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CH20之第三部分
哀公問政,孔子告訴他:具有智仁勇的國家領導人就可以用此九個方法治國,最後就可以平天下了。
即使在廿一世紀的今日,此九經仍然是可行的很好的政策,所以孔子是一位很有遠見的偉大哲學家。
先將CH20之第三部分的原文和白話譯文登上,再討論:
〖中庸CH20第三部分原文〗
1、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2、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3、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4、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5、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6、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7、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8、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9、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10、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11、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12、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13、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14、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15、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16、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17、言前定刞不跲,事前定則不困。18、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中庸CH20第三部分白話譯文〗
1、凡是治理天下國家的事有九種法則。[注:九經=九種法則。]
2、就是說:修好自身,尊重賢人,親愛親人,尊敬大臣,體恤眾臣,愛民如子,招納各種工人,優待遠方的人,安撫各國的諸侯。[注:懷=安撫。]
3、能修好自身、大道就能建立。能尊重賢人、遇到困難的國事就不迷惑。能親愛親人、眾伯叔兄弟間就沒有怨恨。[注:昆弟=兄弟。]
4、能尊敬大臣、就不會措手無策。體恤眾臣、士人們就會盡力地報效國家。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互相勸勉效忠國家。[注:眩=迷亂而不知所措。報禮=報效祖國。重=盡力。勸=互相勸勉。]
5、招聘各種工人、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方的人、四方的百姓就會歸順。安撫各國的諸侯、天下的人都敬畏了。[注:歸=歸順。畏=敬畏。]
6、像斎戒一樣,穿著清潔的禮服坐在朝上,凡是不合禮的事就不去接觸,這就是修身之道。[注:齊=斎。明=清潔。盛服=禮服。]
7、除去搬弄是非的人,遠離女色,輕視財貨並且尊重道德,這就是尊重賢人的方法。[注:去讒=除去說是非的人。賤貨=輕視財貨。勸=勸說。]
8、升高他的爵位,加厚他的俸祿,有共同的好與惡,這就是親愛親人的方法。[注:尊=尊重升高。]
9、辨事情的小官多,可以擔任差遣的任務,這就是勸大臣的方法。[注:官盛=小官很多。任使=可以擔當任務。]
10、誠意地信任他們與加多他們俸祿,這就是勸進士人的方法。[注:忠信=誠心誠意的信任他們。]
11、役使百姓都不誤農時,並且減輕稅收,這就是愛民如子的方法。[注:時使=在農人不忙於耕田時才使用他們。]
12、天天查看、月月考試,按勞報酬,這就是接納各種工人的方法。[注:既稟= 給與糧食,報酬。稱事=與聀事相稱。
13、歡送離去的人、迎接來的人,獎勵有才的人、憐憫傷殘的人,這就是柔遠人的方法。[注:矜=憐憫。善=有才能的人。不能=傷殘的人。]
14、延續絕後的家族,複興將滅亡的國家,治理禍亂,扶持危難,按時接收朝見,贈送厚禮,納貢薄少,這就是安撫諸侯的方法。[注:繼=延續。舉=複興。]
15、治理天下國家有九個方法,但實行這些方法是需要一個“誠心”的。[注:一=“誠心”。
16、任何事情、事先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注:豫=準備。]
17、說話前有準備就不會不通暢,作事前有準備就不會受困。[注:跲=說話不通暢。]
18、行為前先有準備就不會後悔,行程前先準備就不會走錯路。[注:疚=後悔。窮=走投無路。]
〖討論〗
1、在此章的第二部分中,孔子認為具有良好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關係的五達道,和有智仁勇的三達德的人,才有資格為國家的領導人。而在此部分(第三部分)告訴我們,孔子說:此種領導人才能成功地執行治國的九經,其原因是:a、九経中以修身為本。b、在擴大自己的仁心後,就能順利的完成親親、體群臣、子庶民、和柔遠人。c、在運用自己的智慧後,就可以尊賢、敬大臣、來百工、和懷諸侯。而且唯有勇敢的人能適當配合地運用,還會得到天時、地利、人和之助,所以能容易的平天下了。因比成功的領異人必須具備智仁勇三達德。
2、在此九經中,很明顯的,可以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分類。修身就是九經中的修身。齊家就是親親。治國的工夫包括體群臣、體庶民、尊賢、敬大臣。而平天下的工夫應該是柔遠人、來百工、懷諸侯。
3、以今日美國的處理國際關係與事務來分析,全世界各地的技術人員都希望移民到美國,所以美國可以說已經作到了來百工的地步。但是因為宗教和種族關係的問題,還不能作到柔遠人和懷諸侯的地步,而中庸之道恰能彌補這個缺點。因為孔子的以中庸之道是近可以修身,遠可以平天下。故筆者建議:《中庸》一書應該列為大學與高考之必考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