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王曉秋:晚清中國人如何走向世界

(2016-04-14 03:01:34) 下一個

當今,中國人走向世界,早已是極為普通平常的事情了。可是,當我們把目光回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晚 清,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剛剛被西方列強敲開的時候,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中國人,尤其是政府官員,隻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而且他們的腳步是那樣蹣跚、踉 蹌。那麽,晚清中國人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的呢?他們都是什麽人,通過什麽途徑呢?

19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

華工、洋人雇員和最初的外交使團

鴉 片戰爭前,清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和閉關政策,嚴格限製中國人出海貿易和旅行。1840年(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用軍艦大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 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開放了上海等5個沿海通商口岸,從此外國商人、傳教士、外交官、軍人、旅行家等大批湧入中國,但中國人出國卻為數很少。

19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出國的中國人大致有以下幾類:

第 一類是被西方殖民者誘拐販賣的契約華工。外國洋行及其雇用的買辦、掮客,誘騙華工簽訂契約搭乘外國輪船出洋,販賣到急需勞工的古巴、美國、秘魯、澳大利亞 等地。據統計,1847年至1852年,從廈門通過貿易共輸出華工8281名。這些華工在販運途中和勞動場所,遭到非人待遇,被當作奴隸和牲畜一樣殘酷虐 待,死亡率很高。

第二類出洋的中國人是個別從事對外貿易的商人或替西方商人、洋行、外 國外交、宗教、文化教育機構團體服務的買辦、雇員、翻譯。例如福建人林鍼,受雇於廈門美商,1847年到美國,一年多後回國寫了《西海紀遊草》,是晚清中 國人撰寫的最早的美國遊記。還有受雇於英國傳教士在上海開辦墨海書館的蘇州文人王韜,1867年曾赴英國牛津大學講演孔孟學說,可以說是晚清第一位在歐洲 大學講壇上宣講中國文化的中國學者。

第三類是由外國傳教士帶到西方留學的中國青少年。 其中最有名的是1847年被美國傳教士、香港馬禮遜學堂校長布朗帶到美國留學的容閎、黃寬、黃勝。容閎185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第一個從美國大學畢 業的中國人。黃寬成為經過歐洲醫科大學正規訓練的中國第一位西醫。黃勝則與伍廷芳共同創辦《中外新報》,與王韜合作成立中華印務總局,成為近代出版印刷業 的先驅人物。

第四類出洋的中國人則是由外國人士帶領前往西方遊曆訪問的少數中國官員。 例如1866年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要請假回國結婚,總理衙門便派遣了前山西襄陵縣(今襄汾縣)知縣斌椿與其子廣英以及3名同文館學生,隨赫德赴 歐洲觀光遊曆。他們在英、法、德等9國遊曆了7個月後歸國,這是晚清中國官員走出國門海外遊曆的第一次嚐試。還有1868年的蒲安臣使團。該團由剛卸任的 美國公使蒲安臣率領,他被授予“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的頭銜。為了維護麵子和平衡列強關係,使團成員還包括兩名清政府總理衙門的章京誌剛、孫家穀,以及 一名英國人和一名法國人。使團用2年8個月,訪問了歐美11個國家。其間,蒲安臣四處包攬交涉、談判,甚至擅自與外國締約,中國使臣幾乎成了點綴品和觀光 客。不過這畢竟跨出了中國外交走向世界邁向國際社會的第一步。

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

駐外使節、遊曆官員與官派留學生

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開始向外國派遣外交使節、獨立的遊曆考察官員和官費留學生,中國人由完全被動到逐漸主動地走向世界。

1860 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列強通過《北京條約》取得公使駐京權利。而清政府直到70年代才開始派遣赴外使臣。最早在1870年派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為出使 法國特使、欽差大臣,其使命隻是為“天津教案”向法國道歉。1875年(光緒元年)任命出使英國欽差大臣郭嵩燾,最初的使命也是為了“馬嘉理案件”赴英國 道歉,然後才轉為長駐英國,成為晚清第一位駐外公使。但郭嵩燾在日記和報告中對西方文明有些肯定的描述,遭到頑固保守派士大夫的群起攻擊,最後任期未滿就 被清政府調回。其《使西紀程》一書也被禁止發行並毀版。1877年至1878年,清政府陸續在英、法、德、日、美等國開設了駐外使館,派遣了駐外使團。

