鬱的伊斯蘭風格。另一類器形小巧,紋飾疏朗,為元代宮廷及貴族使用或行銷國內,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為此類。
元代琉璃三彩鏤空龍鳳紋熏爐。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出土於西城區黃寺汽車修理廠元大都遺址,現藏於首都博物館。通高37厘米,口徑22厘米。爐頂為博山形製,在嶙峋的山石之間盤繞一龍,爐有兩直耳。爐腹圓 鼓鏤空,有透雕鳳紋飾,爐腹下承三獸形足。該爐為琉璃三彩器,色彩斑斕絢麗,藝術感染力較強。玻璃製品因其本身的透明度、光澤度或者用料和製作方法不同而 有多種名稱,琉璃即其名稱之一。琉璃較一般意義上的玻璃而言,透明度略低。元代琉璃業較為發達,尤以建築琉璃飾件為甚。

元代均窯天藍釉貼花獸麵紋雙耳連座瓶。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均窯天藍釉貼花獸麵紋雙耳連座瓶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元大都遺址發掘高潮中出土的一件珍品,西城區新街口後桃園元代居住遺址出土。瓶身虎頭上的“王”字仍清晰可見,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元代鈞瓷在造型上繼承和發展著金代鈞瓷的風格, 以粗獷豪放的風格為神韻, 排斥秀巧規整的風尚,最為突出的地方表現在作品尺寸。 在唐宋時代, 鈞瓷賦予了王者風範, 故講究大小方圓的製作模式, 尤以宋代鈞官窯有著嚴格的限製, 大不過“九五之尊”, 也就是限製在一尺之內。 而元鈞不但超過了一尺, 而且還有二尺以上的作品, 雙耳連座瓶將近64厘米。

元代鈞瓷在製作手法上, 已采用了貼花、刻花、雕浮、堆雕、透雕、鏤孔等工藝, 與清純流暢無欲而剛的宋鈞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這些裝飾上更多地附會著其美好的願望和祝福。 這件鈞瓷連座雙耳瓶,它以荷口為飾, 寓意合家快樂、團結一致, 同心向上;以祥瑞作頸飾, 寓意風調雨順, 四季平安, 年年有餘;以威猛剛強的雙獸作腹飾, 取其鎮宅辟邪、延年益壽的功用;以透孔六龍座, 象征六合一統, 天下太平, 萬民永固。 整體造型寓意紛繁,實乃遊牧農族之嘩寵之舉, 天真和膚淺之舉躍然而出。

 

越窯秘色瓷八棱瓶。唐鹹通十五年(公元874)。出土於法門寺地宮,現收藏於法門寺博物館。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元代青花瓷四愛圖梅瓶。
[轉載]欣賞: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1)

元代青花瓷四愛圖梅瓶出土於湖北省鍾祥市明代郢靖王墓陪葬品,2006年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國家一級文物。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 13厘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 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豔麗,是罕見的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因此被湖北省博物館譽為鎮館之寶。

四愛圖中的四個人中國曆史上的名人。林和靖(967——1028)愛梅、鶴:名逋,字君複,寧波奉化人(一稱錢塘人)。北宋著名詩人,“和靖”是宋仁宗賜 的縊號。他隱居於杭州西湖,以植梅養鶴為樂,人稱“梅妻鶴子”。其“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
周敦頤(1017——1073)愛蓮:字茂叔,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愛蓮,其《愛蓮說》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王羲之(303——361)愛蘭:字逸少,琅琊臨淅人(今山東臨淅),東晉著名書法家,史稱“書聖”。所作《蘭亭集亭》被後世推為“天下第一行書”。相傳王羲之喜愛蘭花。
陶淵明(365——427)愛菊:名潛,字亮,洵陽柴桑人(今九江市),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喜愛菊花,其詠梅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流傳。

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根據時間大致分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為最佳。元青花瓷開 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 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製瓷業的中心。

 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