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秦磚漢瓦原來這麽美

(2016-10-09 21:50:14) 下一個

秦磚漢瓦原來這麽美,古人兩千年前的審美讓我們相形見絀啊!

圖片來源:網絡

秦磚漢瓦,並非專指“秦朝的磚,漢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漢時期的青磚與古瓦。它們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奇特的動物形象、充滿活力的生活場景,再現了當時人們的現實世界與美好願景。一枚瓦片就是一頁鮮活的曆史,一塊磚就是一部耐人尋味的傳奇故事。

瓦當:宮殿上的“徽章”

我們隻要想一下秦兵馬俑的千軍萬馬與氣勢萬鈞,就可以理解秦代製陶技術的高超了。用這種技術去製造宮殿上的陶瓦,不難想見它們的堅固與華美。

精美的陶瓦被廣泛用於秦阿房宮的營建。那些用於收束瓦縫,護持椽頭,遮風擋雨的圓形瓦片被稱為“瓦當”,因為瓦當向外,所以或印圖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築與裝飾的作用。

秦磚漢瓦原來這麽美,古人兩千年前的審美讓我們相形見絀啊!

漢 青龍瓦當

現 在出土的秦代瓦當上,圖像多為鹿、豹、魚、鳥等動物紋。這種動物情結源自秦人祖先的遊牧狩獵活動。此後,漢承秦製,國力更加強盛,又建長樂、未央、建章宮 等四十餘座宮殿,使關中豪華建築到達巔峰,瓦當圖案的藝術性也抵達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瓦當最為出色。四神獸在古代為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具有辟邪禳災的神力。四神獸瓦當的構圖飽滿得當,造型誇張,氣勢磅礴,雍容堂皇。時至今日但凡在當代設計中使用到四獸形象,都無 法擺脫瓦當神獸造型的影響。

漢 白虎瓦當

除了動物,還有一種雲紋瓦當也廣為使用,它裝飾在宮殿樓闕等建築上,像一朵朵升騰的 祥雲點綴在宏大的建築之間,襯托出古代高台建築高聳入雲的非凡氣勢。祥雲繚繞於建築之上,就像瑤台瓊閣,宛如神山仙境。秦皇漢武都留下了尋找長生不老藥的 傳說,雲紋瓦當成為圖案瓦當的主流,跟當時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榮華的思想不無關係。

秦磚漢瓦原來這麽美,古人兩千年前的審美讓我們相形見絀啊!

漢 朱雀瓦當

瓦 當紋飾發展到西漢時,出現了文字瓦當。“長生無極”“長樂未央”等文字瓦當則直接地表達了統治階級的意誌和人們的普遍願望。西漢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 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它極富意味的篆法變化豐富,又渾然天成。它們時而方峭,時而流美,時而渾圓,時而遒勁,即使今天的篆刻、書法名家也要自歎不如。

秦磚漢瓦原來這麽美,古人兩千年前的審美讓我們相形見絀啊!

漢 玄武瓦當

這些封埋於地下兩千多年的瓦當,成為秦宮漢殿一度富麗堂皇的證據,它們承載著精美而豐富的圖文,就像秦漢建築上的“徽章”,在宣告著早期宮殿“非壯麗無以重威”的營建法則。

畫像磚:漢代生活“百科全書”

在磚上印畫、施彩,最早是在戰國,但真正蔚為大觀,並成為一種藝術,則是在兩漢。這些磚,被稱為“畫像磚”,它們已經不是單純的建築構件,對後人而言,它們“畫像”的意義要大於“磚”。

秦磚漢瓦原來這麽美,古人兩千年前的審美讓我們相形見絀啊!

東漢 《輜車》畫像磚拓本

“畫 像”一詞源自宋代興起的金石學,趙明誠在《金石錄》中就有用過。清代中期,在書畫家、金石家張芑堂所撰《金石契》中明確提出了“畫像磚”這一專有名詞,並 在書中描摹了兩幅畫像磚圖像。畫像磚的流行和鑒賞並非依靠磚本身,而是依靠拓片。拓片也可以看成一種平麵上的畫,因此稱之為“畫像”也並非毫無道理。

秦磚漢瓦原來這麽美,古人兩千年前的審美讓我們相形見絀啊!

