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堅守“君君臣臣”的為政之道的孔子(36-56歲)

(2014-08-15 06:52:06) 下一個

39歲左右(史記中無年齡記載):齊景公問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國君要像個國君,臣子像臣子,父親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 〖即論語顏淵篇之: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後來,景公想重用孔子,但遭齊國大夫之反對,故孔子未得重用。在孔子十六年的官?生涯都是以“君君臣臣”為孔子畢生遵守的為政之原則。

40歲@公元前512年或魯昭公30年:子曰、……四十而不惑……。有君君臣臣簡易的原則,與父父子子的倫理原則後,在人生之路就不迷惑了。
40歲左右(史記中無年齡記載):有一天,齊景公慰留孔子,說:“我無法以魯國的上卿季氏的待遇酬你,但也許可以上下卿之間的待遇酬你。”後來,齊國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告訴景公,但景公說:“我老了,也沒法用你了。”於是孔子就離開齊國,返回魯國。〖即論語微子篇之: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42歲@公元前510年或魯?公32年:魯昭公卒,定公立。

48歲@公元前504年或魯定公6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事”。〖即論語季氏篇之“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廣收弟子。

50歲 五十而知天命。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也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其實這兩句話是有密切關係的。

51歲@公元前501年或魯定公9年:魯定公任孔子為中都宰(中都宰是今山東汶上縣之縣長)。

52歲@公元前500年或魯定公10年:治理一年後很有績效,四方官員皆來效法,於是由中都宰升任為司空(司空乃管水土之官,另有一說是掌禮儀者),再由司空升任為大司寇(大司寇相當於今日之司法部長)。同年夏日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夾穀。〖史記稱此為夾穀之會〗孔子事先就有警惕,提醒魯公一定要帶兵隊同行,魯公才帶左右司馬同行。在會中,孔子表現出周朝的知書知禮的態度,並據理力爭,怒責齊景公以夷狄之禮相待,充分地盡了臣子應盡的責任。孔子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使齊國答應歸還魯國的鄲、鄵、龜陰等地。

56歲@公元前496年或魯定公14年:以大司寇職位參與國事,魯國大治。
同時,齊人見孔子之政,懼其以後稱霸。故送齊國會舞樂之美女八十人到魯國,魯國大臣季桓子接受了這批女樂,從此君臣兩人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故孔子與季氏不和,就離開魯去衛國了。〖亦即論語微子篇之: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從此孔子開始他的周遊列國與漂泊的十多年生活。



由以上孔子的36至56歲的年譜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的為政原則,要以“君君臣臣”為起點,並且他堅守此原則,即使辭去高官位也不為可惜。今將孔子之堅守此原則總結於下:

(1)大約在孔子三十九歲左右,當齊景公問政於孔子,他就回答一句至今仍為大眾稱讚的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聼了這句話後,幾乎就給他一個官位,但因有些官員反對而作罷。孔子的道理簡單易懂,隻要國君的行為像國君,臣子的行為是作臣子的樣子,父親是父親的行為,兒子盡作兒子的本分,則國家可治。他終生堅信這句話,故在處理國事時就堅守這個原則。其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和孔子在六十四歲的“名不正則言不順”是前後相關的,兩句的道理是相通的,因為此兩句話的宗旨都是要建立是非善惡的標準。在名不正言不順後,他又加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由此可見,當名正言順時,則禮樂可興,刑罰得體,人民可以安居樂業。故當君守君道,臣守臣道,則人民就可安康快樂了。由此可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的話是多麽重要。

(2)40歲時孔子自述是“四十而不惑”。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簡單的原則牢記心中,當然在為政與處理家庭或社會倫理時,一點都不迷惑了。

(3)48歲時,當陪臣陽虎掌權,左右國政,不符合“君君臣臣”的原則,故孔子不滿,拒絕為仕,退而自修詩書禮樂,並廣收學生,此乃因為他堅守其“君君、臣臣”的原則的表現。

(4)51歲時,孔子作中都縣縣長,一年後就很有政績,四方官員都來效法,因為孔子的為政原則很清楚,隻要先認識“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的原則就可以了。

(5)在夾穀之會中,齊與魯國國君是為了和好而設的會盟。孔子堅持他的“君君、臣臣”的原則,故應該以國君之禮相遇,不應以夷狄的禮相待。孔子以臣的道理,即使魯是小國,但他為魯國據理力爭,後來齊景公自知理虧,故歸還魯國三縣。由此可見,無論何時何地,孔子仍然堅持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大原則。

(6)當孔子56歲時,他見到魯君與季桓子兩人迷戀歌舞、多日不理國事,孔子就認為此兩人是君不君、臣不臣,孔子堅伩自己的“君君、臣臣”大原則,就不委曲求全,一怒之下就辭去大司寇的高位而周遊列國了。他的堅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則由此可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