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華文化的精華都在“中庸”一書

(2017-06-06 09:24:07) 下一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即使是許多現代的中國人,也不容易簡單地介紹與說明給歐美的朋友。若以一本書要包含中華文化的話,當然,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會指向論語。但是論語是早期的孔子教導學生的言語,隻是儒家思想一部分而已,並不包含老莊思想與中國的佛教思想。假如要以一本書可以代表我國的儒道佛思想的話,則一定是中庸這本書了。因為中庸含有儒家的仁義道德的思想,有老子的循序自然哲學,有莊子的悠然自得的看法,並且含有佛教的進入極樂世界的觀念。此擁有儒、老莊、釋家的哲學,溶合而成一部的道德形上學,中庸一書的特色就是在此,所以中庸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十足可以稱為中華文化的代表。

 

A)中庸作者與時代背景

 

中庸為孔子之嫡孫子思所作,由他與孔子弟子篤行儒家的仁義忠恕思想而漸漸悟出的形上思想集合而成。子思、名孔汲、字子思,孔子嫡孫。生於周敬王37年或483BC,死於周威烈王24年或402BC,享年82歲。關於中庸的作者,雖然在後代有不同的猜測,但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中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宋朝朱子(朱熹)在他的四書集注中亦說是子思所作,所以我們可以猜測中庸的大部分應該是子思所作的,但仍然許多現代學者認為有一部分中庸為子思的弟子在先秦時期加入,但無法得到證實。筆者認為最好的選擇是一口咬定,中庸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和他的弟子所寫,以便將中庸推薦到全世界,正如朱子在中庸的序的放之則彌六合,可以充滿此世界。

 

 

 

B)中庸全書的宗旨

 

 

中庸的第一章的第一段話可以代表全書的宗旨:"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簡單地解釋於下:率者、循也。意義是"上天賦予人的稟質叫做本性,人循此本性作事是正道,要人人修治此正道叫做教化。"中庸的宗旨也可以用第二十章的"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為代表,{簡譯:真誠是天理的本然;做到誠,是人道的當然。}其實、上述所說的二宗旨意義是相同的。

 

 

中庸的特色就是一部以道德為修養的形上思想:在"中庸形上思想"書中,作者高柏園引用項退結先生對形上學的定義:"形上學是我人對自己所經驗思考的實在界所作的終極解釋。"高柏園教授又論及各種客觀因素影響我們的價值觀,而在所有的價值觀中,以道德為主的儒家價值觀漸受重視,如孔子的忠恕思想,王陽明的良心,和中庸的誠。而在此物貭欲望為重的世界中,吾人對道德要求漸漸産生充分的自覺,道德旳價值在我們的心中便提高,因此對形上要求就會以道德為依歸,故道德形上學就為現代的哲學家所重視。中庸之由天命而降至人界的道與德,人效法天之誠而建立的誠的道德,就完全符合道德形上學要求,所以筆者就認同高柏園教授,定位中庸是一部道德形上學。

 

 

C)中庸全書大意

 

1CH1:照後人猜測,中庸成書的背景,應該是孔子的弟子們在實踐孔子所推崇的仁道主義下,弟子們在身體力行下所悟出的心得,他們都會有一感覺,在心中都會有一股向善的人性,而 此向善的人性是生來就有,到了戰國時期的孟子,更加稱這種人的天性為良知。孟子更進一步,將此種生來就擁有的稱呼為人之四端,並且告訴他的學生弟子們:盡心行仁道就可以了解人的本性,再進一步,就可以接近天理了。[注:孟子盡心篇]。所以照儒家思想的推論,中庸的CH1,應當與孟子的所謂盡心知命而知天非常相似的。

 

2CH2CH20中段:作者繼續孔子的篤行仁道的教育,以勉勵他的弟子。而最特殊的一章,則是CH14,作者說: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又說: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他告訴他的弟子,在行仁道的過程,雖然各人的遭遇不同,但也應該隨遇而安,最重要的是在行仁道時,必須自我感覺安逸與自得。

 

3CH20後段至CH33尾:

 

在此段中,重要的思想包括:

 

a、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CH20)-人效法天地山水的大公無私與成長萬物之精神,而作為自己修養的目標,如此才可以使我們有限的生命寄托在此無限的意義之中,修養之時、處處以敦行儒家特有的誠意的仁心為依歸,這樣就可以附合中庸的道德形上學的要求。

b、可以與天地參矣(CH21)-我們效法天地,並且使天地萬物都存在於應該有的位置,如此的讚助天地萬物,最後到了與天地結合在一起。

c、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CH25)。誠是人能培養自己人格的要件!道是自己導引自己的路徑。

d、成己、仁也。成物、知也(CH25)。-完成自己的人格、就是篤行仁道的目標。能夠保存萬物原有生存的價值,就是智慧的表現。成己成物這一詞句,可以說是使吾人與天地萬物的存在意義的進展,產生萬物一體的親和感。中庸的原文、比較難了解,以莊子書中的哲學,可以理解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又以今日的術語,可以解釋為:保持萬物的自然生態,讓萬物呈現真實不虛的一麵,換言之,環保也。

e、至誠無息(CH26)-人要無間斷保持誠心,並且效法天地山水的大公無私,才能達到周文王的純正。

 

在另一博文中,筆者有更詳細的介紹中庸全書大意,有興趣者,可以參攷我的博文: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013/201705/36167.html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013/201705/36167.html

 

D)中庸可以代表國學的原因

 

