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莊子人間世篇之各章大意

(2015-02-23 10:50:38) 下一個
莊子內篇的第四篇是人間世篇。從其內篇,我們可以看出第一與第二篇中是描述他的理想人生與其必要條件。第三篇與第四篇則回複到現實的人生。第三篇養生主篇則注重修養身體與心性。第四篇是人間世篇是如何在惡劣壞境中求生存。在人間世篇中,莊子敘述戰國時期的國君的殘暴和專橫,也在此篇發明他的“無用之用”的哲學,此哲學的確可以表達當時的知識分子之無奈與無助。

讀過此篇後,假如我們將此篇分為三部分,則更容易了解此篇的宗旨。



(一)第一部分包括前麵三章-描述戰國時期在暴君控製下的黑暗:

第一部分都在間接嘲笑戰國時期的政治情勢,在此三章中,三位知識分子都願意改變當時政局不安的狀態,但受於統治者的專橫與控製,隻好隨波而行。

在第一章中,莊子以顏回想去說服衛國國君,故而求教於孔子為寓言故事。當時的衛君,年輕力壯,行為剛愎自用,並常發動戰爭,因作戰而死的人民多得像積滿山澤的枯草一般多,顏回有憐憫衛國人民的心,所以要去衛國使衛國國君歸正。孔子問顏回,你憑借什麽力量可以說服衛君呢?顏回說:“我和天理同類,和人同類,又和古同類。用此三種方法應該可以說服衛君!”但孔子認為這些還是不夠去說服一個暴君的。最後孔子勸顏回,心斎是最好的諫諍方法。因為心斎可以使自己持靜到極點時,連鬼神都幫助你,故可以感化萬物。其實孔子的意思是不必去強求,自己在家靜坐就可以了,也就是一切順自然,萬物就可感化了。

在第二章的寓言中,楚大夫葉高將出使齊國為國使,他來見孔子以消除自己心中的憂慮。孔子說:為兩國國君傳達使命是很難的事,所以有格言曰:傳其平常的實情,不傳添油加醋的話。又有一句格言:不要改變他的命令,也不要為了成功而過分鼓勵。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隨事物的自然以寄托我的心(乘物以遊心),一切隨自然就可以。

在第三章的寓言故事中,顏闔將要擔任衛靈公太子的老師,故去請教蘧伯玉。顏闔說:“太子天性嗜好殺生,我該如何教育他呢?” 蘧伯玉說:“你要和他打成一片,他的行為像嬰兒,你也和他一樣像嬰兒,他如果行動不守規則,你也不守規則,他如果放蕩不拘,你也放蕩不扣。你要外表親和,但內心保持道德的和諧。(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親近但不同流合汙,雖然和諧並不顯於外。(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

總之,這三章共同的特點就是敍述戰國時代的國君,都脾氣暴躁,嗜殺成性,甚至是衛國的太子也是嗜殺。在暴君橫行的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不能言所欲言,為所欲為,所以當時的知識分子都是在無可奈何的政治氣氛下生存。在此種情況下,莊子建議一切順自然之理,也許可以完成任務。如第一章的心斎,第二章的乘物以遊心,第三章以“心中保持道德的和諧”(心莫若和),



(二)第二部分包括第4、5、6章-莊子描述無用的好處:

這三章都是寓言,莊子僅是以三個例子說明無用之用:第4章的樹幹不能為建材,但生長於神社之中,故能保身。第5章的巨樹,樹幹不直不能用,葉不能吃,味道暈人三日不醒,完全不能用,故大家都不用它。第6章中,一位殘障的人可以免受兵役之徵,免戰死的危險。無用和無為一樣,並不受眾人欣賞,但在戰國時代戰爭頻繁,大環境比春秋時代還要混亂。故莊子的“無用”是有時代價值。寓言如下:

第4章的長在神社的一顆非常龐大的櫟樹為寓言,當一位木匠経過的時候,告訴他的弟子:“此種樹造的船就會沉,造為棺材很快就腐爛,作為工具很快就毀壞,作為門戶就會流出液汁,作為屋柱就會被蛀蟲蝕壞,這是無用的樹,所以才長壽與高大。” 第二天又告訴他的弟子:“此樹生長在神社,也是自保之道,就可以免得被人砍去當柴火燒了。

