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這裏主要指的是東北三省和內蒙東北部
在這裏生活的老百姓慢慢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和風俗
在20世紀60、70年代,甚至80年代,這些民俗基本都能看到
而步入21世紀
雖然還能夠看到一些民俗風情,如糊窗戶紙,馬拉爬犁(樓主小時候就親身體驗過)
卻有些卻隨著人民生活習慣的改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在逐漸的消亡
比如跳大神治病,穿烏拉鞋等
當然還有一些,如吃酸菜,吃豆包已經深入到東北人的血脈之中,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一、窗戶紙 糊在外
過 去,東北地區的氣溫,特別是最北部的地區和東部的一些地方的氣溫,和現在相比更加寒冷,冷的程度,不是親身體驗難以想象。為了取暖,保持室內的溫度,又不 能讓風把窗戶紙刮掉,或者因為屋內外的巨大溫差將窗戶紙弄濕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戶紙糊在木製的小格子窗外麵。不論平民百姓的破舊房屋還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 院,都是如此。
二、草苫土房 籬笆寨
苫 土房籬笆寨是對昔日東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從山上或者草甸子割來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爛的草,後來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用黃土與軋碎的草 和泥做成坯,曬幹之後壘牆蓋房,然後在坯壘的房牆外麵再抹上混雜著碎草的泥;從附近的山林中砍來細木頭截成一人左右高,將房子和空地圍起來,形成一個院 落。草都是耐雨抗腐爛的,房屋和牆保暖性能好。現在這樣的房屋很少見,土房早換成磚瓦房,牆也是紅磚砌成或是都住在樓房裏啦!!
三、煙囪貼在山牆外
老東北漢族房屋一般都把煙囪貼在山牆外。為了讓保持熱度的煙火給房間內帶來更多的熱量,一般都把煙囪緊貼著山牆修築,也有的把煙囪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內,還把煙囪安上“插板”(通常用鐵片)。
四 、除病驅邪薩滿舞(俗稱跳大神)
薩 滿信仰是滿族民間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薩滿溝通人神兩界,有著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滿族的薩滿分為兩種,一種是氏族薩滿,也叫家薩滿;一種是職業薩 滿,也稱野薩滿。為崇信者除病驅邪主要是野薩滿,薩滿行祭時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稱跳大神。野薩滿除病驅邪時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帶腰鈴,手持 神鼓敲擊。舞蹈模擬各種動物跑動飛翔的姿態,以示各種神靈附體。現在東北城鄉連由此變異而來的“裝神弄鬼”的都很少見,更別說薩滿舞了。
五、火盆上炕烤爺太
火 盆和火炕、火牆一樣,是過去東北地區冬天取暖的必要設備之一。除去日常用火之外,並不能滿足人們對“熱”的要求。冬天過於寒冷和漫長,所以早晚要燒木頭或 者玉米“瓤子”之類硬柴,然後將碳火放在“火盆”裏取暖。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圓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麽技藝,大人孩子 都會。泥火盆保溫效果好,搬動也不燙手,用料一般選黃土,到處都有。後來有鐵的、銅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家有老人的,因為身體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 參加戶外活動,就坐在熱炕頭上,盤腿抽煙袋,烤火,給小孩子講故事。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還用來燒烤一些食物,燒水,熱飯等等。中年人和青年人火力 旺,家有火盆的都要先讓給長輩和年幼的孩子。現在的東北農村一般采用地炕(相當於樓房的地熱)或者電暖氣等,鋁合金門窗封閉的更嚴實,廢棄雖然暖和,但是 翻動時,會讓灰塵跑滿房間的火盆,已經是多年以前的事兒了,不過對於上了年紀的人,火盆帶來的溫暖和幸福不是語言能描述的。
六、百褶皮鞋腳上踹
百 褶皮鞋就是靰鞡,也叫烏拉,東北滿族人最先發明和穿著的一種特有的鞋子。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縫製而成,鞋幫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塊皮子,鞋臉兒帶褶並縫有穿 鞋帶的耳子,鞋麵可以蓋住腳背。鞋裏麵絮上靰鞡草,穿在腳上鬆軟暖和還結實。靰鞡鞋因為絮靰鞡草得名。這種鞋曾經在東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趕大車的車老 板更喜歡穿。現在完全看不到了,隻在一些民間收藏家或者民俗村裏能到真正的百褶皮鞋,也就是靰鞡鞋。
七、雙腿沒有單腿快
