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2016-09-10 21:32:55) 下一個

對哥窯瓷的認識,從不同角度糾正或審視我們的體會。應充分利用好現有館藏、拍賣、民間精品諸資源,反複探究,以解謎津。應特別注意的不外以下方麵: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1、哥窯瓷是一種獨特的品種資源,其中以宋、元兩朝最為典型。明、清兩朝為仿製,與宋、元不可同日而語。元代哥窯瓷為最早有曆史記載的正宗哥窯瓷,此優勢使其價值等同於宋代哥窯瓷。

2、器型宋代最小,其高一般在20厘米以內。元代稍大,高在30厘米以內。有貫耳瓶、膽式瓶、弦紋長徑瓶、琮式瓶、瓜棱瓶、梅瓶、雙魚耳爐、碗、洗、盤等等。

3、和汝窯瓷區別大,和宋官窯瓷略相似,有“官、哥不分”之語,卻能區分開。裏外披釉,釉質為乳濁釉,瑩潤如脂,失透感比宋官窯瓷更甚,釉層比宋官窯瓷 薄。從釉麵玉質感的水頭上看,沒有宋官窯瓷的水頭強。其中以宋代釉質為最好。其玉質感、骨質感等“二感 ”融合,十分特別。哥窯瓷釉表常有一層微弱如臉出汗的酥光,這在宋代哥窯瓷上最為突出,元代哥窯瓷則表現稍弱。另外,宋、元兩代哥窯瓷釉麵上常會出現1、 2個或3、4個零星小棕眼,當然也有沒棕眼的。個別的還會有1、2個或3、4個縮釉斑。又因哥窯瓷除墊燒外還存在支燒器物,故支燒器物底釉上常留有支釘 痕,此痕比汝窯瓷支釘痕大得多。釉色主要以粉青、米黃為主,雜以其它色如月白、油灰、灰黃、灰青、艾青(有深淺)等。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4、開片和線紋。

(1)釉表開片,涉及器裏外。分大開片、中開片、小開片、極小開片。大開片器往往大、中、小開片共存。小開片器和極小開片器的開片麵積大小相對較均勻。極小開片器又稱百圾碎片,民間或稱“魚子紋”片。

(2)開片紋為“金絲鐵線”,即由黑線、黃線兩部分組成。黑線紋是基礎紋,形成鐵線網,最為明顯。金絲紋則各器物表現不一,有的金絲多,有的金絲少,金絲多的器物可形成金絲網,並和鐵錢網交互相映。金絲少的器物不成金絲網,鐵線網為其主要表現。

鐵線有黑(墨色)、褐黑(鱔血色)、藍黑等色,金絲為桔紅黃色。《格骨要論》談哥窯瓷專門把冰裂紋、墨紋、鱔血紋分了等次,不管意見對否,但說明這幾種紋色有較大影響。

(3)線的形態,不同品種不一樣,有的粗,有的細。有的線不暈,有的線略帶暈。凡線不暈器物釉質之密度均大於暈線器物釉質之密度(前者釉質好於後者。40倍放大鏡下,可見兩種線色於釉表裂隙中已屬於陳舊腐跡,如老鏽滄桑般凝結於開片裂隙深處)。

可細觀察北京、台北等故宮博物院的典型器,如馮先銘先生在《談宋元陶瓷》書中192頁介紹的“兩故”藏品中的一隻灰青泛米黃釉宋哥窯膽式瓶、一隻淺綠粉青 釉宋哥窯貫耳瓶均為細線(不暈),金絲很少不成網,唯鐵線細致明顯(一隻褐黑線、一隻墨線),此兩隻器物釉質密度高:玉質感、骨質感“兩感”均強(圖1、 圖2)。故宮博物院另外一隻灰青泛粉褐釉宋哥窯八棱貫耳瓶(圖4)屬於暈線器,特別是金絲暈且成網,和鐵線網交相輝映,但其釉質密度明顯不如前兩隻宋哥窯 瓷。2009年北京榮寶拍賣行成交一隻灰青泛米黃釉宋哥窯雙魚耳爐(圖5),此器特征十分典型,鐵線細而不暈(墨線)、金絲細少不成網,釉質密度高,玉質 感、骨質感均強。

(4)、關於線的走向。即鐵線從上到下以最後終點確定其左旋還是右旋,尚無發現任何一部古文獻中有記載。從實際看,左、右向都有。可細看上述“兩故”博物 院的幾隻器物情況,圖1灰青泛米黃釉宋哥窯膽式瓶既左旋,又雜有右旋,左明顯一些。圖2淺綠粉青釉宋哥窯貫耳瓶方向難辨屬混合向,基本平衡,不宜判定。圖 4灰青泛粉褐釉宋哥窯貫耳瓶呈現右旋勢頭,但融左向,也屬混合向。至於故宮中的宋哥窯碗、洗、盤等器物(圖3),均為左右混合向,不可辨別,不能說左,也 不能說右。因此,不宜拿此現象來判定宋哥窯瓷。至於民間的說法鐵線豎、金絲橫也很不準確,因實際中鐵線也常會出現走橫、而金絲也常出現走豎,不是絕對的, 這是一種自然隨機的不可控特征,也正表現了哥窯瓷的變化萬千、神來之勢。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5、有認為宋哥窯瓷口部施釉較厚,而且是橫向滯留呈微凸。關於此一點,通過細看各館藏或拍賣成功精品器物對比後,可知並非全如此,有的或在口部體現出微凸,有的並不明顯,而大多無此特征。故此說法應該隻針對某幾件器物而言,概括範圍尚有限。

