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生命哲學”摘要
(2014-10-08 20:49:57)
下一個
Note:此書作者為葉海煙,他對莊子哲學有深入的了解,對莊子一書作了哲學性的分析,最後強調莊子的無用之用,是此書的精華。總之,作者葉海煙將莊子哲學以現代西洋哲學解讀,今將此書之重點摘要?出以供愛好莊學者參攷:
熟讀莊子後,就體會莊子傳達的生命意義,就是先在心中建立萬物皆齊一的觀念,同時再使我們的生命精神昇華,而至"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最後進入"至德內充,悠然自得"的逍遙境界。也可以解釋為:修養內心到某程度時,我們可以生活在超越主觀與感情的世界,最後進入至樂無樂的藝術境界。即是由宗教觀念視之,逍遙於人間等於活在佛教的極樂世界,也同於基督教的天堂,而所不同的是莊子哲學不含宗教思想。
在〖第一章〗導論中,作者謂:莊子以道結合生與命。又謂莊子在他的書中建立他的理想人生與理想之人,他的理想人生就是逍遙在此人生中,而他的理想的人就是能齊一萬物的人。齊一萬物僅為起點,最終目標仍是逍遙。
在〖第二章〗莊子生命哲學的奠基與型塑中,作者謂:莊子大體繼承老子道的概念。而關於道的無限性,自本自根的獨立性及作為宇宙創生本源的本體意義,老莊並無出入。隻是莊子將老子客觀的道轉為主觀而內在的心靈境界。而莊學奠基則是在老子之道外,也融入孔子的忠與孝思想。
在〖第三章〗莊子生命的主要內涵中,作者謂莊子強調生命之美,如莊子的逍遙遊乃是精神自由的解放,亦因精神自由,吾人乃能肯定藝術的價值。而心斎之心則是藝術之精神主體,如莊周夢蝶及知魚之樂,則是美的觀照工夫。故徐復觀曰:莊子的人生是藝術的人生,他的學道工夫是藝術的工夫。
作者在〖第四章〗列出向形上進路的修養方法有四:
一、借批評以展開其形上思想。二、借心斎坐忘以自覺人性。三、1、以物物而不物於物處理物欲,2、用以明與兩行處理非理性之人事,3、將生命與物貭的平麵向上旋升。(皆齊物也)四、以天人合一為其長期目標(同於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在此書的後段,作者在第八章中,對此四修養方法有進一步的說明。
作者並在〖第六章〗謂莊子生命的特貭皆以自然為主,如此則生命的變化是皆在不変的道中,故能化生命的對立成和諧,化生命的差異成統一。
在〖第七章〗又謂莊子之道與宇宙是一體的,故道論與宇宙論的統合是莊子形上學的特色。
〖第八章〗齊物的生命認知論-在此章中,作者將齊物論的整篇依序以哲學的眼光分析,非常獨特與精闢。齊物的定義就是齊一天下之人、事、物與言論。其主旨則是先肯定人與物的價值,並以自然為先決條件,故於書中,作者謂齊物論即自然之論,亦即生命修養論與人格超升論。故作者又曰:莊子以大道的無限的豐富性調和物性的千差萬殊。作者引用陳鼓應的一段話以解釋齊物:"故莊子透過自然,發現物物共生的平等性。莊子從物性平等的立場,將人類從自我中心的局限性中提昇出來,以開放的心靈覌照萬物,了解各物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內容。"此段是對齊物論最好與最正確的說明。
在〖第九章〗逍遙的生命境界論中,作者謂由齊物論而逍遙遊,是由生命之認知而展現生命之境界。又解釋莊子於此篇所以大量地運用神話寓言目的是寓含戯劇精神於其中,而此一戯劇精神即生命之創造精神。他更進一步說:逍遙乃在物之外,為生命之自作主宰,須透過無我的心靈解放工夫,方可達成,此等同於老子之"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元德。作者又謂:莊子的生命哲學旨在超越吾人主覌心境世界,並超越吾人之情思交織而成的世界(經由坐忘而超越),而達到藝術或智慧的高妙境界(逍遙也)。作者並謂:逍遙乃生命境界之超升,超升乃生命精神之逍遙。他引郭象注雲:"自然耳,不為也,此逍遙之大意。"故逍遙遊可以解釋為"至德內充,悠然自得"。用今日的語言可謂:以最高的道德標準待人處事,就可以心安理得矣。作者更於下列三項分析逍遙:
一、化解生命的有限性:作者先列舉逍遙遊篇之各種植物,動物與人物,又列舉各種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總共有五十種左右,莊子對如此繁複多變的生命情境,是以齊一的心態,跳脫並超越一切相對價值的問題,終於決定在"自然"的立足點上,讓每一種生命自由地表現自己。肯定各種物性,是逍遙遊的出発點,是故郭象提出"順物者與物無對”,即是化解物之有限性。作者更進一步說:以道的形上意義消解物的形下意義,物才可能擺脫形下的困境,才可能邁向逍遙之境。故在肯定自己的有限性後,作者提出老子的話以助化解生命的有限性,曰:自知者明。必須知道自我於大生命體的情境,以決定自我超升的方法和方向。作者又引老子之知雄守雌的路徑,以發現生命的相對性與相關性,而善轉之。如此則化人我的對比為"常",而且是一絕對的常,故老子曰:知常曰明。最後總結歸納為1、無待而逍遙,2、不齊而逍遙,3、自然而逍遙。簡而言之,以齊物或老子的知常則可化解生命的有限性,則可進入逍遙之路。
二、發現生命的獨立性:作者謂萬物因道而自足自立,這是獨立的基本意義(獨立性亦即真宰)。生命有限性的化解,並非一時之間就可完成的,而需經長時間的自我陶成,自我鍛鍊,在此一過程中,支持生命的主要因素便是生命的獨立性。有限性不妨獨立性,而獨立性正足以助成有限性之逐步化解於大道之中。以來悟道入道的生命智慧去統合物之相對之獨立與道之絕對的獨立,而終於完成了生命回歸真宰的理想。作者又謂:"生命之至靜成其生命之大動,在生命最寧靜的內部有著生命最自由最真實的活動,這是逍遙遊最徹底的展現。"簡而言之,以坐忘或心斎以培養自性的寧靜,進而發現埋在心中的真宰,有助使已進入逍遙也。故作者曰:“在生命最寧靜的內部有著生命最自由最真實的活動”,這就是真宰的所在地。總之,莊子建議我們在自己寧靜的心中尋找真我,此真我是與此宇宙融而為一的,故真我是不老不死的,而與宇宙相輔相成,如此可達逍遙之境。
三、實現生命的絕對性:作者謂:“道以無生有,以無觀有,故"無”使有獲得等同於道的絶對性”。故大有與虛無,皆是道的絕對性的呈顯。又曰:道的本體意義(有)與境界意義(無)乃合成生命之絕對性。而且一般人慣於有用與無用的二分法,使生命的意義定於有用的範疇,故吾人溺於有用的概念中,無法得見生命之真體,亦無法得享生命的大用。為了破此二分法,莊子在逍遙篇中大用譬喻:宋人資章甫、惠子的大瓠、宋人的不龜手之藥與看似無用的大樗樹,這些事物皆為吾人有用無用之價值概念所糾纏,莊子卻讓它們回歸自然之妙境。了解莊子這些譬喻,就可了解莊子所說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意義矣。故作者曰:“莊子逍遙遊篇的兩個最重要的象徵:神人與無何有之鄉,即在顯示離用返體,自有歸無的形上意義”。筆者認為作者的意思就是說:聖人成大事立大功而不為自己曆史留名,這就是老子之為而不恃的哲學,也是莊子哲學的真締,換句話說,此生就“與天地精神往來”或“與造物者同遊”的真意。
〖第十章〗作者以西洋哲學的術語分析在子哲學,故作者以六個角度探討:
一、道德合一論:道使生命之理性會通而為倫理之根本,故道與德合一是為生命歸一的曆程。
二、生命主宰論:莊子的生命主宰是與自然精神互通的,乃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始祖。
三、精神專一論:透過心斎或坐忘以達此目的。
四、生命昇華論:齊一論,萬物為一論都可以使自己生命進入藝術境界,則我們的生命在不知不覺中可以昇華了。
五、人格超越論:達到聖人無名的境界。
六、天人分合論:進入莊子的“安排而去化,刀入於寥天一”之境。
〖十一章結論〗在最後,作者引用德日進的話為結語:“不憑依宇宙,人是不能徹底觀察生命的。” 作者隨後又說:“生命的創化以生命意識為主導,而意識的昇華即思想之自我解放,莊子的生命哲學即以此為主題。” 故我們可以說:莊子哲學是先與宇宙融合為一體,再由此角度觀察人生,莊子哲學是先齊一萬物,再產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偉大思想,這樣我們就可以生存於一個藝術的氣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