第5章也以一顆其大無比的樹為例,大到可以遮蓋一千輛馬車。但是不能作為屋棟樑木,不能作為棺材,葉子可使人嘴潰爛,它的味道使人三天不醒,是一顆完全無用的大樹,所以才長得如此高大。同樣的道理,古時祭神的物品不能用白額頭的牛,不能用翻鼻的豬、或有瘡痣的人,古人以為這些都是不祥之物,故不用以祭祀河神。但是古人那會知道這些所謂的不祥之物,而神人卻以為是大祥的物品。

第6章以一位長得很奇怪的人為例,但他自力更生,以縫衣、洗衣、篩糠而謀生,有時也可以領取到政府的柴米的救劑,但卻可以免去政府的兵役與勞役,如此才可享天年以自保。

由這三章的寓言,莊子就順理成章的引導讀者進入他的“無用之用”的哲學。



(三)第三部分:含第7章-修改論語中之楚狂接輿的故事,在第8章申述他的無用之用的哲學

第七章和論語微子篇的“楚狂接輿”相似,但莊子以他的哲學述出。在此章中,楚狂唱出:“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道出當代人的危機意識,實在是無可奈何。又唱道:人世間非常危險的啊!不要一跳就跳入自設圈套了。人間的路上是充滿荊棘,轉個彎走、就不會刺傷了自己的腳了。” 莊子警告知識分子要步步為營以求自保。

第八章中,莊子舉數例說明有用的東西都讓人砍伐或割下,人類都利用萬物有用的地方以利益自己。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而沒有人曉得無用的用處。

“無用之用”乃莊子繼承老子的無為思想而發明的詞。老子的無為是維護自然而不損害萬物,但是戰國時期的情勢比老子在的春秋時代更為混亂,戰爭頻繁,死者如山上枯草一樣多,孟子也說:“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莊子的無用則可免於他人之利用,以此無用則可免殺身之禍,則可以自保。與老子的無為異曲同工,令人感歎。



(四)結論

1、天下萬物,無論動物、植物、或微小生物都以生存為第一目標,細小的微生物如引起雞瘟的微生物,因為人類發明的許多殺死這些微生物的抗生素,這些微生物為了自保與求生存,故產生突變,如今年的流行感冒H5N7,乃是引起雞瘟的微生物的變種。而莊子是處於一個許多暴君控製的戰國時代,所以是一個非常時期,一般來說,非常時期則需要用非常手段來解決問題。所以莊子發明了他所謂的“無用之用”。

2、在莊子的書中的逍遙遊篇,也有一段相似的語言:“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無用並不是沒有價值,雖然對社會人類是無用,但是無用的價值在它的“無害”,比起“有害”實在是高尚許多,這就是無用之用。老莊哲學的精神就在無為與無用。

3、莊子在此無可奈何的戰國時期,提出“無用”的哲學。而在當時的孟子周遊列國,鼓吹儒家的仁義,儒道兩家哲理雖然不同,但是莊與孟兩子都不得重用,殊途同歸,同樣無用。但兩人都成為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在兩千三百年後的今日,仍有許多人拜讀他倆人的思想。世事難料,當時的各國國君絕對是預料不到的。

4、莊子繼承老子之“無為無不為”的思惟,而創造一個新的名詞“無用之用”。無為與無用都無害於人與萬物,對自然環境不破壞。無為是為國君所設,無建設、無開採、無大建築、無研究發展,由此,此世界就不會有日新月異的新產品來摧毀這個本來寧靜的環境。而無用是為個人的目標,一方麵不為暴君所利用而去為害,一方麵可以自保。以無用處於暴君統治下的戰國時期,不僅可以不被暴君所利用,而且在中國古代都是侍君如伴虎,無用閒居在家還可以安居於此世間,無殺身之禍,僅求安居就滿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