6、分瓷質、砂質胎,敲擊如破損之器發出沉悶的“噗噗”音。胎體厚度比汝窯瓷厚得多,一般能達到宋官窯瓷胎厚甚至還要厚的地步。宋代胎土細,分深色類與黃 色類。深色類為灰、黑、褐等;黃色類為杏黃、土黃等。元代胎土變粗,以黃色類為主,如杏黃、土黃等色。這均可從底足的顏色看出。瓷化程度深色類胎中等,黃 色類胎較弱。

7、理論上稱哥窯瓷為“紫口鐵足”,而實際中隻黑胎器物有鐵足。紫口大多不明顯,即隻有鐵足而無紫口。特別是米黃色器物隻有鐵足而無紫口。黃色類胎,更不存在紫口。總體上哥窯瓷有紫口的為少數。且紫口往往不如鐵足明顯,隻隱隱有點發紫而已。

有些宋、元兩朝的米黃釉哥窯瓷在底足上可見一些從胎內滲出來的老窯紅顏色素,呈褐紅狀。宋代粉青釉和其它顏色類哥窯瓷底足上往往還有醬色護胎釉存在。

宋代哥窯瓷有些底足帶字款,如“官”、“奉華”等。

8、在40倍放大鏡下,宋、元兩朝哥窯瓷釉內汽泡細密平整,似亂不亂,屬於類似宋官窯瓷但更小一些的“聚沫攢珠”態。含兩類:

(1)細密形。汽泡極細小密集且布陣平整。泡泡之間存在霧態感。有的霧態較多。

(2)密集形。形態相同,隻是泡比第一種略大些。泡外均為霧態充斥。

(3)元代有些器物在釉表偶爾可見少量大汽泡環在某一區域。環內圍有一些汽泡。

對於後世仿哥窯瓷主要是明、清兩代的器物。這兩朝器物的釉質,玉質感、骨質感不如前兩朝。釉雖失透,但已顯幹(不玉);顯“亮”(不骨),或顯暗(不 “酥”),或現較汙玻質感(透“暗水”),其釉表平整光潔度均超宋元兩朝,不太具老相。其胎土也分瓷、土兩種,瓷化程度中等。瓷土有白、漿胎土(極細,泛 黃),雍正、乾隆兩朝尚有少量黑胎器物也須掌握。不少具有本朝款,也有無款的。另外,明、清兩朝有些器物底足常施黑色護胎釉,同宋代有的施醬色護胎釉不同 (宋代醬色護胎釉為不可仿)。釉中汽泡同宋、元等朝幾乎類似。

現代仿哥窯瓷釉質無玉質感,無骨質感。一是油亮感太強,二是玻璃感太強,發“賊”。其護胎釉色為褐黃,為現代工業加工呈現的石灰質感。內中汽泡雖密集但都顯大通透。金絲鐵線均為染出,在開片裂隙中無滄桑老鏽感,易辨別。至今未見仿到位的。

圖例如下: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圖1 引自《馮先銘談宋元陶瓷》192頁圖例宋哥窯膽式瓶,該器鐵線很細褐黑,清雋不暈,金絲淺淡不明顯不成網,鐵線左旋夾右旋。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圖2 引自《馮先銘談宋元陶瓷》192頁圖例宋哥窯貫耳瓶,該器鐵線很細為墨色,不暈,金絲少淡不成網。鐵線左、右向混合不定,較均衡。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圖3 引自《馮先銘談宋元陶瓷》193頁圖例宋哥窯花口洗類,均鐵線明顯,金絲不明顯不成網,鐵線左、右向混合不定。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圖4 引自耿寶昌、葉佩蘭《瓷器鑒定》32頁圖例宋哥窯貫耳瓶,該器鐵線褐黑不暈,金絲多暈成網,鐵線右旋夾左旋,屬混合向。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圖5 引自2009年北京榮寶拍賣公司拍賣圖錄宋哥窯雙魚耳爐,該器鐵線墨色極為纖細不暈,金絲少不成網。鐵線方向偏左明顯。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圖6 引自史樹青《古瓷收藏》85頁宋哥窯葵瓣口碗,該器米黃色釉,褐黑足,百圾碎開片,鐵線明顯不暈,夾金絲,鐵線左右向混合不定。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圖7 引自史樹青《宋元瓷器鑒定》22頁元哥窯碗,該器米黃色釉,杏黃色胎,百圾碎紋,金絲明顯,成網。鐵線不明顯,左、右向混合不定。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圖8 民間藏品。元哥窯米黃色釉貫耳瓶,該器鐵線褐黑,夾金絲,杏黃色胎足質粗,線方向左右混合不定。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民間藏品,宋哥窯米黃釉瓜棱高徑蒜頭瓶,底足黑胎,款識“奉華”

哥窯三羊開泰尊

9,600,000--19,200,0009,600,000 2014-07-26

哥窯雙耳瓶

7,600,000--15,200,0008,800,000 2014-07-26

宋 哥窯黃釉洗

8,800,000--8,800,00010,120,000 2014-06-08

宋 哥窯紙槌瓶

8,000,000--8,000,00018,400,000 2013-10-27

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