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天人合一與莊子大宗師篇摘要

(2015-06-01 21:26:03) 下一個


天人合一是國學裏的一個特別概念。因為大宗師篇有濃厚的天人合一的信息,所以將兩者合在一起討論。天就是大自然的意思,也是大道的意思。所以天人合一的意思就可以說:人和大自然溶合一起的一體感,進一步可以與大道溶在一起。大自然存在道中,但不完全代表道,而道是無所不包。

大宗師的意思就是以大道為我們的老師,從大道與大自然中學習仁愛與藝術性的美感,而且體會大道的陶汰萬物的意義,效法大道的眼光遠大。以大自然作我們的模範,如此再加上莊子所建議的修養,久而久之,也許就達到天人合一之境。



甲、<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莊子在大宗師篇中提出的一個構想,雖然他並沒有直接說出這四個字,“天人合一”僅是後人將莊子的思想簡化而整理出的詞句。天就是大道的意思並包括大自然,所以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人和大自然溶合一起,進一步可以與大道契合。大自然在道之內,但不完全代表道。而道是無所不包、包括大自然。簡單地說,天人合一就是:人與道契合時,就有開放的心態,當下就在天堂。以天人合一為目的之人生,應該是優遊自在而且心中無掛礙。而且在求與道契合的過程中,可使我們的精神昇華,並且有這些好處是在追求天人合一時,我們就會不斷地陶冶人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精神有所寄托,可以有藝術性的人生。

莊子內篇中有許多寓言與故事都很有意義,其中也有很多展顯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舉例如下:


(1)在莊子內篇的逍遙遊篇的第一章有一段開宗明義的寓言:“鯤魚化為大鵬鳥後,一飛衝天,飛到九萬裏的高空,準備順著海風從北極飛到南極,南極就是天堂的所在地。” 在此寓言中,當鯤魚化為大鵬鳥時,一定要先下決心立大誌,再經過長期的修煉才行,這就是比寓:在達到目標前的修煉工夫。在九萬裏的高空中,遠離人間的是非對錯和物慾,甚至可以視而不見、聼而不聞,悠然自在,這就是大鵬的生命的昇華。而當牠飛向天堂時,精神有所寄托,生命也有所安頓。大鵬在九萬裏高空飛行,眼光遠大,在高空上的天空仍是蒼藍色嗎?從高空向下看地球是什麽樣子呢?這也是藝術的思維。莊子也用此則寓言展開他的流傳二千年的偉大哲學,他不用宗教,不靠鬼神的恐嚇力,教人陶冶性格,遠離人間是非與物慾,使我們的精神得到寄托,使我們有藝術的心情欣賞此大自然。

(2)在莊子的養生主篇有一則故事:庖丁(屠夫)為文惠君屠牛,文惠君在旁觀看,看見庖丁分解牛的身體時,手足並舞,有如奏古典的音樂,好像動作可以與拍子配合。文惠君讚歎不已。庖子將刀放下後,解釋說:“我以前愛好的是大道,大道的思想漸漸就昇華到屠牛的技術裏了。三年以後就不見到整隻牛了。而現在,當我殺牛時,完全用心靈去體會而不用眼睛去觀察,也就是停用器官的作用而用心神去解剖。以薄薄的刀片穿過骨頭間之空隙,所以我十九年都未曾換新刀。” 屠牛夫聀業雖低微,但是這位屠牛夫是一個崇道的人,所以在殺牛的時候,完全用心靈去引異他的動作,而且將這份聀業完全藝術化了。雖然庖丁的殺牛聀業骯髒,而且為人不恥,但庖丁並沒有如佛教所教誨的放下屠刀的罪惡感,卻進一步使切割聲有節奏,增加生活的藝術性。並且在十九年內,他的屠刀仍如新刀,也顯出他的聀業技術的高超。莊子教我們雖聀業是卑下血腥,但庖丁將此工作節奏化,亦可以有藝術人生。藝術人生雖不完全等於天人合一,但在追求與道契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此享受,也可以算是一種額外的紅利。

(3)在莊子大宗師篇內有一段話:“真人的“與道契合的心”是和天作朋友,真人的“不一的心”是和人作朋友。天和人不是相對立的,這就是真人。” 〖原文: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很明顯的,真人與大自然(大道)是朋友,所以真人是愛護萬物、是二千年前的環保人士。
在大宗師篇中,莊子描述真人就是守道的人,也是以“天人合一”為人生目標的人。因為守道的人和天作朋友,這種人愛護大自然,所以不破壞大自然,任何創造發明都可能會損害大自然,所以不鼓勵創新,也不鼓勵任何克服大自然的舉動。再觀察那些以人定勝天的民族,不斷的創新發明,如今日的汽車與電子工業,雖然給人類某些方便,但這些工業卻帶來許多無可彌補的空氣汙染與水源汙染,北京的舉世聞名的霧霾,長江黃河流水變色,沿岸人民患癌病人增多,這些都是工業所帶來的傷害。由此可見:天人合一的觀念就是道家的智慧所在,可以使大家長期的安居生活。



