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彩瓷器是漢族陶瓷藝術的珍品。成熟於明代, 據《陶雅》上說:"康熙硬彩,雍正軟彩。" 又據《飲流齋說瓷》中解釋:"硬彩者彩色甚濃,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軟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 五彩是黃、青、白、紅和黑色,泛指各種顏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 神力。
瓷器釉上彩的一種。又稱“古彩”、“硬彩”。五彩,含多彩之意。特點是顏色豐富繁多,五彩斑斕。基本色調以紅、黃、綠、藍、紫等為 主,主要著色劑為銅、鐵、錳等金屬鹽類。係在已燒成的素器上以多種彩料繪畫圖案花紋,再於770℃—800℃彩爐中二次焙燒而成。因其線條明朗,燒成溫度 稍高於粉彩,且不及粉彩柔和,故又稱之為“硬彩”。五彩為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的新品種,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明代彩料中無藍彩,需用藍色表現之 處,皆以青花代之,稱“青花五彩”,成為獨特的時代特征,以嘉靖、萬曆五彩為代表。嘉靖、萬曆朝五彩施彩特點是:大量采用釉上礬紅和釉下青花二彩,釉下青 花與釉上多種彩相結合,多用黑彩或赤褐色線勾描紋樣輪廓,畫麵濃重豔麗。清代五彩以康熙朝最
負盛名,除常用的紅、綠、黃、褐、紫彩外,
還 新配製了釉上藍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彩也廣泛應用,使之色彩更為瑰麗多姿、濃豔奪目。康熙五彩除在白瓷地上彩繪外,還在各色顏色釉器及各種瓷地上施 彩,使得五彩瓷器別開生麵,別具一格。雍正時期,粉彩盛行,五彩趨於衰落,所見多為小件器,畫意較精細,不似康熙五彩粗獷豪放。乾隆以後則基本上不見單獨 的五彩瓷器,而多與粉彩、琺琅彩等並用。
五 彩瓷 五彩瓷可以分為青花五彩和純釉上五彩兩種。青花五彩瓷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畫出所繪圖案的藍彩部分,罩釉燒成,再在其餘部分各按所需繪彩,複入彩爐二次燒 成。目前所見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宜德時期的,但很少見,西藏薩迦寺有收藏。嘉靖、萬曆時期五彩器物比較多見,而且出現了大的罐、瓶類,胎骨變厚。與成化彩 瓷迎然不同的是,色彩除釉下藍色外,還有釉上紅、綠、黑孔雀藍、紫、褐、赭等色和金彩。常見圖案內容有蓮池鴛鴦、鳳穿花、花卉奇石、嬰戲、雲龍、雲鳳、雲 鶴、天馬、道教古祥圖案等。
嘉靖至明末清初,民窯也大量生產五彩瓷器。
它 們的特點是胎質較粗,釉層較厚,有時有失透現象。常見器型多為碗、盤、瓶、罐,圖案內容比官窯豐富,有神獸、色藻紋、蓮池水族紋、嬰戲、小說故事、花木奇 石、人物山水等,回風粗放,生活氣息濃鬱。但色彩不如官窯齊全,主要是紅、綠、藍、黃 4種顏色,尤以紅、綠色為多,有些器物還沒有釉下青花。日本仿製了不少晚明五彩瓷器,有些在圖案、畫鳳上很相似。但日本瓷胎釉過細,與明末胎釉,特別是民 窯瓷器胎釉顯然有別。
細說五彩瓷(之一)
有人說它是美在大紅大紫,妙在古色古香;有人說它一紅頂萬紅。
也有人說,它是中國古代陶瓷匠人有意識地把中國繪畫¬搬上陶瓷器皿的過程。在當時的工藝條件的製約下,它仍顯示出中國匠人對中國繪畫¬風格的直接追求,其巧思妙心,深合東方文化的精神內核。
它就是五彩瓷。
公元1686年(康熙25年),泰國派遣使者到法國,送給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他的臣僚們無數珍貴的禮物。其中大受歡迎¬的,就有中國的五彩瓷。
2000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引得世界各地藏家競相爭奪,最終以高達4404.475萬港元成交。成為當時成交價格最高的中國瓷器。
一個時代過去,一個時代又來,五彩瓷似乎是永遠的禮物和珍品。
環環相連講究多多
