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德充符篇各章大意
(2015-02-24 09:21:18)
下一個
假如在此紛亂的世界能夠自保,而能夠繼續在人間生存的話,下一步驟就是要有悠然自得的生活。所以在莊子的哲學中,在他的人間世篇後,就是德充符篇,他希望我們先培養自己的品德,才可以有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莊子的哲學中,他建議我們不要太注重外表的形象。有的人僅注意自己的化????或穿著,或者有的人僅注重禮儀或言談,有的人口中都是仁義道德,令人迷惑,這些外表的假象,都為莊子所不齒。他再三地強調一定要從心靈上培養我們的品德,等品德充分後,就自然表現於外。所以他用“符”字表示內在的品德修養到一定程度時,就自然顯現於外而為人感覺或見到。所以在他的德充符篇的各章,除了最後一章的莊子與惠子的對話外,其他各章都是以身體殘障的人士為寓言的主角,他的目的就是強調一定要修身,而不去過分注意外在的表現。茲將各章的大意依序彔下:
(一)第一章:魯國有一位獨腳漢,他的學生幾乎和孔子一樣多,孔子也有意拜他為師。孔子的學生常季不了解,孔子就解釋說:“此人已經超越了生死,他把斷了一條腳隻看成失落一塊泥土而已。他已經將自己的心思悠遊於道德的和諧之中(遊心乎德之和)。他也許會選一天登上高遠的天堂(擇日而登假)。”
(二)第二章:以獨腳者申徒嘉和他的同學子産的爭執為寓言。高貴的子產不願意和他的獨腳同窗一同出入,獨腳申徒嘉說:“以前大家都笑我是獨腳,我一定會怫然大怒。但是我自從拜師十九年了,而老師從來不知道我是獨腳啊!我們同學之間應該用形骸之內的心來交往,不應該隻看形骸的外表。”
(三)第三章:寓言中先以獨腳者之抱怨孔子之鄙視殘障人士為起點,而孔子之追求聲名,實在是以刑具束縛自己。再借老聃之口說出:假如我們有“生死為一條、可不可為一貫”的觀念,則也許可以解除此刑具了。
(四)第四章:魯哀公問孔子:“衛國有一位醜人,名哀駘它。男人婦女都喜歡他,甚至有十多個女人寧願做他的妾。因為他的知名度,我就召見他,和他相處不到一年,我已經信任他了。剛好國家缺少宰相,於是我就任他作宰相,但他不在乎!沒有多久,他就不辭而別了。但是我仍念念不忘他,他是那一種人呢?” 孔子說:他就是所謂的“才全”而“德不形”的人。才全就是不讓一切違反自然的東西擾亂我們的本性,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和悅,好像每天都是春天一樣,譬如迎接春天的時令到我們的心中,這就是才全。〖原文: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符。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悅,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德不形就如靜水一般的不形於外,他的內心保有德性而不顯於外。德就是最純美的修養,有德而不形於外,萬物自然親近而不肯離去。”
(五)第五章:有兩個形體殘缺醜陋的人,因為道德充實,所以國君都忘了他們的醜陋,反而覺得他人醜陋。在此寓言後,又有一段哲理的說明。因為聖人無心機,所以不需知識。聖人不修飾自己、所以不需禮教。聖人如赤子一樣渾渾然、所以不需修德。聖人不謀利、所以不需經商。因此聖人是有人之形,卻無人之情,所以是非好壞都不存於他的心中。
(六)第六章:此章接上章的“聖人有人之形而無人之情”的理論,以惠子與莊子的對話,來解釋“無情”的真意。莊子說:聖人注重修養內心的德性而忘卻世間的好壞是非(不以好惡內傷其身),而時常隨著自然而不以人為的方法去增益自己的本性(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結論〗
1、在此德充符篇中,除了第六章的莊子與惠子的對話之外,其他各章都以獨腳者或醜陋之殘障人士為寓言的主角,而此殘障人士的德性修養則是非常明顯的,都可以使認識的人親近他。莊子的本意就是強調外表並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修養內心,即使醜陋的人也有許多人喜歡他。
2、在第四章中,莊子透露了修身的“才全”的方法,就是:不讓一切違反自然的東西擾亂我們的本性,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和悅,好像每天都是春天一樣,譬如迎接春天的時令到我們的心中,這就是才全。〖原文: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符。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悅,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
3、在第六章的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莊子以“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來解釋無情。此句有承先啓後的作用:乃接著許多獨腳者或醜陋人士的忘卻自己與人間的是非標準,(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又開啓了大宗師篇的以自然為師而不以人為方法增益自己的本性(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如此則我們可以將人間之是非好壞置之不理,也不過度注重自己的壽命,也不會被世間的榮華富貴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