乙、<大宗師篇摘要>

在老莊哲學思想中,大的意思就是大道,因為老子道德經25章中有“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這就是為什麽在道家哲學中,大就等於道的原因。宗就是效法,師就是老師,所以大宗師就是效法大道作為我們的老師。為了解大宗師的全部,先將此篇所提出的三個新觀念(在二千多年前,應該是新觀念)摘其要點討論於下,此篇的重點有三:

[注:但是古人作書沒有標點符號,也很少分章節,而且今日各書仿的分章節也不相同,所以筆者在分章討論時,特別注明各章的起點與終點。]

(一)死生如一的“氣化論”

以道為師,了解沒有任何私心的道,順物的自然的而淘汰萬物,因此死亡乃是自然淘汰而已。他的目的就是要說服大眾不必擔心死亡,所以他在大宗師篇中,述出隻在萌芽狀態的“氣化論”,故有:第2章之兩忘而化其道,第5章之“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第6章之遊乎天地之一氣,第7章的“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這四章都論及生死和死後的歸宿。此氣化論使我們的生命與天地相應合,進一步也可以與天地神明相契合,因此生與死不再對立。

(二)“向內求”的修養工夫,與“向外求”的求道求知的方法

在莊學的內篇中,僅僅在大宗師篇將得道的修養工夫巨細無遺地全盤說明,而在其他內篇中,隻是透露出一部分而已,認清這點,就會覺得大宗師篇所透露的資料是非常可貴。筆者在此將第4章中莊子所提出的工夫分為向內求與向外求兩部分,但兩者仍要交互運用,再加上第8章的以大道為師的模仿心態與第9章的坐忘功夫,也許更快速有效。對此修養功夫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我的博文【莊學的啓示】中的“進入莊子的不生不死境界的修養工夫”。[注:莊子在第4、8、與9章中將修煉到真人的秘訣都集中在這三章中。]

(三)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有氣化論的概念後,我們就可以拋棄對死亡的恐懼感。隨著莊子所引導的向內與向外的修養工夫,再加上他所謂的坐忘,我們再一定可以邁向天人合一之道。因此莊子更在大宗師篇中之第1、8、和7章中透露了常人修養到真人地步時,在日常生活就可以達到逍遙的境界有:

(1)在第1章中有:“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 故真人可以一方麵與天地精神往來,一方麵又可以與世人共處於此花花世界中。所以真人的境界就是可以與天作朋友。而庒子的真人是一般人經過修煉可以達到的,真人不悅生不怕死,不過分求功名利祿、所以睡眠安穩,依當地的禮節風俗行事、所以與人無爭,而這些都是常人可以作到的。先立誌成為真人,再以大道的我們的導師,同時有適當的讀書求道的方法,再加上坐忘的工夫,就可以步入“天人合一”的真人境界。

(2)在第8章中有:“吾師乎!吾師乎!……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 故我們可以去體驗與去欣賞大道在自然界的巧工傑作,也就是可以去欣賞名山美景,也可以有藝術的眼光去欣賞任何小山小溪,因為我們所喜歡的是生命中的純真樸實的本質。真人看這個世界是無處不美,因為真人的心中本來就存有真善與美。不僅如此,在此章中,莊子要我們效法天的澤愛萬物,所以我們不要暴殄天物或不要浪費自然資源。並且要學習宇宙的廣大與長久使我們的眼光遠大而包容人間百態。如此一來,我們就更加會體恤萬物與欣賞自然的本性。

(3)在第7章中,莊子以孟孫才為故事的主角,孟孫才達到不愁自己的生或死,而且達到完全忘記自己的地步。因為他
a、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
b、也不在乎死後的氣化或者不氣化,
c、即使身體死亡而其實精神不死,
d、所以母親死時,人哭亦哭、如此而且,沒有特別悲傷。
e、他人都認為我的肉身就是我,他人那裏知道這個肉身其實不是真的我啊!
f、孟孫才了解人生如夢與夢如人生的道理:譬如你有時夢作鳥在空中飛翔,夢作魚在水中遊泳,而不知今天你與我的談話是在醒著呢?還是作夢呢?
g、因為他達到忘我的境地,所以內心舒適而來不及笑,自然的笑容也來不及安排。
所以他是安心順從自然的安排而忘去任何變化,他的心境就在人間天堂了。〖原文: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在逍遙遊篇中,莊子並沒有舉“至人無己”而達到逍遙境地的實例,孟孫才應該符合這個條件吧!



總之,莊子在大宗師篇所提出的修養自己到達真人的境界,就會有欣賞大自然美之藝術人生境界,而有些人也會有完全忘我的至人無己的境界,比起在逍遙遊篇中高不可攀的聖人無名與神人無功的境界,實在簡單與容易作到。由此可見:透過莊子的天人合一哲學,我們的個體生命也可以在此現實的世界中得到寄托或安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今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fz9465' 的評論 : 謝謝畄言與指教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天人合一”是莊子對道的認知。“天”指身外的客觀存在,“人”指覺察外在的意識。“天人合一”是人悟道時感覺不到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差別。佛教將之稱而“不二”。例如,心物不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