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畫琺琅

(2016-01-26 03:20:20) 下一個

畫琺琅是琺琅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畫琺琅,又稱“洋瓷”。

    畫琺琅也有用其他金屬做胎,如:金胎畫琺琅、銀胎畫琺琅等。

清朝初年,滿清皇帝身邊聚集了一群來自歐洲的“飽學之士”,這些西洋人行走清宮,向滿清上層社會和知識階 層介紹西方科技和文化。這其中有通曉漢語詩文和曆史的法國傳教士馮秉正、精通音樂的葡萄牙人徐日升、以畫家身份入宮的意大利人馬國賢、供職譯學館的意大利 人德裏格、為康熙作過翻譯並每天入宮為他講授幾何學的法國神父張誠、深得康熙信任並和張誠一起在宮中建造化學實驗室的通曉滿文的法國學者白晉、在清宮造辦 處供職的法國琺琅師格裏弗雷、雍正元年入供內廷的意大利畫家郎世寧、諳熟中西曆法的意大利人閔明我、隨康熙前往熱河行宮教授貴族子弟的法國漢學家巴多明 等,他們在中西交流史上是值得紀念的人物,對中國傳統文化西傳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清乾隆銅胎琺琅彩糖果小盤( 一套四隻),長10厘米,寬10厘米,高2厘米。澳門博物館藏。

清代銅胎鎏金畫琺琅彩方盤

清代銅胎鎏金畫琺琅彩方盤

清代銅胎鎏金畫琺琅彩方盤10w/個  

這一時期,歐洲各地的工藝美術品隨著來華使臣和傳教士紛紛湧入清宮。在諸多的洋貨中,華麗高雅的琺琅工藝品在康熙皇帝的眼中似乎比當時流行於世的五彩、鬥 彩更適合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當時由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來華並在康熙內廷供職的法國學者洪若遂寫信回國,於是,一批精美的琺琅工藝品被運進清宮。從康熙 五十年(1711年)以後,清宮便開始使用進口的胭脂紅、玻璃白等顏料試製琺琅器,並邀琺琅師格裏弗雷正式入職清宮造辦處主持研製用瓷胎取代歐洲琺琅在銅 胎上色的方法。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瓷胎上繪製琺琅彩基本試燒成功,作品多為小型日用器皿,如盤、碗、瓶、壺之類,但繪製不精,慣用色地填彩 花卉或加寫文字,紋飾比較簡單,色彩濃豔深厚而凝重,所用琺琅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有紅、黃、白、粉紅、藍、紫、綠、黑等色。康熙琺琅彩的裝飾主要以花卉 為主,由於有西洋畫師參與製作,所以或多或少受到了當時流行於歐洲的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那種豪華富貴氣質恰好迎合了清宮講究排場追求華麗的裝飾心理。

    畫琺琅的衍生品種有:瓷胎畫琺琅(即琺琅彩瓷)、玻璃胎畫琺琅等,另外畫琺琅的製作工藝也稱為畫琺琅。 畫琺琅起源於西歐法國,於16世紀由歐洲商人及傳教士經粵省傳入中國,最早在粵省製造,在那裏被稱作“燒青”或“廣琺琅洋琺琅”。琺琅彩這種異常精美的工藝一進入中國便受到皇帝的喜愛與重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於皇宮造辦處及粵省兩地設立琺琅作坊,並多次從粵省選送優秀畫琺琅工匠進京效力,大量生產,所作琺琅製品皆供皇室享用。有宮廷畫個精道,細者細如發絲,清代宮廷畫師為之,有宮廷禦銅胎琺琅彩的“花款”(熊寥著中國曆代陶瓷款識大典232頁有收錄)。

 琺琅彩起始於康熙後期,頂盛時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琺琅彩水平最高,工藝最美,乾隆時期慢慢轉向粉彩,故琺琅彩終止於乾隆後期。

    ..

    琺琅彩跟其他工藝均有不同,這種東西民間根本沒法燒製,所以在宮廷停止燒製之後,工藝也就等於荒廢了。 琺琅製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達鼎盛,後曆經晚清國衰、民國戰亂,漸趨稀少。

康熙時瓷胎畫琺琅的款識均署在器物外底,大多為‘康熙禦製’四字雙行紅色或藍色圖章式堆料款,圍以雙方框,框線外粗內細。

    個別的如首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紫地琺琅彩纏枝蓮紋瓶,外底印刻‘康熙禦製’四字雙行款。外圍印刻單線方框,還有個別器物如彎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 熙畫琺琅蓮花紋菱花式盤(永樂白瓷胎),外底雖也署‘康熙禦製’四字雙行紅色堆料款,但外圍的不是雙方框。而且雙線圓圈,圈線外粗內細。

