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國學=宇宙之始就是“氣”-有連續性、整體性和動態性

(2020-10-27 06:34:21) 下一個

杜維明之《儒家思想》之CH2(上)-摘要與讀後感

 

在杜維明之《儒家思想》的CH2〈存有的連續性:中國人的自然觀〉論文中、在此論文的開始,他就引用牟複禮(FW Mote)說:“……唯獨中國人顯然沒有創世神話。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世界和人不是被創造出來的,而是自發自生的宇宙的中心部分。……”

 

為什麽沒有創世的神話呢?據杜維明的哲學推斷,他認為:中國哲學的形而上學的基本假設是把精神和物質綜合為一個整體的思維方式。我國傳統哲學家認為構成宇宙的最基本材料,既不是單一的精神,也不是單一的物質,而是兼有兩者。它是一種生命力,此生命力稱之為。一位哲學家杜布斯(HH Dubs)譯為matter-energy,而另一位哲學家陳榮?又將氣譯為material force。但是、因為語文的差異,很難達到完美的效果,故此兩者都隻有七分相近。而最後、杜維明教授建議將氣譯為:vital power,這可能是對這個字的最好的翻譯。

 

有了的觀念後,因為氣既是物質、又是精神,是兩者的結合體。所以它的生命過程中,顯示出三個特性:連續性、整體性和動態性。此三個特性在國學的書籍中到處可見,筆者在此借機一一舉列如下:

 

一、連續性-從石頭到天、都是一個往往被稱為大化[筆者注:大化=偉大的造化]的連續體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既然任何東西都不在這個連續體之外,因而存有的鏈條就永遠不會斷裂。氣、這種精神生理的材料,無所不在,甚至充滿太虛。[筆者注:太虛=宇宙]氣始終存在於一切形式的實有之中,使萬物匯流於一體,如同一個單一過程的展開。任何事物,甚至連全能的造物主,都不在這一過程之外。換句話說:氣是無所不在,流通各處,萬物皆所構成。也就是說:即使是有位上帝存在的話,也是所構成。在國學中、描述此連續性的古文有:

 

1、老子《道德經CH1》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老子《道德經CH25》之:有物混合、先天地生,寂兮寥兮。……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道法自然。

3、老子《道德經CH 42》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4、周濂溪《太極圖說》有:無極而太極。

5、《易·係辭傳》之: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6、張載之《正蒙·太和篇》之:太虛無形,氣之本體。

 

二、整體性-從包羅萬象的連續性觀念、就會直接產生萬物萬事皆一體的觀點,這也是萬物都有其整體性。換句話說:假如宇宙是一個連續體的話,也就是宇宙的一切組成部分都是內在關聯的。故杜維明在此篇論文說:就是等於它是一個在其複雜程度各有不同的層次上,都完全整合化了的有機統一體。在國學中、描述此整體性的古文有下列:

 

1、張載的《西銘》中之:乾稱父、坤稱母,餘茲藐焉,乃混然中處。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2、張載的《正蒙》中之: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盪,勝負屈伸之始。

3、張載的《正蒙·太和篇》又謂: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而有象、不知吾常。

4、周濂溪的《太極圖說》之: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5、程明道的《定性書》曰: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

6、莊周的《莊子》之: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7、《易經係辭傳》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三、動態性-宇宙雖是一個封閉係統,而此宇宙則是生生不息的,是值得人們學習的。故杜維明說:中國哲學家仍然將天的進行看成是生氣勃勃的,並教導人們按照宇宙的無止境的生命過程來塑造自身。他們對自發地自我生成的生命過程的構想,不僅僅在於它具有內在聯係性和相互依存性,而且還在於它具有無限的發展潛能。” 在國學涉及宇宙的動態性的古書中有下列多處:

 

1、《易經係辭傳》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詩経·周頌》之: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3、張載的《正蒙·太和篇》曰: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萬物不能不化為太虛,循是出入,皆是不得已而然也。

 4、《易經·係辭傳》之: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5、《易經·係辭傳》之:窮則變變則通。

6、《易經·係辭傳》之: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7、《易經·係辭傳》之: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8、《易經·係辭傳》之:生生之謂易。

 

〖總之〗

 

中國哲學的特色就是宇宙之進展有其連續性、整體性和動態性,故哲學家牟複禮(FW Mote)認為這個有機的生命過程就是真正的中國宇宙起源論。此宇宙的起源論的特點是:宇宙永遠在擴展,大化不斷在流行。牟複禮更進一步描述中國人的自然觀是一種“非人格化的宇宙功能的包羅萬象的和諧”。此和諧有兩個相關的意義:1、自然是一種自我生成的生命過程。[“自然”一詞譯為英語單詞的“nature”,而此翻譯也正好就是《道德經》中的本來意義。筆者注:原文中、自然一詞有兩層意義,一是大自然、另外一個就是自我本然或者自然而然。但nature恰是含有此兩層意義。]2、包羅萬象的和諧就是心中的共鳴所構成世界秩序的基礎。包羅萬象的精神,也就是說:“自然”的精神是無所不包的,故宇宙對於天下萬物都是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

 

由於此一視同仁的哲學、故此種自然觀並不是一種宣傳博愛的浪漫主義,也不是一種樂觀的烏托邦。它是包括了一切的天災人禍、戰爭與任何不公正的殘酷行為。而哲學家牟複禮所斷言之和諧,隻是對此生命的有機過程之意義而言。在現實生活中、中國哲學在曆史上所留下的小說、文學、音樂與繪畫都十足地與此和諧產生共鳴,這些藝術家就借他們所作的藝術品表露出來他們所感受到的自然的精神。因此、杜維明就舉出數例以證明我國文學家與藝術家都受到這種自然哲學思維的影響至深。這幾例將會列舉於我的下篇博文-宇宙整體性所產生的美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