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緣督以為經-莊子養生主篇密訣

(2015-02-09 07:40:56) 下一個
“緣督以為經”是庒學的名言,但是後來的道教人士卻曲解這個“督”字,將督字解釋為督脈,故後來的道家的氣功人士都引申為“打通任督兩脈”為練氣功的目的,但是並非莊子的原意。莊學中的“督”字應該是“自然”的意思,筆者將莊子養生主篇各章全部的大意略述於下,以證明莊子在養生主篇的意義就是順自然。

在莊學的逍遙遊篇與齊物論篇之後,就是養生主篇。由此可見人類自古就注意養生,難怪統一中國的秦始皇不惜派人四處尋找長生不老的藥,不僅是秦始皇,連後來的漢武帝與東漢時期的許多皇帝都在求長生不老的仙丹,故練丹的風氣在東漢尤甚,練仙丹的參同契就是作於東漢時期的魏伯陽。這些求長生不老的藥和練丹的大師們其實並未讀懂老子與莊子的哲學,隻為騙取皇帝的信任和取得一時的榮華富貴,就假借老莊之名義取得皇帝的支持,因為在莊子的書中明顯的指出:養生之道的密訣就是隨著自然,不可強求。若比較莊子的養生主篇與老子的養心工夫,細讀兩者之後,我們可以看出莊學確實是繼承老子的思想,莊子僅是發揚光大之,幸虧莊子繼承老子哲學,老莊哲學才流傳到今日,故中國的國學才可以傲立於廾一世紀的今天。


(一)莊子養生主篇的主旨:緣督以為經


在養生主篇開宗明義就告訴我們“緣督以為經”,這句話就代表整篇的主要目的。此章雖短,但有多種解釋,見仁見智。反正是二千三百年前的哲學,今日看來,各有其背景,故都正確,筆者在此僅列出其中的較符合時代與較吻合莊學的其他篇節的思想,此解釋列於下:

〖原文〗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2、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3、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白話文〗1、人的生命是有極限的,然而我們的思想與欲望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隨無限的思想和欲望是很疲困的。假如固執地去追求無限的思想和欲望,就會使我們的身心更疲困了,這不是養生之道。2、我們應擺脫人間善與惡的傳統觀念,從這種價值觀跳出來,就是養生之道。所以我們作善事就不必為名,隨世俗作許多破壞自然的惡事時,譬如以車代步而使空氣汚染,內心也不必太自責,就不受自己良心的譴責。3、沿自然之道為養生的經典,才可以保養身體,可以護全本性,可以滋養親身,可以享盡壽命。


(二)莊子養生主篇各章的大意-順自然而養生


大概是因為在二千多年前,社會工作的分工也不周全,故一切事務都需要自己的體力去完成,所以老子與莊子都不談遠動與健身而強調培養心性或者精神。老子強調的虛靜、守柔、無為與簡樸都是養心的基本條件,而莊子以巧妙有趣的文筆與寓言故事論述他的特殊工夫:緣督以為經。也就是順著自然之理,去維護肉身和培養心性,以下就是依照各章的順序一一討論:

1、第一章:此章乃是養生主篇的主旨,總結的一句話就是“緣督以為經”。不追求無謂的欲望與心思,不為人定的善惡價值而喜怒,一切隨自然之道而行事,是最好的養生方法。前文已經將第一章的意義解釋過了,不再重複。

2、第二章:以庖丁解牛為例,大意是:庖丁在屠殺全牛時,操刀的切割聲與骨肉分開時發出的聲音,其節奏有如古時聖樂一般和諧。他順著牛骨間的空隙輕鬆地將整隻牛分解,他的一把刀用了十九年都不更換。故文恵君說:“看到你的解牛方法,我可以悟出養生之道了”。此章可以說是“為惡無近刑”之例,雖然庖丁的殺牛聀業骯髒,而且為人不恥,而庖丁並沒有如佛教所教誨的放下屠刀的罪惡感,卻進一步使切割聲有節奏,增加生活的藝術性。並且在十九年內,他的屠刀仍如新刀,也顯出他的聀業技術的高超。

3、第三章:莊子以一位獨腳之人為例,雖僅有一隻腳,卻能安然生活。可見善養生者與善處世者,不怨天尤人,一切順自然之道則可,僅求內心平靜。

4、第四章:野雞自由自在地在草澤中尋食,但是不幸被捕而餵養於籠中,雖然吃喝不愁,但是精神不爽。養生之道也是如此,順自然則其心靈可以欣然自得。

5、第五章:以老聃之死為虛構之故事,秦失告訴他的弟子,老聃的為人是“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在此章中,莊子勸吿我們應該對生與死都要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如此則悲哀或快樂都不能擾亂我們的心靈。

6、第六章:莊子以“脂盡火傳”說明我們的生命都有窮盡的時候,養生之道在順自然而不為活多久去煩惱。在此章中,莊子隻用“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告訴我們人生都如燒燭脂一樣,都有燒完的時候,而燭脂並不知道自己快燒完了,隻是他人將火種留下再接著燃燒而且。莊子就是告訴我們:善於養生的人、不注重形體,而寶貴精神。


(三)總結


由此養生主篇,我們可以看見各章都有此共同特點,就是莊子建議我們要順自然之道而修養心性、並借此心性或精神而立足於此紛亂的世界中。

在庖丁解牛之章中,莊子教我們雖聀業是卑下血腥,但庖丁將此工作節奏化,亦可以有藝術人生。
在獨腳者之章中,他雖受刑而獨腳,但不責他人,隻認為這是天的行為,勇敢地活下去,此賴內心有強大的精神力量。
在野雞奔走田澤寓言中,莊子推崇不受人界欲望與心思的約束,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雖然每日勤勞,但心性愉快。
在弔老聃的寓言中,莊子借秦失之語告訴我們要不愁生死,則我們的心身自然健康矣。心中不懸掛著生死之謎,就自然解決我們心中的大疑問了。
在燭脂燒盡一章中,莊子教我們應該像燭脂一樣,即使將要燒完,自己也不知、也不憂愁。要我們忘卻死亡,心情健康度此一生。

由以上寓言中,莊子的確繼承老子的思維,在老聃與脂盡的寓言中、都勸我們忘卻死亡,和老子的理論相同。老子在第十三章中告訴我們要忘卻自己的身體(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在第五十章中也告訴我們要不怕死(以其無死地)。在第五十五章勸說不要太過強壯自己的身體(益生曰不祥)。所以老子說的是理論,莊子讀懂後、用他的神筆以寓言故事方式寫出,讀起來則更令人沉迷其中。

但是在修養心性的方法上,莊子卻落後於老子,因為在老子書中、他不斷地強調如何養心。而莊子的修養工夫卻分散於他的寓言故事之中,使讀者不易提綱摯頂,不易了解。筆者認為老子的養心工夫的確可以補足莊子書中的不足,所以大力推薦,老子在第7、8、13章中推薦大公無私,在第10、13、43、76、78章教我們虛靜和守柔,又在第9、12、19、44、46、52章中強調無為與簡樸。而遵循大公無私、虛靜、守柔、無為與簡樸的原則,也的確可以使我們不去追求虛榮與欲望,也就是莊子在第一章所說的“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兩者相比,則老子是非常強調這些修養工夫,所以老子不愧是“太上老君”了。


[參攷資料]對老子哲學有興趣者可以參閱我的博文【老學今用】中的老子的養心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