    至於康熙朝宜——興胎畫琺琅器外底所署款識,一般為‘康熙禦製’四字雙行黃色堆料款,外圍雙線方框,個別的如彎島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宜——興胎畫琺琅四季花紋茶壺。外底所署黃色堆料款‘康熙禦製’四字作‘上下左右’排列,外圍海棠花式雙線框。

    宜——興胎畫琺琅用黃色琺琅料寫款,可能是因為黃色能與褐色地形成鮮明對比的緣故,而若以褐色地襯托紅或藍色料款則不夠鮮明醒目,所以出現這些情況是很正常的。

雍正元年(17年),隨著宮廷造辦處人員的擴充,以及在雍正帝最信賴的怡親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琺琅彩瓷器的生產在造辦處琺琅作積極展開。

    但從清代檔案記載看,雍正六年以前琺琅彩瓷器的生產進展緩慢。雍正帝對此也不甚滿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琺琅彩料需依賴西洋進口,數量有限。必須謹慎使用,不得有誤損所致。

    如清雍正《廣東通誌》卷五十八記載:西洋國……雍正四年五月複遣使進貢……各色琺琅彩料十四塊。又如《活計檔.清檔.雍正記事雜錄》載:雍正二年二月四日,怡親王交填白脫胎酒杯五件,內二件有暗龍。奉旨:此杯燒琺琅。欽此。

    於二月二十三日燒破二件,總管太監啟知怡親王。奉王諭:其餘三件爾等小心燒造。遵此。於五月十八日做得白瓷畫琺琅酒杯三件,怡親王呈進。

這琺琅彩是真的少,就算在當年,雍正皇帝都沒有多少,這一點從雍正皇帝的貴戚重臣年羹堯的奏折中,也可了解此時琺琅彩瓷器的燒造情況。

    如“雍正二年二月初九日,由驛齋到禦賜新製琺琅管雙眼翎二支,單眼翎十支……”。

    對這些翎管,年羹堯在二月十二日的謝折裏稱:“……臣伏覩琺琅翎管,製作精致,顏色嬌麗,不勝愛羨,謹繕摺恭謝天恩,更懇聖慈,如有新製琺琅物件,賞賜一、二,以滿臣之貪念。臣無任悚惶之至。雍正二年二月十二日具。”

    在年羹堯的折子上,雍正皇帝在“以滿臣之貪念”這句話的“貪”字旁朱筆畫圈,在折尾空白處,雍正帝的朱批曰:“琺琅之物尚無暇精致,將來必造可觀。今將現有數件賜你,但你若不用此一‘貪’字,一件也不給你,得此數物,皆此一字之力也。”

    其中“琺琅之物尚無暇精致,將來必造可觀”這句話,說明雍正帝對琺琅彩瓷器的發展充滿信心。

    年羹堯在得到這次賞賜之後,於這年的二月三十日、三月初三日、四月十一日、四月二十二日,又接二連三地被賞賜以琺琅彩瓷器。

    如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年氏在上疏的奏折中說:“(雍正二年)四月二十二日由驛齋到禦賜臣仿琺琅茶杯兩匣,臣叩頭祗領訖。伏覩此種窯器,顏色清麗,製作精雅,實不讓前代之五彩佳品也!

    嶽鍾琪於四月十五日領兵進剿番賊,俟其事後回寧,臣當宣旨賞給四個另行謝恩外,所有感激微忱,謹繕摺恭謝以聞。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具。”

    雖然此時雍正皇帝頻頻用琺琅彩瓷器賞賜重臣,但直到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對琺琅彩瓷器的生產情況並不滿意。

    如清代檔案記載,“雍正四年八月十九日,郎中海望奉旨:此時燒的琺琅活計粗糙,花紋亦俗,嗣後爾等務必精細成造。欽此。”

    直到雍正六年以後,在雍正皇帝的直接幹預下,隨著造辦處自煉琺琅料的成功,和愈來愈多的宮廷書畫家參與琺琅彩瓷器的繪畫和寫字,琺琅彩瓷器的生產遂取得較快發展。

    從當時造辦處檔案記載來看,雍正六年,造辦處新煉的琺琅料有月白、白、黃、淺綠、亮青、藍、鬆綠、亮綠、黑等九種顏色。

    新增琺琅料有軟白色、香色、淡鬆黃色、藕荷色、淺綠色、醬色、深葡萄色、青銅色、鬆黃色等,共九樣。

    造辦處自煉琺琅料的成功,不僅擺脫了琺琅彩瓷器生產因依靠進口料而可能產生的捉襟見肘的窘態,而且新增加的彩色品種亦可使畫琺琅人在表現物像時更加得心應手。

  到現在,琺琅彩燒製工藝失傳兩百年,最近才有人回複其工藝,所以琺琅彩瓷傳世的很少。

    首都以掐絲琺琅(俗稱景泰藍)為長,粵省以畫琺琅為長,南北兩地工藝各有特色,同為中國傳統琺琅工藝的兩大瑰寶,享譽中外。

萬發編輯整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