什 麽是五彩?它又稱“古彩”、“硬彩”。五彩,含多彩之意。特點是顏色豐富繁多,五彩斑斕。五彩所用的顏色,一般來說有紅、黃、翠、紫、綠這五種基本色。用 色雖然不多,但是花飾們卻能巧妙地運用發色效果,尤其是紅綠兩色的搭配,構成對比強烈、鮮豔明快、古樸大方、協¬調統一的色彩特征。
五彩係在已燒成的素器上以多種彩
料繪畫¬圖案花紋,再於770℃—800℃爐中二次焙燒而成。因其線條明朗,燒成溫度稍高於粉彩,但又不及粉彩柔和,故又稱為“硬彩”。
五彩起源於明代,成熟於清代,是景德鎮首創的釉上彩繪的一種傳統瓷。康熙五彩曾成為陶瓷裝飾的主流形式盛行一時。但到了雍正時期,由於粉彩瓷更符合中國畫¬的表現意蘊,五彩於是退隱江¬湖,出於對前朝視為“古”的傳統觀點,所以,五彩又稱“古彩”。
做 一件五彩瓷很難,因為它怎麽搭配色彩,用哪些色料,都有講究。清《南窯筆記》雲:“彩色有礬紅,用皂礬煉者,以陳為佳;黃色用石末鉛粉,入礬紅少許配成; 用鉛粉、石末入銅¬花為綠色;鉛粉石末入青料則成紫色;翠色則以京翠為上,廣翠次之。”這些顏料是含有鐵、鑽、銅¬、錳、銻等礦物元素著色劑的低溫色料。 五彩是將這些顏色巧妙搭配在一起,構成豐富多彩的裝飾效果。
五彩瓷的精美還依賴於整個製瓷過程。從製坯、燒成、彩繪、二次燒成,環環相連,馬虎不得。明清時景德鎮製瓷分工很細,僅彩繪一項,《景德鎮陶錄》記載,就有“乳顏料工、畫¬樣工、繪事工、配色工、填色工、燒爐工”。
五彩在畫¬彩時也有嚴格的工藝規
定。“至畫瓷所需之料,經¬月之後始堪應用。”畫¬彩時“須將各種顏料研細調合,必熟諳顏色火候之性,以眼明、心細、手準為佳。其用顏料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膠水,一用清水。蓋油便於渲染,膠便於榻抹,而清水調色則便於堆填”。
在 製瓷工藝中,燒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景德鎮陶錄》雲:“白瓷加彩後,複須燒煉,以固顏色。爰有明暗爐之製。小器則用明爐,口門向外,周圍炭火,置鐵 輪其下,托以鐵叉,以鉤撥輪使轉,以勻火氣。大件則用暗爐,高三尺餘,周圍夾層貯炭火,下留風眼,將瓷器貯於爐,人執圓板以避火氣,爐頂泥封,燒一晝夜為 度。”燒彩,火度最重要,火度高了,有些顏料就出現流動;火度不夠,顏色不發亮,釉麵灰暗。因此,燒成工藝是決定五彩成敗的關鍵。做一件精美的五彩,可謂 難也。
細說五彩瓷(之二)
“三彩”開啟“五彩”
故 宮瓷器專家耿寶昌認為,元代已有五彩瓷器的出現。文中說:“關於中國陶瓷史上增補此一新品,時見粗器,而典型的元代五彩精品莫過於此,據此為史罕見的‘五 色花戧金’即是元代景德鎮供皇家之用的禦窯五彩珍品¡¬¡¬。”但直到現在也未發現實物,因此上述看法隻能停留在估計的基礎上。
五彩是古代陶瓷藝人有意識地把中國繪畫¬搬上陶瓷器皿的強烈願望實現的過程。在當時的工藝條件的製約下,五彩仍顯示出中國匠人對中國繪畫¬風格的直接追求,其巧思妙心,深含東方文化的精神內º¬。
這 要從唐三彩說起。唐代的三彩陶使用的都是翠、綠、黃、白、赭、褐等多種低溫釉。這些釉色在未燒前都是粉末狀,用點畫¬的方法將幾種色釉混合在一起進行裝飾 的。在燒煉時,釉色會自由流動,不受控製。所以唐三彩的陶俑就有釉麵滲透自然,形成富有天趣、瑰麗的色彩肌理。因此也激發了人們用三彩釉進行彩繪的創作欲 望。
唐三彩這種自由流動而不受控製的顏料,給平麵作畫¬會帶來很大難度。直到宋代,河南磁州窯用礬紅調鉛粉用於釉麵上,產生了紅綠兩色的釉上彩繪,這種裝飾解決了唐三彩釉色流動的問題,從料色上奠定了古彩瓷工藝基礎。
紅 綠彩首開了采取用毛筆蘸料進行釉上彩繪的先河,把筆繪賦彩的形象思維,第一次付諸了實踐。這候鳥時花,這高土名姬、這魚藻草蟲,雖是恬簡略貌,紅綠相間, 卻也賞心悅目,意氣飛揚,這對於當時見慣於單色釉陶瓷裝飾的人們來說,不啻於一種清新的色彩視覺,一種可品可讀的形象地畫¬圖展示。
到了南 宋時,宋室南遷,北方名窯的一大批工匠也隨之南下,磁州窯的釉上彩繪技術也傳到了江¬西,自然也就影響到了景德鎮。元代的青花瓷就比較成熟了。景德鎮禦器 廠的工匠們為了解決青花畫¬麵單一色彩的視覺形象問題,就把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料進行綜合裝飾,這釉上彩料就包括了紅綠彩。
元代統治者對製瓷業的高度重讓景德鎮逐漸成為全國製瓷中心。這裏不僅匯集了南北兩方的能工巧匠,而且還以“有命則供,否則止”的方式為皇家和官府燒造瓷器,這對五彩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