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莊學山木篇中的人生哲學:一龍一蛇

(2015-08-13 21:30:32) 下一個

 

 

在此複雜而且日新月異的人生中,如何以莊子人生的哲學應付人間日常生活事物呢?莊子在他的山木篇的“一龍一蛇”的寓言,也許可以指出一個方向或原則。“一龍一蛇”這句成語在現代文學是比喻人之處世或如龍現身或如蛇蜇伏,大意是有時顯現,有時隠晦,隨著當時的情況的不同而變更。這句成語的出處有二處:1、《莊子·山木篇》:“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 2、《管子·樞言》:“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 而《莊子·山木篇》是比較有名的寓言,故許多的參攷資料都以莊子的山木篇為“一龍一蛇”為出處。



山木篇的第一章大意如下:

當莊子和他的弟子經過一叢樹林時,他們看見一群砍樹的工人,唯獨留下一棵大樹而不砍伐,有人問為什麽呢?一個工人回答說:“此樹一點都沒用。”莊子說:“這棵樹是因為不能成材所以才免於砍伐。”而晚間宿於友人之處。主人為了招待客人,叫童仆殺一隻鵝招待客人,童仆問主人:“一隻會叫,有一隻不會叫,請問殺那隻呢?” 主人說:“就殺那隻不會叫的。” 第二天早上,弟子很疑惑就問莊子:“昨天在樹林中的一顆大樹是因為不適合為建材(不材)才免於砍伐,而此地主人的鵝卻因不會叫(不材)而遭殺死,請問老師要以材或者不材處於這個亂世?” 莊子說:“我將處於材和不材的中間,處於材和不材中間,好像合於大道,但是並不合於大道,所以不能逃避心靈的勞累。” 莊子接著就說出他的有名的一龍一蛇的人生哲學。因為原文是在莊學中有它的重要性,所以筆者先翻譯成白話文,再將原文登錄於下:

〖白話文〗順應自然而自由自在處於社會。沒有讚譽沒有詆毀,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蜇伏,跟隨時間的向前而變化,而不願偏滯於某一方麵。時而進取、時而退縮,一切以天地中和之道作為度量。而遊於未始有物,即遊於無心之地。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那麽,怎麽會有材或不材的拘束和勞累呢?這就是神農、黃帝的處世原則。

〖原文〗 :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



甲、〖解釋〗

1、在中文中:“道德”兩字連在一起使用,也許應該是第一次。道字在老莊思想中是自然的意思,如老子曾說:“道法自然”。德字在道德經中是“守道的人”。所以道德兩字在一起也應該是“自然”的意思。所以乘道德而浮遊可以解釋為:隨順自然而自由自在處於社會。

2、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在易經中的中哲學中俱有四度空間的觀念,同祥的,莊子哲學也有四度空間的觀念,在此章中,莊子也要他的信徒與時俱化、而不要固定不變,要順自然或順周囲環境而變化,不僅是小小的變化,而是有時需要像一龍一蛇的大改變。依據環境的需要而定,而不要專一不動。在大宗師篇中,莊子也有此類似的語言,他要我們“以知為時”,他要我們的知識要隨時代而同時進步,不要我們謹守成規,跟不上時代。假如我們看今日科技的進步,固步自封隻會將有材或有用變成無材或無用。

3、一上一下,以和為量:一進一退之時,以中和之道作為度量。就是一切以中和為原則,不要引起無謂的爭鬥,不要引起戰學,或者引起大氣的不平衡、譬如全球暖化,或者消滅了某種生物後引起全球的生態不平衡等等。

4、浮遊乎萬物之祖:萬物之祖應該是天地未開之狀,一切都是空與無的狀態。我們心態的一龍一蛇或一上一下都是出於無心,就是不要加入任何自私的思想。

5、物物而不物於物:“能夠役使萬物,而不被萬物所使” 的時候,萬物的主導權由自己控製,否則就成為萬物的仆人,好像一個人雖然賺錢很多,但隻注重物貭享受,所以僅是物慾的仆人而巳。

6、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的法則也:假如可以與時俱化,而且以和為量的話,我們就不會因為“有材”或“不材”而有累勞了,這就是神農和黃帝時代的處世原則。

乙、〖討論〗

1、莊子教我們要隨著自然而悠遊此人間,不要隨著人造的思惟去評價我們的人生,他提供了一個廣闊無邊的心靈世界,一個特殊的精神空間給我們依靠,並且建議我們要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在許多其他篇中,建議了許多充滿藝術性的心靈世界,譬如在齊物論篇的蝴蝶夢,又如在養生主篇的庖丁解牛,其他許多具有藝術性的以培養心靈故事都充滿於各篇。

2、在此山木篇的第一章中,莊子與他的弟子討論如何在處理實際人生中的“材與不材”的問題,提出一個非藝術性的人生之途,但基本上仍然遵守他所提倡的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原則。他建議以“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與“一上一下、以和為量”的方法來處理此複雜的人事,基本上是以“乘道德(自然之道)而浮遊。在曆史上,如秦朝滅亡時的項羽與劉邦的鴻門宴,漢高祖劉邦靠張良的幫忙,讓項羽有安全感-覺得並未受到劉邦的威脅,最後劉邦以尿急為藉口而逃脫。又如37歲的王陽明被宦官劉瑾貶謫到蠱毒之地貴州的龍?,他每日靜坐才克服當時的危難。二年後,才被調到廬陵知縣,故後來陽明先生創立了他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的學說,而在中國哲學史上留有盛名。劉邦與王陽明兩人都以柔軟的身段度過不同的難關。對此兩人之如何度過他們的人生難關,請參閱我的博文中之1、一龍一蛇的實例一,與2、一龍一蛇的實例二。

3、在東漢末期後,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印度教的輪廻理論進入莊子的一龍一蛇的處世方法後,民間的俗語中就漸漸創“隨緣”的名詞。其實隨緣的意思中含有濃厚的隨自然而然的意義,也就是莊子山木篇的“乘道德而浮遊”,由此可見,莊子哲學在民間的影響力。所以隨緣的意思可以說就是乘道德(自然)而浮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