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桌是中原人家的日用家具,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或更早一些,嫁女的陪嫁當中,除了箱子、條幾等物件之外,還就是要有一張八仙桌。關於八仙桌,作家項麗敏曾在文章中寫道:
在過去八仙桌也是尊貴禮儀的象征。家裏來客人了,要將客人引至太師椅上,奉上茶水、點心,若是來的客人多,就將八仙桌抬出來,四麵擺上八隻椅子或方凳。除了家族中輩分大的老人,桌邊的太師椅是不能隨意入座的,年輕的婦人和小孩隻有在八仙桌下方站著的份。
全家人都可以在八仙桌上入座的日子也是有的——大年三十的團圓飯時間。入座的禮儀很講究:長輩坐在上首,平輩的兩邊分坐,輩分小的年輕人和孩子坐下首。就算平常做媳婦的怎樣霸道,這時也得規規矩矩地請婆婆在八仙桌的上座入席,自己則依著秩序坐在一側伺侯著。
村裏有了紅白喜事,左鄰右舍的八仙桌都得借出來,擺在辦喜事人家門口的場院裏,一同借出來的還有家家戶戶的長板凳。
在 鄉村,一家辦喜事就是全村人聚在一起過節的日子——沒有比這樣的日子更熱鬧的了。主事的人或是村長,或是有見識會安排的年長者,其餘幫忙的也皆是村裏比較 能幹和熱心的人。到了日子,不用辦喜事的人家來請,他們主動就上門來了,喝罷茶後主事便分派著各項事務:誰去借桌椅板凳,誰去采買購物,誰管收禮記賬,誰 主廚,誰幫廚,誰管迎送接待——沒有不聽主事安排的。
場院裏的八仙桌四麵各設一條長板凳,沒開席的時候可以任意地坐在上麵打牌、嗑瓜子、吃 點心、打麻將,反正辦喜事就是要人氣——喧鬧就是人氣,甚至吵起來也沒關係,村裏人說那叫“吵發”。到了開席的時間,如何安排座席就不能大意了,排資論輩 在這裏很重要,來吃酒席的人很看重入座的秩序,在意自己的輩分是否得到重視。
八 仙桌擺在場院裏,看起來似乎沒有座位的主次之分,其實不然,露天的八仙桌主位與次位是從桌麵上的橫線(桌縫)來分別的——位置與橫線平行,是次位;位置正 對橫線且坐北朝南,就是主位。這時負責排座的人一定要清醒,弄清楚來客和辦喜事人家的關係,若是排錯了座位,那入座的人既便不當場掛臉,也會耿耿於心,仿 佛尊嚴受了很重的傷害。
項麗敏所寫的是安徽南部有關八仙桌的事。在安徽北部則是另一種圖景。以我在朱小莊生活的經曆看,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是保持著許多傳統和習慣,隨著人口的流動,這種傳統方式也在悄悄地發生改變。
上 個世紀七十年代,家裏能有一張八仙桌是難得的,當時我們家族聚住在一個院落時,也隻有爺爺家有。平時來了客人,就將桌子搬到這家那家,倘若是尊貴的客人, 桌子就放在爺爺家的堂屋,主客分秩序落座,小孩子或婦女是不允許上桌吃飯。此外,在吃飯時,也極為講究,第一道上什麽菜,然後順序如何,都有規則,等喝過 了酒,才能上茶(米粥)、饅頭等等。在吃飯時,也蠻有規矩,比如吃饅頭,大都是隻吃一半,留下一半,寓意為下次再來。如此吃飯就極為繁瑣,一餐飯下來,常 常是非吃個半天不可。
八 仙桌所體現的大致是待客之道。後來,家家戶戶都有了八仙桌,也就不稀奇。吃飯的規矩也有所鬆動。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來臨,小孩子也是越來越稀少,以前一家 六七個孩子也是有的,“隻生一個好”,但在鄉村還是不大流行獨生子女的,因之,找找關係,交上一些罰款,也就能取得戶口,以後上學、打工也都不存在問題。 盡管如此,孩子的數量減少,也就比以往特殊一些。自然是來了客人,允許坐在旁邊吃飯。婦女吃飯,還依然是分開吃飯,不上桌。但來了親近的客人,也就沒那麽 多的講究。再到後來,這樣的規矩就更少了。
當然為了坐在八仙桌上吃飯位置發生吵架也是常有的事。誰該做哪個位置早有身份、輩分等因素決定了,亂坐不得。一旦坐上了不該坐的位置,就會惹出麻煩來。這到底是鄉村樸素價值觀的呈現,有時你不可能拿對錯來評價,而是講究“理”,這就是大家認同的道理、規則。
在《物盡其用》中,作者說,“物盡其用”是我母親的生活準則,也是中國一代人的寫照。在漢語詞典中解釋“物盡其用”,是:各種東西凡是有可用之處,都盡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八仙桌大概也是承載著這樣的功能,且延續著鄉村的傳統禮儀。
圍繞八仙桌產生的人情世故的變化,我們大致可觀察出鄉村的民風流變。在今天盛行的圓桌時代,八仙桌雖有使用,卻隻有老派人才守著以往的規矩不變。前不久,我帶著家人回到朱小莊,遇到了這樣的事,真是讓人覺得還有古風留存著,這一層美好,大概是與都市生活的疏離才有的。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