19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清政府還主動獨立地派出一些官員出洋考察、遊曆和調查。例如1879年道員徐建寅受北洋大臣李鴻章派遣到歐洲訂購鐵甲艦,考察了各國工廠。他寫的《歐遊雜錄》是中國官員第一次對歐洲近代工業進行深入考察的珍貴記錄。

1887 年清政府還通過考試,從中央六部中下級官員中選拔了12名海外遊曆使,分別派赴亞洲、歐洲、南北美洲20多個國家,進行了為期兩年的、以調查研究外國情況 為主要任務的海外遊曆考察。其路程之遠及所到國家之多前所未有,且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空前的。可惜這批海外遊曆使回國後卻沒有被重用。

這 個時期清政府開始向海外派遣官費留學生。最早是官派幼童留美。1871年在容閎的建議下,曾國藩和李鴻章聯名奏請派幼童赴美留學,獲清廷批準。在上海設立 出洋肆業局招生,從1872年至1875年先後分四批派遣120名10歲至16歲幼童赴美國留學。他們在美國的中學畢業後,陸續有50多人考入耶魯、哈佛 等美國大學學習。留美幼童在美國學習勤奮,進步很快,同時思想、習俗也漸漸發生變化,如見了官員不願下跪等,被守舊頑固派攻擊為“適異忘本,目無師長”。 加上當時美國出現排華風潮,清政府在1881年決定將留美幼童全部撤回,該計劃半途而廢。這些留美學生回國後不少人成為清末民初中國政界、軍界、外交界等 領域的著名人物,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如被譽為“中國工程師之父”的詹天佑等。

此 後,1877年至1897年清政府又先後派遣了4批共80多名學生留學歐洲,主要是英國和法國。因為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從福州船政學堂學生中選拔的,赴歐主 要是學習海軍的造船和駕駛專業,故史稱“留歐船政學生”,如晚清北洋艦隊的主要艦長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複等。

值 得注意的還有1896年李鴻章的出洋。當時清廷派大學士李鴻章為特命頭等欽差大臣出席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他負有“聯俄拒日”的使命,與俄國政 府簽訂了《中俄密約》,還應邀訪問了德、法、英、美、加拿大等國。李鴻章使團是19世紀清政府派出的最高級別外交使團,曆時190天,是晚清中國人走向世 界曆史上的一件大事。

20世紀初:

赴日留學、考察與五大臣出洋

1895年甲午戰敗後,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廣大愛國知識分子強烈要求向西方與日本學習,因此在20世紀初出現了一個赴日本留學和考察的熱潮。當時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實行提倡鼓勵官費、自費並舉留學的政策。

1905 年廢除科舉考試後,出洋留學也成了知識分子的重要出路。日本政府采取主動吸引中國留學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學路途近、文字習俗相似等因素,留日學生從 1901年的200多人,猛增到1906年的8000多人。後因中日雙方的限製政策和國內教育的逐漸普及、歐美國家積極招收中國留學生,留日熱逐漸降溫。

與 19世紀清政府派往歐美的官費留學生大多學習理工和海軍不同,20世紀初以自費生為主的留日學生學習的專業非常廣泛,從政法、文史到理工、農醫等,其中以 學政法和陸軍為最熱門。此外,20世紀初還有大批中國官員、士紳、文人、學者或官派或自費赴日考察遊曆,撰寫了不少調查報告和考察記,為中國改革和建設提 供借鑒和參考。

這個時期還應特別提到1905年至1906年的五大臣出洋,它標誌著晚 清中國官員在走向世界的曆程上又邁出了一大步。1905年,由於民族危機加深和日俄戰爭的影響,駐外公使和地方督撫也紛紛奏請仿效日本與歐美的政治製度。 清廷派出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湖南巡撫端方、山東布政使尚其亨和順天府丞李盛鐸五人,深入考察歐美與日本的政治。還選調近百名素質較高的官員和歸 國留學生為隨員。他們分成兩路先後考察了歐美13國和日本,共半年左右,考察雖以憲政為中心,但實際調查範圍很廣,涉及議會、政府、司法等,大量收集、翻 譯各類外國圖書資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晚清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官員走向世界的一個大體發展軌跡。這反映出晚清中國人在走向世界的艱難曲折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在前進,逐步了解國際社會,登上世界舞台。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