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一書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偉大書籍,因為它不藉鬼神之力而勸人以忠恕之道去愛人,在古今中外曆史中,沒有一本書可與之匹比。論語的首篇首章描述孔子的為人,先說出他的循循善誘,指導他的學生如何學習做人的道理,並且指導學生如何學習新的功課。再道出他的“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交友之道,所以他的朋友經常不遠千裏而來。最後孔子修養到自然崇高的境界,相當於莊子的聖人無名的境界,雖然他人並不知道孔子的名聲,但也寬大為懷、淡然處之。假如我們比較學而篇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與為政篇的“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互相參照,我們也不難構繪出孔子的全貌。假如所有的中國人都以孔子為模範,專心學習孔子的作為。如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學習做人修養人品,並且專心學習學校的功課。成人之後,結交誌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在此社會中提倡誠和孝。年齡老時,寛以待人。一個以誠與孝為基本理念的社會和國家,一定可以成為國際學習的對象,假如各國都如此的話,就是世界大同的時候了。
因為這三句話的重要性,所以一一討論於下:
一)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這句話包含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當學習“仁”的道理和行為時、我們應該時常去實踐它。在朱熹的四書集注中的解釋是:「人性皆善,而覺者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很明顯地,朱熹的解釋是強調我們要修養我們的人品,要向先覺者學習為仁之道。這個解釋可以使此三句連貫一起,也就是說第一句可以和第二與第三句的意義相接一起。現借此處將孔子教學生如何修養人品的記錄列於附表(1A)。在學而篇記錄:孔子教我們食不求飽,居不求安,遇到有道之士,就向他們請教。在述而篇記載:他教學生要立誌於道,循道德行事,心中依循仁,而且生活在藝術中。在衛靈公篇中,孔子很清楚的告訴學生要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開始,並且終身可以實行它。
學而時習之的另外一個意思:第二個解釋則是很多現代學者用的。不一定錯誤,但是太偏於僅僅學習功課的一邊。這個解釋就是:當學到新東西後,要時常去溫習它或去練習它,不也是很喜悅的事啊!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好老師,而這句話對任何人都可實用。中國學生和其他國家學生在考試時,他們的成績大都優於其他國家的學生,和這句話多少有很大的關係。為了深入了解這句話,茲將論語一書中,和學習相關的語言列於附表(1B)中。由此附表,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以六藝諄諄教誨他的學生,教學生多學、多習、同時多思考,溫故知新,好之樂之,要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隨機學習,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一以貫之。而且不僅在學生時代要學習,孔子在五十歲時去研究易經,加以注解,?了係辭傳,所以可以說他是以身作則去教學生要長到老學到老。因在述而篇中,有此一記載: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其實,能夠無大過就是學習時心中的喜悅。
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各諸侯佔俱一方,車不同軋,交通極不方便,雖然等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才使車同軋,不必換馬車,但交通仍是不方便,所以假如有誌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討論學問,則是非常快樂的事。孔子是願意結交以仁為本而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又精通詩書禮樂易春秋的六藝,故他能以文會友,再進一步以友輔仁,最後輔助孔子到達“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境界。今將論語書中之交友之道抄在附表(二)中,在此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孔夫子擇友的標準是有高水平的。孔子先訂了聼其言,觀其行,視其過,察其所安的考查,再選擇友直友諒友多聞的朋友,然後可以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與孝悌之基礎下共同成長。除了與遠方的朋友討論學問的快樂外,而與附近的朋友一同去“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應該也是很快樂的事。
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要了解這句話的含義,進一步可以了解孔子的偉大,則一定要曉得孔子的生平與為人。所以在解釋這句話前,先將〖孔子生平〗略述於下:
〖孔子生平〗
1歲:生於西元前551年、魯襄公22年。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今日的山東曲阜城。
15歲:立誌努力求學(吾十有五而誌於學)
20歲:孔子派任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孔子派任為乘田、管理畜牧
25歲:孔子隨魯南宮敬叔一起到周朝學禮。當時的老子、為周朝天子的史官,故曆史記載孔子學禮於老子
30歲:由周室天子學禮後返魯,開始大收學生。
31歲:打破常規,收貧窮子弟為學生,他的有教無類,打破中國的階級不平等,使得窮人也可以讀書求學,正因如此,所以他被後人稱為先師。
40歲:孔子告訴 :為政之道要堅持“君君臣臣”的道理。
50歲:開始研究易經、並作易經的係辭傳。
51歲:魯定公任孔子為中郡宰(今山東省汶山縣縣長)。
52歲:升為司空,再升為大司寇(相當於司法部長)。
56歲:參理國事、魯國大治。