西漢 《上林苑鬥獸圖》彩繪畫像磚

這些“畫”表現在磚上,大多數是一些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有的還有紅、綠、白等色彩,它們用於一般的建築或墓室裝飾,是兩漢時期人們真實生活與美好願景的真實記錄。

這些磚上,有的描繪的是人們的日常勞動與生活,宴饗、樂舞、狩獵、市集等等,有的描繪的則是駿馬、龍、虎、鹿、飛禽等動物與神獸,從地上的農耕漁獵,到天上的天馬行空,從現實生活,到曆史故事,無所不包,宛如一部漢代“百科全書”。

秦磚漢瓦原來這麽美,古人兩千年前的審美讓我們相形見絀啊!

東漢 《荷塘漁獵》畫像磚

漢 畫像磚廣泛分布於河南、四川、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其中河南和四川的漢畫像磚較多,題材豐富,畫麵精彩。如河南畫像磚《佩劍人物圖》,刻畫的是一 位武士,他怒而扶劍,高度戒備,胡須與衣帶飄飄,反襯出武士屹然不動的雄姿。四川漢畫像磚則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日常生活及勞動畫麵較多。如東漢畫像磚 《弋射收獲》,描繪秋收季節的田野。上半部是漁獵,下半部是收獲。上麵的獵人正搭弓引箭,即將射向塘中飛鳥,蓄勢待發的氣氛頗為緊張。而下麵收割稻穀的農 人,三三兩兩,錯落有致,洋溢著勞動的熱情。

秦磚漢瓦原來這麽美,古人兩千年前的審美讓我們相形見絀啊!

東漢 《弋射收獲圖》 畫像磚拓本

因為磚塊疏鬆,其實並不易精雕細刻,所以畫像磚畫麵往往疏朗簡約,沒有那麽多的細節刻畫,有的甚至進行了誇張變形。人物時而拉長,時而壓短,有時人物的腰身甚至拉細得隻成一根線,時而又被壓縮成布娃娃似的小矮人,甚至一座高山也可以被抽象成一個三角形。

簡 潔的造型並沒有削弱其藝術表現力,反而集中暗示、渲染出了一種情緒與氣氛。漢畫像磚裏,很難看到完全靜止或者構圖均衡的作品。運動與韻律,在漢畫像磚裏隨 處可見。就像前文提及的四川畫像磚《弋射收獲》中的收獲部分,三個割穗人、兩個割草人與一個挑擔人因為錯落的排布,形成了一種起伏有致的節奏感,宛如波浪 一般層層推進。而這種噴薄欲出的動感與力量,正是漢代藝術風格的真實寫照。

磚瓦硯:古磚舊瓦成新硯

壯麗的秦漢宮闕早已不知去向,但組成它們的青磚古瓦卻經常見諸文人筆端。古人早期製硯,多為陶硯,所以陶製的秦磚漢瓦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文人的視野。

秦磚漢瓦原來這麽美,古人兩千年前的審美讓我們相形見絀啊!

清宮舊藏 銅雀台瓦硯

早在唐宋時期,就有文人雅士把古代磚瓦做成硯台,唐人吳融《古瓦硯賦》中載:“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到了清代,磚瓦硯更成為一時風尚,成為硯台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中,又以文字瓦當硯、銅雀台瓦硯、漢魏銘文磚硯最富盛名。

最 值得一提的是銅雀台瓦硯。銅雀台是在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於建安十五年即210年建成。建安才子曹植曾在此留下千古名篇《登台賦》:“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 闕乎太清。”銅雀台何等壯麗恢弘,卻抵不過隋文帝的一把火,日後文人隻能對著廢墟哀歎:“蔓草已離披,狐兔何縱橫。”樓台已毀,但磚瓦尚存。銅雀台所用的 磚瓦,其土料經過精心處理,燒出來的磚瓦光潔細膩,用於製硯最合適不過,《文房四譜》上就說它:“體質細膩而堅如石,不費筆而發墨,此古所重者,而今絕 無。”

磚瓦硯既是古玩,又是實用的文具,自然深受曆代文人雅士的喜愛。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為王文叔寫墓誌銘文,其子以一塊銅雀台瓦酬謝,黃 庭堅非常高興,製成瓦硯後還特地寫了篇銘文記之。清宮所藏的銅雀台瓦硯上也留下了許多乾隆禦玩、禦賞印刻,可見乾隆對於瓦硯也極為欣賞。民國時期,號稱海 內藏硯第一的徐世昌,不僅四處收集古磚瓦硯,還專門聘請硯師,將自己所藏的古代磚瓦,能做成硯的都做成硯,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磚瓦硯。

古人注重文脈的延續,散落於荒草中的磚瓦承接秦漢魏晉的流風遺韻,將其磨而為硯,恰能觸發文人的思古幽情,也難怪曆代如此眾多的文人騷客為之癡迷如狂。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