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比喻道之不行不明-中庸CH4

(2017-07-12 09:34:29) 下一個

 

在孔子時期,那時候的教育水平,是普遍的低落,即是有孔子在當時的推廣有教無類的政策,一定還有很多的文盲。即使也有些文人、雖然受過教育,而自以為是,以為高人一等,會常常作出不合中庸之道的事情。因此孔子就去深入了解為什麽中庸之道就很難推行的原因,在《中庸》CH4中,孔子就說出他探討的結果:

 

孔子是一位非常講究美食的人,所以他就以飲食來比喻,他說: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恰好在《論語》中也有一章是記載孔子的飲食習慣,筆者特別在此博文的〖討論〗之1登上孔子的飲食習慣以供參考。

 

〖中庸CH4原文〗

 

1、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2、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3、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4、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5、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中庸CH4白話譯文〗

 

1、中庸之道所以不能實行,我研究過了。

2、聰明人過分明白,愚笨的人不明白大道,所以道不能實行。

3、中庸之道所以不能說清楚,我也知道其原因。

4、?能的人作過了頭,才能差的人作不到,所以道不能說清楚。

5、人沒有不需要飲食的,但是很少人能真正品嘗出味道的。

 

〖討論〗

 

1、在《論語》鄉黨篇中有一章,由弟子記載孔子的飲食習慣。由此一章,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位很講究吃飯品質的人,他在春秋時期的魯國,作過了禮儀司與大司冦,算是小國的大官。孔子吃飯的習慣是:a、要求米飯精白,肉切得細。b、腐敗食物、不食。c、變色食物、不食。d、味道不正、不食。e、不吃零食。f、肉割不正、不食。g、沒有適當的調味醬、不食。h、飯吃的要比吃肉多。i、適量喝酒、但不醉。j、適量吃薑食。k、祭祀祖先後的肉類、馬上就分散給同僚們。l、超過三天的祭肉、不食。m、吃飯時不交談。n、雖然是白飯蔬菜、也可以祭祀祖先,但是一定要有敬意。

 

2、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時期,並沒有冷藏設備,肉類容易變質變味,而在當時的孔子,一定有過人的味覺,可以吃出他人吃不出的壞味道,所以才拒絕吃這些過時的食物。由此,筆者推想:他的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是有他的想法的。

 

3、吃飽是人的求生本性,也是生而具有的本能,是大家本來就有的天性。這個天性正如人性本善是人的天性,隻是大家不去深入思索與研究而已。子思的引用孔子的此一句,是使人聯想到《中庸》的第一章第一句話的天命之謂性。孔子曾說過吃、色、性也。除了這個物質的性外,還有一層精神的性,這個篤行仁道的本性可謂是上天的恩賜。

 

4知者過之之例:譬如當愛因斯坦等許多科學家發現物貭與能量可以互換之後,有些科學家就根據這個理論,製作了原子彈與氫彈,作為軍事用途,殘殺了許多的人。其他的例子也不勝枚舉,如發明炸藥的諾貝爾,又如使汽車製造工業低價化的美國的福特(Ford)先生,都導致人類的痛苦。

 

5賢者過之之例:在南宋理學家朱子鼓吹孝道之後,但是,大概在若幹年後,竟然有知識分子將孝順故事增加為民間的卄四孝故事,而許多故事経過嚴密的思考之後,有些故事則是不合常理,令人懷疑其真實性,其實是弄巧成拙。除此之外,而且許多宗教也發生相似的,可見?者過之是一種古今中外都會有的曆史事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