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孤獨的時候,不如去合唱

(2016-01-23 13:03:08) 下一個

你有沒有感到過孤獨?如果有,不妨試試我們祖先們曾經用過的方法:和大家合唱一支歌。

英國金斯密斯學院的研究生丹尼爾•溫斯坦(Daniel Weinstein)與演化心理學大牛羅賓•鄧巴(Robin Dunbar,科學人的多篇文章涉都及他的研究)近日合作完成了一項實驗,他們發現合唱能夠增加成員之間的社會聯結程度,並讓個體感覺自己更容易被他人接 納;甚至,在合唱之後,人們變得更加不怕痛了。他們的論文[1]已經發表在期刊《演化與人類行為》(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上。

對靈長類動物而言,能否融入團體對身心是否能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僧帽猴和倭黑猩猩就經常通過互相梳理毛發來維持友誼[2]。但理毛需要一對一服務,這樣既費神又費時,而日常生活中可供動物理毛的時間又有限度,因此猴子們隻能維持一個相對有限的朋友圈。鄧巴教授此前的研究發現,其他靈長類動物的朋友數量平均在50以內,而人類的朋友圈則遠遠突破這一數字,達到了150人左右。演化壓力無疑是人類朋友圈膨脹的根源,但在其中發揮著催化作用的因素是什麽呢?換句話說,人類是依靠什麽“法寶”才能讓不同的小團體聯合在一起?

至少一部分答案是音樂。

美劇《歡樂合唱團》劇照。

為此,溫斯坦和他的合作者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田野實驗。倫敦地區有一個流行 樂合唱團(Popchoir),它由10個散布在倫敦各街區的小團隊組成,每個小團隊有20—80名成員。平日裏,這些小團隊都各自為戰;然而在每一年的 某些日子中,許多團隊會歡聚一堂,屆時他們將組成一個大合唱團來共同演唱。溫斯坦等人抓住了流行樂合唱團開大會的這個機會,來開展他們的實驗。

這一次,10個小團隊都派出了成員參加大會,組成了一個為數232人的大 合唱團。在合唱開始之前,研究者給其中6個團隊的部分成員分發了實測問卷,分別測量他們的正負性情緒、社會親密感以及自己是否被他人接納的感受。研究者還 動用血壓計施加壓力來製造疼痛感,通過血壓計的讀數衡量受試者對疼痛的忍受性。接下來,每個小團隊分別進行獨立合唱和集體合唱。在唱完歌之後,之前接受了 問卷的成員,需要重複接受一遍上述所有的測驗。

在對前後測得數據進行比較後,溫斯坦發現,無論是“孤軍奮戰”還是“合縱 連橫”,合唱都能顯著增強其成員的積極情緒,以及社會親密感和接納感。這意味著合唱能拉近彼此的心,有利於成員之間建立友誼。更重要的是,這些感受在集體 合唱中的變化幅度要遠遠大於獨立合唱,也就是說,合唱在小社群向大社群演變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要大於其在構建小社群中的作用。

通過合唱來振奮情緒、拉近團隊成員的心,是影視劇中的常見設定。圖為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劇照。

不管是獨立合唱還是集體合唱,在參與合唱之後,人們對壓力的忍受性(忍受疼痛的指標)普遍有了顯著提升,平均提升了16毫米汞柱(mmHg)左右。看樣子,在合唱麵前,連疼痛都不怕不怕了,那麽這是為什麽呢?溫斯坦表示,合唱會促使大腦分泌一種叫內啡肽的神經激素,內啡肽又被譽為大腦天然的止痛劑,因此人們才會表現出一定的抗痛性。

不僅是止痛,內啡肽還會與大腦的某些成分結合,刺激釋放出傳說中強大的 “獎賞”激素——多巴胺。多巴胺稍稍煽風點火,人們的心底便會湧現出一係列積極情緒;在情緒的推波助瀾下,人們變得外向起來,也就願意以開放、包容的姿態 去和陌生人打交道。溫斯坦指出,合唱時分泌的內啡肽,可能是合唱增加社會聯結度的中心環節,也是它的神經機製。

電影《修女也瘋狂》劇照。

巧合的是,鄧巴等人早前發現猴子維護友誼的方法——理毛——也能促使它們分泌內啡肽[2]。據此,溫斯坦等人在文中寫到,人類構建社群所用到的合唱,其作用如同動物之間梳理毛發。合唱無非是突破了“一對一”的限製,就好像是一個人能同時為一群人梳理毛發,這樣就大大增加了人類社交的效率,也相應形成了一個猴子們永遠夠不著的朋友圈規模。

三五成群的原始人唱著唱著(當然,還包括舞蹈、祭祀等集體活動)就唱出了個人類獨有的大社群。通過參加合唱,你沒準也能唱出個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朋友圈。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幸福劇團 回複 悄悄話 這個的確好,過有藝術的生活,是生活的高境界。
目前國內大學合唱團也搞得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