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新歲,人間複蘇。以民禮地,以食敬天。”
魚
中國人過春節講究好意頭,希望“年年有餘”,當然春節餐桌上少不了“魚”。甚至魚的名稱也特別挑上吉祥話代表昌盛的鯧魚或者魚體帶紅的紅目鰱、赤鯮、馬頭魚等。
魚是宴席上最後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為吉祥物,意味著“年年有餘”。有的地方,年飯時吃魚,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願。
餃子
在我國北方,正月初一吃餃子,幾乎家家如此。這頓餃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點開始吃。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
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仁、棗子和栗子等和肉餡一起包進新年的餃子裏。吃到硬幣的人,象征新年發財;吃到糖的人表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長壽等。
年糕
用江米麵和黍子黏麵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
丸子
圓圓的丸子,被比喻為團團圓圓,是好兆頭。過年圖喜慶希望來年有個好兆頭。餐桌上總會有代表團圓的丸子做的菜肴。預兆來年團團圓圓紅紅火火。
牛肉丸,魚丸,肉丸,四喜丸子等各類丸子,在中國人新年的餐桌上非常吃香。它象征著幸福和團圓。如在北方,逢有重大喜慶之事,宴席上那是必備這道四喜丸子,而且是主打菜式。
湯圓
吃湯圓是國人的過年習俗,不過嚴格地說,過年吃湯圓主要在南方比較盛行。同樣吃湯圓,南北各地也不盡同,上海人習慣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頓飯一定要吃湯圓,意味新年圓圓滿滿,而且要有湯水,寓意有財有勢。
北方人習慣正月十五吃湯圓,並把湯圓叫元宵,新年第一個月圓之日,也算過年的收官。
臘味
很多地方都有過年吃臘肉的習俗,尤其是南方地區,更是對臘味情有獨鍾。“臘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如臘腸、臘肉、臘豬頭皮等,其味之香美,令人流涎。
春卷
過年的時候大部分地區都會吃春餅,名曰“咬春”。用稀麵在一種平鍋上抹一下,即成極薄透明的餅,用來包薺菜餡,然後用油炸出的春卷(又稱春盤)。
吃春餅講究將和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
粘豆包
“粘”與“年”諧音,粘豆包也叫“年幹糧”。“成粘了!”這是句豆包出鍋時必須說的吉利話兒,隻有“粘”豆包,才叫過好“年”啊。
粘豆包是東北人春節期間喜歡吃的一種粘食,用黃米麵和小豆餡自製而成。這要全家人一起在年前包完,並在過年一起吃,預示著全家幸福、美滿、和諧。
編輯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