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宴飲圖存世的繪畫並不太多,更多地是在墓室、祠堂壁畫裏可見。所以看官們別減了食欲,並不陰森恐怖,一樣大快朵頤。
今天我們來看一幅“新鮮出爐”的壁畫,說它新鮮出爐,是因為這幅壁畫是2014年考古發現的新成果。出土於陝北地區羅圪台壁畫墓。
我們以前也介紹過宴飲圖,古人墓室裏的宴飲圖題材十分流行,內容多樣。既有場麵宏大,擊鼓奏樂的群宴,也有夫妻家庭的家宴。
這一幅宴飲圖壁畫表現的就是一位蒙古人家庭的場景。從衣著和陳設來看,壁畫的內容是一蒙古人,並且有5位夫人相伴,而且是上層社會的奢華生活。
我們來看細部。
有沒有發現什麽有意思的地方?
這組排排坐的家庭場景,6個人物中唯獨那位蒙古大哥的臉給刮花。壁畫的五位女性麵容衣著保存完好,包括周圍場景也相對完整。
原因可能是自然環境下的斑駁與脫落,也可能是人為的破壞,說不定是哪個小賊心中生妒,下此狠手。蒙古大哥,委屈您了。
我們來重點看看,這位大哥和夫人們麵前的長方形供桌。
清晰可見有六件精美器物。器型辨識相對簡單,中間帶蓋的罐子是博古紋的荷葉蓋罐,它的右側有一個造型優美的玉壺春瓶,一件似盛水或洗手用的匜(yi,二聲),一件無圈足白釉碗,左側有方盒和高足碗。
精美的器物表明這個家庭是屬於非富即貴的大戶。
有意思的是,不知道大夥兒看出這幅壁畫有沒有不太一樣的地方嗎?
我們再來看一幅河南禹縣宋墓的夫妻宴飲圖。
這幅圖中,夫妻是對坐,桌子擺設一件酒注子和兩個盞托。一旁的侍女正要上菜。
不同的地方是,當我們來看元代的這幅壁畫,一排列坐的人物,還有他們的背景,有一定的縱深感。盡管他們的衣紋和輪廓以線描方式勾出,但空間和關係上,不太像傳統的宴飲圖畫法,可能受到了西方的影響。
元代是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國曆史上,少數民族政權往往呈現出很強的文化活力,尤其在中西方文化交往方麵。
上麵這幅壁畫展示的食具,已經比較豐富。但今天我們要介紹一次蒙古的大宴,也是非常有名的一種宴席。
對宴席文化熟悉的,就知道,這是中國北方的蒙古八珍。
八珍的說法,從周代就開始有了。當時的《周禮·天官》就有:珍用八物,八珍之齊。
吃的是乳豬、燉羔羊、牛裏脊等大菜。
但每個朝代的八珍是不一樣的,到了元朝,八珍換成了蒙古大漢們愛吃的一些珍品佳肴。這包括醍醐、夤沆、野駝蹄、鹿唇、麋、天鵝炙、元玉漿、紫玉漿。
這裏麵,野駝蹄、鹿唇、麋現在明顯吃了犯法,咱不圖這個口舌之快。
這夤(yin,二聲)沆(hang,四聲),有一種說法是羊羔肉,肉質細膩,乳香四溢。
天鵝炙,說是烤天鵝,現在也是違法。烤鵝可以吃吃,外焦裏嫩,脆皮爽口。
元玉漿,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奶酒,對於蒙古人來說非常神聖。
甚至他們非馬奶酒不喝。
紫玉漿,紫色,玉漿,我們馬上聯想到了西方的葡萄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今天著重給大家介紹一下醍醐。你沒聯想錯,就是我們常說“醍醐灌頂”的那個醍醐。
醍醐是指一種從酥酪中提製出的奶油,就類似今天的起司(cheese)。
這個詞,最早用於佛家,漢譯佛經中的基本詞義為“本質”、“精髓”,所以酥酪中的精髓——奶油,自然就得名醍醐啦。
醍醐,可謂是養生佳品,口感俱佳。蘇曼殊 《遁跡記》描寫道:“是時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麵,猶如醍醐。”李時珍有首詩,流傳甚廣:“仙家酒,仙家酒,兩個葫蘆盛一鬥。五行釀出真醍醐,不離人間處處有。”把乳製品,稱作仙家酒,可見其養生功效。
醍醐還有美發的功用,身為一個食物,也算是蠻拚的。《魏書》裏麵記載“悅般國”的人:“俗剪發齊眉,以醍醐塗之,昱昱然光澤,日三澡漱,然後飲食。”說的是悅般國人特別在意毛發的清潔,用醍醐美發,光澤亮麗。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