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67)
遵守自然大道者不多,所以通常狐獨寂寞。因為自然的大道並不多言,並不處處讓人知道大道的存在,而聖人是一切隨順自然,也不多言、不與人存分別心與辯論,所以老子在此章一開始就說:“希言自然”。而好辯論的人就如飄風急雨一樣,是天地間一股不平穩的氣流,這股不平穏的氣流頂多一天而已,就停止了,所以那些不守道而好辯的人,並不會長久的。而唯守道之人可以長久。聖人堅守大道,妙契玄通,無入而不自得。聖人可以與有道者相處,與有德者相處,而且可以與不信道德者相處。而且在此混亂世界中,他和光同塵與他人相處,所以聖人在有道者、有德者、與不信道德者之間都可以自得其樂。這些人的不同之處僅是“不十分信仰大道”,或者“完全不信仰大道”。
將道德經Ch23原文和白話文登出,再討論:
〖老子道德経Ch23原文〗
1、希言自然。2、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能為此?天地。3、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4、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5、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6、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道德経Ch23白話文〗
1、聖人不多與人辯論、也不多言、隻是一切順自然的規律而任萬物變化。
2、所以暴風颳不了一早上,急雨下不了一整天。誰造成這樣情況呢?是天地。
3、天地尚且不能持久,何況我們微小的人呢?
4、聖人一心一意追隨大道,故可長久。和有道者相處、就以道作日常的標準,和有德者相處、就以德作日常的準則,和不信道德者相處時,他的外形就如不信道德者一樣。
5、所以聖人能和有道者、有德者與不信道德者相處時,都能自得其樂。
6、聖人和這些人不同之處是:聖人堅信大道,其他人有的對大道的信仰不足夠,而有的人根本不信大道。
〖討論〗
1、中庸Ch14有:“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聖人無入而不自得焉。”與老子的“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最為相似。可見儒家哲學有許多近於道家哲學,儒道本是一家。
2、莊子在大宗師篇中有一段,和此章中的“失者同於失”同似。莊子曰:“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 這一段話最能解釋老子的如何和其光與同其塵。莊子算是老子的學生,他的許多思想僅是將老子的哲學轉向更柔的一麵,更發掦光大。
3、在此日新月異的花花世界中,在此西方世界中,更有許多有識之士,主張環保,主張不浪費自然資源,實在和老子二千七百年前的主張相似,可惜這些環保人士都不知道:中國早有環保意識。但是環保人士的勢力仍然不夠強大,資本主義思想仍然是此世界所追求為目標,而中國自古就注重環保,為了迎頭趕上歐美,犧牲了環境,全力發展經濟,導致水源與空氣汙染,實在可惜。由此可見,在老子眼中,堅持環保人士可謂是德者,而深信資本主義者可謂是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