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入極樂或上天堂的第一步是知足-道德經Ch44

(2016-10-28 08:35:14) 下一個

俗話說:知足常樂。但是,大家都不會知道老子在2700年前就說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後人隻是將這句話更加宗教化而已。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教義,和不同的教導他們的信徒的方法,佛教要信徒守戒律、不貪求與靜坐,基督教要求信徒祈禱、感恩和守十誡,其他宗教也大致如此。總之,要他們的生活清靜,其必要條件是先自己知足,才不會說謊與作惡,筆者認為這些要求都是進入極樂世界和上天堂的第一步。現代年輕人都以“非神論”(agnosticism)為自己對宗教的看法,假如因此而找不到正確的人生道路,大家不妨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為出發點,人生之路也會因此光明了,有如今生就住在天堂或極樂世界了。


老子教我們要知足,如此才可以有平靜與安逸的生活,生命才有含義。下麵的故事可以讓我們領會“知足”在我們人生中的重要性:有一位在加州矽穀高科技公司的總經理,月入數十萬美元高薪,因工作過分勞累,而去墨西哥的一個漁村渡假,住了一星期後,就發現那裏的漁民非常快樂,收入也不高,僅夠溫飽,在捕魚時歌唱,回家時也歌唱,這位高科技公司的總經理非常羨慕,就決定辭職而搬到漁村久住了,由此故事可以看出知足的重要性。在中國,與此故事非常相似的有:宋朝的範仲淹,在他的嶽陽樓記中,有一句“漁歌互答、此樂何極”描述漁民知道滿足,隻是要求可以吃飽與可以得暖即可,要求不高,但很快樂。


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大家也和現代人一樣,都在拚命地追求名利。而不顧有傷害自己的身體的可能。老子有覽於此,勸人一定要將自己的身體放在第一位,並且要把自己的名譽和財富看得輕淡,將名譽看得太重的話,一定會得不償失。譬如現在美國總統選舉製度,候選人往往到處奔波,假如沒有健康的身體的話,一定會精疲力盡,導致大病。老子也勸大家不要屯積太多財富,屯積財富太多,一定招人忌爐,遭人檢舉揭發,往往損失慘重。現在的貪官與奸商,最後都是傾家蕩産,身敗名裂。所以老子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先將道德經Ch44的原文和白話文登出,再討論:


〖道德經Ch44原文〗

1、名與身孰親?2、身與貨孰多?3、得與亡孰病?4、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Ch44白話文〗

1、名聲和自己的生命,那一個親切呢?[注:身=生命。]

2、生命和財貨,那一個重要呢?[注:多=重要。]

3、得到名聲財貨,和失去生命,那一個對我有害呢?[注:亡=失去生命。病=有害。]

4、所以過分愛好名聲,損耗的一定很多。藏了財貨愈多,亡失的一定會很重。[注:費=損耗。厚=很重。亡=亡失。]

5、知道滿足才不會受到汙辱,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有危險。這樣,生命就可以長久。


〖討論〗


1、老子是我國在二千七百年前的偉大的哲學家,他是一位無神論者,他不是一位宗教家,但是他看見當時的大眾為了名聲或財產而不珍惜自己的身體,就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勸說大眾要以自己的身體為第一要務。於是他用宗教家的語氣勸人要看空與放下名利,因為名與利都是身外之物,用所有的精力追求名利,而不照顧自己的身體的話,是本末倒置了。

2、老子在道德經中闡明大道是依循著“自然而然”的道理[Ch25],並在Ch16中強調我們要用“致虛極、寧靜篤”修心,而且在Ch19要以“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的方式去在社會立足,更在Ch33用“知足者富”的心態去使天下安定,又在Ch43教導守道的人要維持柔軟態度。在此章中,老子順著這幾章的思惟,告戒世人,我們不要僅僅爭求名利而忘記保護自己的身體。由此可見,道德經是前後貫通的,雖然有八十一章之多,可以說是一氣嗬成的。

3、人的好名與貪財,也許是大多數的人的本性,是一種生存之道,所以老子也不希望世人完全不好名與貪財,老子僅僅勸我們不要太過注重名與財。過分注重自己的聲名的話,往往在曆史上,隻留一個臭名。譬如近代史的蔣介石和毛澤東,在曆史上,太注重他們的功績,而使得他們對國家的破壞都超過他們的功勞,所以老子用“甚愛必大費”來形容。而對財寶貪求無厭者,往往不得好死。譬如清朝的何珅,滿屋珠寶,最後換一個新皇帝登位之後,就被抄家了,所以老子說:“多藏必厚亡”。

4、最後,老子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作為此章的結論。由於以上的原因,老子勸我們假如知道滿足的話,就不會貪求無厭,就可以不受到侮辱。假如知道適可而止的話,就可以避免危險了。知道滿足是比較容易的事,但是知道何時應該適可而止呢?倒不是一件容易確定的事。近代曆史中,有許多不知道適可而止例子,譬如袁世凱雖然被選為臨時大總統,但是他不知道適可而止,不顧他的親生兒子反對,竟然自己宣布成為新皇帝,導致全國各地反對,終於放棄稱帝,曆史上留下一個臭名。

5、“可以長久”也就是我們的生命會天長地久,也就是宗教家所謂的進入極樂世界或者上天堂。由此可見,筆者認為此章的宗教意義很重。

6、中國文人中,知足者,到處可見。最有名的,應該是蘇東坡的前赤壁賦。他的結尾中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可見在蘇東坡的眼中,清風和明月,就已經滿足他了。可見他真的已經知足常樂,已經與造物者同遊於天堂之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