“雙 腿沒有單腿快”類似的還有“馬拉爬犁比車快”等等,說的都是和東北的冰雪有關的“怪”。冰雪一直是東北的獨特景觀,過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凍,到 處都是積雪,人們便用“馬拉爬犁”這樣特殊的方式來解決通行的問題。“雙腿沒有單腿快”是描述大人們為了幫助孩子們消遣漫長的冬季時光,想出來的冰雪娛樂 活動的一種。當時冰上滑具有雙腿的小爬犁和單腿的劃子,有些地方管劃子也叫“單腿驢”,劃子和現在的滑冰鞋的構造和原理差不多,隻是材料是木頭和厚鐵片, 人的雙腳站在上麵。劃子占地麵積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鐵釺的支撐輔助下,行進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
八、冰上釣魚單線拽
冬 季鑿冰捕魚,在關東有悠久的曆史,形式多樣。有的在冰下撒網捕魚,有的在冰下放置誘魚進去的器具,定期砸冰來取。“冰上釣魚單線拽”是老關東人根據個人的 經驗,鑿開冰麵,和夏季在河邊釣魚一樣,將魚線、魚鉤和魚餌放到冰麵下,但魚竿和魚漂兒此時就派不上用場了,所以隻能根據每根線的蠕動情況來判斷是否有魚 上鉤。釣上來的都是大魚。
九、大姑娘上樹比猴快
生 活在東北山林地區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貨的季節,女人們便三五成群地進山打山貨,摘鬆籽,采猴頭,日積月累練就了一身登高爬樹的本領。她們的膽量和技能, 令男人自愧不如。孩子們都是從小和大人們一起上山的,不分男女。所以在東北,有些地方女孩子爬樹玩耍是很正常的事情。國內其他山區,也應該有這樣的現象。
十、大碗白酒輪著喝
過 去關東人親友聚會,招待客人或者紅白事兒,尤其在農村,飯桌上除了豐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輪著喝,喝光再滿,盡醉而止。東北人大碗喝酒 的習慣,和過去關東的氣候和人的性格有關。尤其是冬天,外麵天寒地凍,忙碌一天,男人盤腿上炕,燙一壺酒,媳婦給炒幾個菜,大口吃肉,和老婆孩子熱炕頭一 樣,是典型的幸福生活。
十一、嘎啦哈 姑娘愛
抓 嘎啦哈曾經是東北地區漢、滿、蒙等民族比較流行的,具有遊獵生活遺風的民間遊戲。嘎啦哈滿語發音,是一種用豬、牛、羊的蹄骨和一個布麵內裝糧食或者沙子的 口袋來進行的一種遊戲,口袋上拋過程中,以手翻動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時接住下落的口袋為勝負標準,骨頭四麵都有不同的累計標準,花樣繁多,幾人一起 玩,樂趣無窮。過去嘎啦哈不僅僅是大姑娘喜歡,所有人都喜歡,也是進入冬季,北方室內活動中多人參與的重要娛樂活動之一。
十二、女人叼個大煙袋
這樣的說法沒“大姑娘叼著個大煙袋”或“小姑娘叼著個大煙袋”更吸引人,但更貼近現在的生活實際,隻是用煙袋抽煙的人,越來越稀少了。如今的農村姑娘抽煙的很少,倒是城市裏的吸煙女子越來越多了。
十三、養活孩子吊起來
滿 族先民的狩獵生活,女人也要騎馬。婦女生小孩難以攜帶,為防備野獸對初生嬰兒的傷害,就用樺樹皮編製成最初的搖車,把孩子放進去,掛在樹上。後來生活條件 改善,這樣的習俗被保存了下來。北方漢族也用這樣的方式撫育孩子,隻不過悠車掛在房梁上,孩子安全。悠車子搖起來,防蒼蠅、蚊蟲,有細微的風,孩子睡得舒 坦。
十四、年節喜慶吃豆包
“臘月到,蒸豆包,熱氣冒,香味飄。”說的就是東北的粘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大小如雞蛋,色金黃,有粘度,象征小日子團圓美滿,所以過年時家家都要蒸上幾鍋。粘豆包皮用大黃米(學名糜子)麵做成。也有用小黃米和粘玉米麵做豆包,但都不如大黃米正宗。
十五、上貼餅子下燉菜
上 貼餅子下燉菜這樣的烹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鍋出。鍋裏又燉菜又烀餅子,菜燉在鍋底,餅子貼在鍋邊。多數一鍋出裏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塊,鐵鍋的四周貼上 玉米麵的餅子。用料十分豐富,味道也一樣,豆角綠綠的,綿而不過爛,土豆塊已經到了被燉得沒有任何棱棱角角的狀態,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味 道也不錯。當然主菜可以改成魚、牛肉、排骨、雞肉等等,也可在鍋邊貼上一圈白麵小花卷,吃起來特別有味道。現在東北這樣的烹飪方式在農村見到的不多,反而 城裏人喜歡。
十六、家家戶戶有醬缸
東北人的家,特別是農村,過去家家門前或小院裏都有一個大醬缸,醬缸都是附近瓦窯燒製的,醬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蓋著,邊角係上紅布條和螺絲帽,最後用“醬缸帽子”(葦子編製,形狀和過去土改地主頭上戴的尖頂紙糊帽子一樣)蓋上,
“烀黃豆,摔成方,缸裏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調菜湯,撈上一匙油汪汪。”。大醬在東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幹豆腐卷大蔥蘸大醬、大醬燉豆腐、大醬燉小魚、醬燉茄子、醬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醬等等,吃的讚不絕口、津津樂道
十七、不吃鮮菜吃酸菜
過去東北冬天沒什麽新鮮的蔬菜,靠地窖這樣的儲存根本不夠吃,因此用淹漬大白菜方法貯存,經發酵變酸,夠一家人吃整個冬天。過去東北城鄉幾乎家家都有酸菜缸。
十八、南北大炕對腦袋
過去東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用來睡覺,吃飯,招待客人,取暖等等。現在已經逐漸消失。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