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丹東港沉船被確認為“致遠艦”,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於北洋水師和甲午戰爭等相關史實的關注。確認“致遠艦”身份的,是在從沉船中打撈出來的幾片英國瓷盤的碎片,上麵有“致遠艦”的艦徽。
事 實上,“致遠艦”並非唯一一艘使用帶艦徽瓷盤的北洋艦船。中國軍事博物館就收藏有致遠的姊妹艦“靖遠”的瓷盤,在2010年,亦有同屬靖遠艦的瓷盤拍賣出 16.8萬元的價格。作為北洋海軍最後一任旗艦的遺物,兩盤紋飾相同,為艦長等高級軍官所用專用,艦上士兵則用鍍銀盤。盤心內彩繪艦徽靖遠艦名、徽章及 “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之英文,由英國皇家伍斯特瓷廠產於1887年,“致遠艦”上的瓷盤同樣出產於該廠。
(致遠艦艦徽複原圖 來源:新華網微博)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大清國戰艦造不出來也罷了,難道瓷器也造不出來了?何以連瓷盤都由英國所製?
(以英國海軍規章製度為藍本的《北洋海軍章程》 來源:網絡)
如果我們把視角放到致遠艦之外,便會發現大清朝的中國瓷在世界上的地位,已如當時國力一般,日薄西山。
(致遠艦隨艦餐盤 來源:網絡)
自 打中國人發明了瓷器,便從沒有哪一個國家與瓷器的關係如此密切。中國瓷器的外銷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絲綢之路,到了唐朝隨著航海技術的逐漸成熟,陶瓷逐漸 形成了“世界”規模的貿易。強盛的大明,海上七寶船,內裝青花瓷,船隊每到一處,便以此為賞賜。而後的康乾,大規模出口更是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生活方式。
自陶瓷傳入歐洲後,便備受歐洲人珍視,因早期歐洲的陶器、木器保存食物極易變質,歐洲人甚至迷信瓷器可以清除食物與飲料中的毒素。1793年馬嘎爾尼訪華,還背負著請求中國援助英國建立瓷器工廠,提供原料的使命,並對不能訪問景德鎮懊悔不已。
他 在遊記中寫道:“景德鎮—這是大清帝國最著名的主要瓷器產地,距離我們的旅程並沒有很大的距離,我們最好能去拜訪這個世界著名的城鎮,這是最稱心如意的, 但是我們不能如願。”巨大的需求帶來了的高額利潤,歐洲各皇室因為進口瓷而出現金銀庫枯竭,路易十四甚至把宮中金銀器都融化掉用以償付瓷器款。為了緩解財 政危機及貿易逆差,從國家層麵政府與商人為了研製出自己的瓷器結為聯盟。
早在中世紀,歐洲人便開始探索製瓷技術,他們以三條路進行試驗:一 條是試圖將成熟的彩陶技術加以完善來獲得瓷器;另一條是運用玻璃製作技術來製作瓷器;第三條則以傳統的歐洲煉金術試圖揭開瓷器的秘密。這些方向顯然不會有 任何成果。1712年,在景德鎮居住七年的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給歐洲發了兩封信,並附帶一份高嶺土樣本。這兩封信成為當時歐洲最完整介紹景德鎮瓷器工藝 的資料,甚至比中國人自己的記載還要完整,這給歐洲製瓷發展指明了方向。
(仿景德鎮 中國人物咖啡壺約1770 - 1775 年,高23.1 厘米,英國伍斯特 圖片來源:網絡)
而英國瓷器則始於1740年,與歐洲大陸國家以國家貴族為導向不同,英國瓷業基本以市場為主導,為了獲取利潤,他們大量仿製中國瓷器。在1763年的《牛津雜誌》中提到:“伍斯特瓷器(即致遠艦、靖遠艦瓷器定做廠)可以與中國瓷器搭配使用,毫無差別”。
然 而當時的中國瓷依然有著一統天下的地位,即便是經過長途跋涉,中國瓷售價也依然低於英國瓷。受益於中國成熟的製瓷技術與產業結構,在1703年的倫敦僅需 要4-8便士即可買到普通景德鎮瓷杯。而瓷質上也遠優於英國的軟瓷。即便英國誕生了特色的骨瓷,中國瓷也依舊壟斷著市場,這大概也是它最後輝煌的餘暉。
到了18世紀末,經過了一係列探索,英國人小喬西亞•司邦德結合景德鎮傳統配方燒製出硬質骨瓷,成為了英國瓷業逆襲的轉折,其後英國人約瑟夫•韋奇伍德對瓷器生產進行了工業化改造,在工業的幫助下,英國建立起一個全新的現代瓷業,並隨英國的貿易網絡傾銷全世界。
(藍地白花貼塑神話人物紋雙耳蓋盅 英國韋奇伍德 圖片來源:網絡)
本 文主角,帶有致遠艦徽的瓷盤便正是由此脈絡誕生。英國皇家伍斯特瓷器廠始建於1751年,並於1789年獲得英王喬治三世禦用,授予皇家標示。而另一家皇 室禦用瓷器,韋奇伍德更是隨英國使團拜訪乾隆,被當做獻給乾隆的禮物之一。當時的乾隆帝對此嗤之以鼻,卻沒想到,在百年後,英國瓷會成為北洋水師的隨艦定 製器具。
(阿喀琉斯浸禮圖餐盤約1737-1740 年,直徑42 厘米,中國景德鎮,圖片來源:網絡)
隨 著歐洲各國瓷器產品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既符合歐洲人審美,質量又與中國瓷不相上下,中國瓷卻在走向衰落,海外市場的利潤大幅下降。1799年,主要 運銷中國瓷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破產,完全停止與中國瓷相關的貿易,使得歐洲市場上的中國瓷數量大幅萎縮。180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完全停止中國瓷器貿易, 歐洲各國大幅提高中國瓷進口稅。不知不覺中,英國便從瓷器進口國變成出口國。中國瓷在歐洲、日本、美洲的市場相繼淪陷,並由原來的出口大宗高端瓷器,逐步 淪落為出口低端日用瓷。
而覆巢之下的國內市場,亦不容樂觀。鴉片戰爭後,國內市場完全開放,船堅利炮與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下,歐洲開始向中國傾銷瓷器。短短幾十年時間,中國從瓷器出口壟斷國,淪落為到瓷器進口國。
(靖遠艦定製餐具 藏於中國軍事博物館 來源:網絡)
正 如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所言:“蓋瓷雖小道,而於國運事變亦隱隱相關焉”。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規定可由外國直接在中國投資辦廠,以景德鎮經驗配 方為源頭的洋瓷大規模進入中國,直接利用當地優質原材料與工人進行規模化生產,中國瓷最後一部分利潤來源也被斬斷,為中國帶來無數榮耀的製瓷業就此陷入低 穀。
百年後,代表英國瓷器的皇家韋奇伍德與皇家伍斯特,竟成為當時中國中產階級的新寵,這怕是當年為了沒去成景德鎮而遺憾不已的馬嘎爾尼做夢也沒想到的吧。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