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韜光養晦的智慧=小國以下大國的外交政策-道德經CH61

(2017-02-06 08:53:51) 下一個

“韜光養晦”是中國近年來對付擁有強大海空軍的美國的政策,此政策已經行之多年,雖然是忍辱負重,但也是非常有效的拖延政策。但是,由於近年來,我國的海空軍日益壯大,是否應該繼續保持這種“韜光養晦”的政策呢?尤其是2016年的南海的領海爭端,所以是否仍然尊守這個老政策,就更加引起廣泛的爭議。“韜光養晦”的詞語出自舊唐書,但是這個政策的始作俑者可以說是出自老子。老子在道德経中多次強調柔弱、素樸、知足、清靜,也強調“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如此種種的言論,所以當一個國家遇到強敵時,自然就會以“韜光養晦”的政策來對付了。所以筆者推論:老子的哲學應該會引發後人的“韜光養晦”的觀念和名詞。

在道德經CH61中,由於春秋時期戰爭頻繁,老子提供出他的以靜為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名的二句是:“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他的建議是:假如大國可以用柔弱的姿態包容小國的話,就可以得到小國的歸順。而小國用柔弱的態度忍耐大國的話,就可以得到大國的接受。如此各得所需,世界大同就有希望了。

但是中國是否應該仍然以此韜光養晦為應對外國霸權的政策呢?以一個最簡單的數字,我們可以斷定中國仍然是小國。在2017年元月的中美實力比較:1、中國擁有300枚核彈頭,而美國擁有7000枚核彈頭。兩者差距很大。2、中國擁有一條改裝舊的航母艦,美國擁有十隻新型的航母艦。也是差距很大。3、中國毫無現代海空戰的作戰經驗,而美國每三年就有海空戰的經驗。也是差距很大。4、中國的全年GDP=$11.5兆美元,而美國全年的GDP=$18兆美元,雖然兩者差距不太大,但是美國在很多方麵有主導權。。由這些數據,毫無疑問的,與美國相比,中國仍然是小國,尤其是在美國與俄國兩邊的和好趨勢下,就要單打獨鬥,所以中國仍然要忍耐。這就是老子所說仍然要以“小國以下大國”心度,再韜光養晦數年,是為上策。

除非我國已經在“點穴”戰術,與具有“金鐘罩”功能的量子通訊戰術上取得重大的突破,可以一舉打擾任何敵人的通訊係統,而自己的通訊係統卻毫無受損,不然的話,恐怕還需要韜光養晦五年以上。


先將道德經CH61原文和白話文登出,再討論:

 

〖道德經CH61原文〗


1、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2、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3、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4、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5、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6、大國不過欲兼畜人,7、小國不過欲入事人。8、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道德經CH61白話文〗

1、大國要像江海一樣,處於下流,成為天下河水流往的地方。[注:交-河水流往之處。]
2、天下的雌性動物,常常以靜勝過雄性動物,這是因為雌性動物以寧靜自居其下的原故。[注:牝一雌性動物。牡-雄性動物。]
3、所以大國以謙下對待小國,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注:下-謙下。]
4、小國以謙下對待大國,就可以取得大國的包容。[注:下-謙下。]
5、所以一個是以謙下取得小國的信任,一個是以謙下取得大國的包容。
6、大國不過想要包容小國,小國不過想要信任與忍耐大國。[注:兼畜-包容。入事-附從,信任和忍耐。]
7、假如大國和小國都各想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8、大國應該要先謙下。


〖討論〗


1、在老子道德經中,他一向就推薦雌性動物的“靜”和“居下”,他的哲學中,認為柔弱可以勝過剛強,他不推薦強壯,他認為萬物強壯後,一定要走向衰老的方向。所以在CH61中,老子外交政策就強調大國要柔弱的居於下位,如此才可以使小國心悅誠服而歸順臣服,進而可以平天下了。而且小國更要以柔弱姿勢的居於下位,這樣可以使大國能包容與接納,如此就可以保衛全國人民。

2、在小國和大國之間要和平共處的話,老子建議:大國應該首先拋下自己高貴的心態,表示柔弱而居下,有此“以大事小”的包容心,天下就會歸順了。

3、孟子在梁惠王下篇有一段與齊宣王的對話,恰好可以解釋老子的大小國間的外交政策。孟子說:“惟仁者為以大事小,……唯智者為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所以,很明顯的,以小事大的可謂是智者, 他是畏天者,目的就是保衛此小國旳人民。孟子以儒家的思惟,以和平來化解大國與小國的外交爭執,由他的這段話,孟子不愧為亞聖,努力促使當時的和平。由兩位先哲的言論,我們可見: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亦有許多相似之處。


4、所以孟子的“唯智者以小事大”=老子的“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韜光養晦。這也是中華民族生存的哲學。從曆史上可見,以前侵略中國的匈奴人、遼人、夏人、金人、滿人等,在宋朝時期和明朝時期,自從宋太祖之杯酒釋兵權後,與朝廷隻考文狀元而不考武狀元的國策,所以宋朝和明朝的軍力都不強,都是每年奉獻幾萬両白銀與幾萬匹綢布給這些外族,當時的宋朝和明朝,也是在韜光養晦多年,但是經過數百年後,這些外族最後給中國同化了。我們都知道:這些外族最後也改為漢人的姓氏,譬如姓馬的或者姓駱的。而且有趣的是:現在這些外族人比中國人還更加愛中國。可見韜光養晦不是壞政策,可以行之多年。數百年以後也許就可以知道:老子哲學的光采和偉大處。

5、另外一例,在清朝末年,歐美列強各國,每次戰爭後,就是割地賠款。當時,幸好采用“以夷製夷”的妙策,也等於是“韜光養晦”,免得領土給歐美國家佔領,得以渡過這個奇恥大辱的時段,經過近一百年的煎熬後,終於得以保持領土的完整。這也可以算是“韜光養晦”功效。

6、由以上兩例,可見老子的“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妙策,是極有道理的,尤其是在兩國的軍力懸殊太大的狀況下,暫時韜光養晦也是保護其國民生命的良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