57歲:因為魯國國君和大臣季桓子沉迷歌舞,孔子屢勸不聼,所以孔離開魯國。開始他的周遊列國生涯。
57 到68歲:在孔子的周遊列國的十多年,以他在魯國的成績,竟然沒有一個國君任用他,大概是各國要求是在短期內就富國強民。所以在這十多年,雖是漂泊,但孔子借此機會與他的學生日夜相處,而且非常融洽,從這些小節可以看出他的溫良恭簡讓的德行。
68歲:孔子回到魯國,結束他的旅程。
73歲:西元前479年或魯哀公16年,孔子患病不治而卒。
孔子死後、學生為紀念他的教導,很多人守三年之喪,以祭父母之禮祀之,以示尊敬。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此句可以簡單解釋為:“當他人不知道你德高望眾的大名而你又不生氣,這種人可稱為君子了。”我的推測是在孔子講這句話時,應該在他周遊列國時期,因為在他周遊之前,曽做過魯國的大司冦,相當於今日的司法部長的位置,所以在春秋時期應當是很有名聲了。並且廣收學生,有教無類,就如顔淵家貧如洗的窮人家小孩也收為學生。我們知道孔子一直被後世稱為至聖先師,現在在世界都聞名了。而且孔子最能了解易經的地山謙的真意,在係辭傳中曾說:“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這句話取能代表他的心境,因為他的心中隨時存有“仁愛”,他自己也說過:“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所以他在當時,他的學生都敬仰他,而他仍很謙虛。所以後世稱他為至聖先師。
四)此三句可以安天下
為什麽這三句話就可以安天下呢?我們知道:這三句話是他的弟子所記錄的,在當時他們認為這三句話最能代表孔子的一生的操守。我們要從孔子為什麽要講這三句話,將他的成就和今日廿一世紀的混亂現象一比較,就可以看出這三句話的確可以安天下了。這三句話:第一句話教我們如何努力做人和學習。第二句話教我們應該交識誌同道合的朋友,推動儒家思想的孝與誠的思想。第三句話教我們學習孔子的高尚人格,以謙虛為懷。而這三句話正是解決卄一世紀世界問題的良方,所以一定可以使天下比較平安。今日世界最大的問題是1、貧富不均,2、空氣和水源汙染,3、未來的糧食不足,4、交通發達與資訊傳播快速,加上宗教戰爭頻繁,導使信仰宗教的人減少,人心無所依靠。而這三句話要求他的弟子培養自己的“溫良恭儉讓”的性格,心中自動存有仁愛,以忠恕為待人之道,表現在外方的是孝順父母、和誠實待人。如果每人都效法孔子的為人的話、這個世界每人都充有仁愛的人,這世界就會自然趨向安定。因為:
1、富人不貪財,都博愛施眾,都以仁愛存在心中,貧富不均的問題隨著孔子所提倡的誠與孝而感動有錢有勢的人,貧富不均的問題就此消失。譬如近日,臉書公司(Facebook)的創始人查克寶格(Zuckerberger)要捐贈出他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財富(約五百億美元)為公益,為什麽?筆者認為他有一位中國太太,孔子的仁愛道理一定深藏於他們的心中。
2、世人隨著孔子的節儉,以節儉為人生必須的,大家不浪費地球資源,所以空氣和水源汙染的問題也就消失。
3、雖然全球暖化,導致糧食生產不足,假如富人都存有溫良恭儉讓的心,不蓄積糧食,也許可以將有限的糧食作合理的分配的話,隻要全球人類因仁愛而團結一致,就可以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
4、孔子的溫良恭儉讓正是現代廿一世紀人類的精神寄托的所在地,大家都效法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以友輔仁,寬宏心度”的話,不依靠任何的人造宗教的力量,則人類一定和藹相處,再也沒有宗教戰爭,全世界人類可以安心生活了。
〖附表(1A)〗論語中之學習做人
1、學而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陽貨篇: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3、雍也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述而篇: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6、衛靈公篇: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7、顏淵篇:顏淵同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8、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附表(1B)〗論語中之學習功課方法
1、學而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陽貨篇: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3、為政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述而篇: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5、衛靈公篇:予一以貫之。
6、為政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7、述而篇: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附表(2) 〗論語中之交友之道
2、衛靈公篇:道不同,不相為謀。
3、季氏篇: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4、裏仁篇: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5、裏仁篇: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6、子路篇: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7、雍也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8、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9、顏淵篇:(樊遲)問知,子曰:知人。
10、學而篇: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矣。
11、學而篇:巧言令色,鮮矣仁。
12、為政篇: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附表(3)〗 論語中孔子之高尚人品
所以我們晚輩要多讀這類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