中庸是由孔子的弟子與他的嫡孫子思的長期執行仁道而悟出的道德形上學,子思的徒孫孟子就巧妙地用六個字代表:盡心知命知天,由此而來,儒家思想的中庸就自動向命與天的哲學而發展。正因如此,中庸的思想中,就包含了順從自然天道的思想,與不強求的哲學。在此之中,包括了老子與莊子的思想。由於印度佛教在東漢時期才傳入中國,在唐朝中期,在禪宗的六祖大師的前後,才有中國佛教的形成。中國佛教,雖緣於印度佛教,但因經過特殊格義的傳道過程時,很多的格義都采取了莊子的言語。所以,筆者認為:中庸的思想也含蓋了中國佛學思想。因此,筆者列舉出中庸書中與老子、莊子思想相似之處,又舉出中庸書中與佛學思想相似之處:

 

1、與老子思想相似之處

 

中庸哲學之中,接連了人與天道的關係,最終的目標是天人合一,幾乎是與道家相似。老子之道中、最主要的宗旨,可以說是: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一切順遁自然其然就好,不必多加幹涉。中庸書中,也持有相似的觀點,在CH25中說: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也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天地的誠和人的誠,都是自動完成的,也是順其自然。而且在中庸的CH20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就是說:人要效法天的誠。而天的特色就是順萬物的自然,所以人也要順萬物的自然,也是和老子的道法自然相似。

其次,老子強調政治上要無為而治,其重要的觀念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以今日西方資本主義的觀點來看,就是積極的保持此自然的環境。但是,中庸一書中的哲理是積極的成已成物,也就是說: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時,也同時成就萬物的生存價值。以今日的環保為例,兩者之分別是:老子是主張絕對的無為,而中庸是主張不要破壞萬物的生存價值。兩者都有強烈的環保心態。

 

2、與莊子思想相似之處

 

在莊子哲學中,其兩大特別之觀點:就是莊學的齊物論與逍遙遊。a、莊學的齊物論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中庸也包含這方麵的哲理,在CH25中,謂:在至誠者實踐仁道時,將他的仁心發揮到極致時,同時也幫助天下萬人萬物也各盡其本性,最後達到他的心態和天地結合在一起了。[ 原文:可以與天地參矣。]也就是他在實踐仁道時,可以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比莊子更上一層樓了。b、在中庸的CH14中,子思也告訴他的學生要隨遇而安,要不怨天、不尤人。要無入而不自得。也就是說:在實踐 仁道的同時,要自得與安逸。所以中庸的哲學是可以和莊子的逍遙遊比美。

 

3、與 佛教思想相似之處

 

佛教在中國的演變,有很多的改變。在中庸與佛教思想相似之處,有下列數點:a、在佛教中、最有代表性的應該是淨土宗的一心一意努力 希望死後可以上極樂世界。假如我們定位中庸是一部道德形上學的哲學的話,則在實踐仁道的過程中,將我們有限的生命置於一個有崇高理想的道德意境中,就等於此生就在極樂世界。b、佛教中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教我們要下定決心,以投胎後成佛為人生目標。而中庸的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的含義是教我們以學習天的誠作為人生目標。兩者幾乎相同。c、佛教以看空放下作為修養工夫之初步。同樣的,中庸是以慎獨為其修養工夫。兩者幾乎相似,但是,筆者認為慎獨的工夫比較困難又高尚。

 

 

D)中庸的展望

 

1、中庸的是廿一世紀所必須的道德標準

 

 

中庸書中的CH25,要求我們以建立自己,並擴大此誠意以建設萬物。就如同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心願。假如我們都信仰這個字的話,並且將誠的觀念擴展到萬事萬物的話,則今日世界上的一切偉大發明,都以誠為考慮的依據。現在與未來所遇到的科學或社會問題,不以古代的宗教信仰為其道德的衡量標準,大家都共同拋棄古代祖先所遺留下來的成見或者迷信,很多現代的問題都可以無私而真誠的在一起,與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交換意見。如此,現代的太空科學的發展,和現代醫學的研究,都可以有一個很合理的答案。

 

2、是具有道德形上學的哲學思想的卄二世紀的新聖經

 

假如可以用一字代表中庸全書的意義的話,此字就是。我們知道每天都有晝夜,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又讓萬物自動生成與凋謝,而且都是那麽準確地,那麽自然地,亳不隠藏、毫不自私。這都正如孔子所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這些都是天的誠心誠意的表現而且,而中庸所說的誠就是天道的自然表象。而中國的天就是古書易經、尚書與詩經內的上帝,從最近考古學家的發現,我們可以推測出周武王與周公是有極大的憂患意識建立了周朝,為了掃清當時商朝的極端迷信,所以從老子與孔子後就以取代了上帝一詞,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庸的就是抽象的中國古代上帝。而此誠字則更適合此卄一世紀末期與卄二世紀,因為中庸書中沒有神話故事,也沒有任何神秘主義的思想,是一個純以道德為哲理的思想而已,而且可以讓東方人士與西方人士所接受。在此交通發達的世界已經漸漸變成一個世界村,各種宗教文化種族人種的頻繁交集,所以以誠為主的新的道德標準一定會變為未來世界的標準,如此世界大同的目標也指日可待。

 

 

 

3、吻合皇極經世的推算

 

習大的一帶一路規劃可以讓我們看到廿一世紀的中期,的確會是中國人的世紀,這竟然與邵康節的皇極經世的預言完全吻合,照皇極經世的推算,西元2044年後的60年將會是中國人為主的甲子。在此以東方哲學為依歸的卄二世紀中,一個以中庸的字為人類道德的標準,一定會來到此世間的。關於皇極經世與2044年後的一甲子為中國人的世紀,請參考我的博文: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013/201509/186034.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