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各大博物館中的中國古代黃花梨家具,與其原始之初狀態“判若二人”,同一件黃花梨家具原始初是老太婆,經西方翻修技術燙蠟後如 十八閨女。老黃花梨家具經曆了幾百年的存放與使用,表麵並不是博物館那樣經打磨燙蠟光鮮,老黃花梨家具在沒有處理以前呈現的是一種幹枯的灰白色,有些家具 雖常使用卻很少有人經常擦拭,或長期接觸濕氣、潮抹布的打理,有些是丟到室外長期接受紫外線的照射甚至雨淋,灰白程度輕重不等。
上圖為台灣洪光明著《黃花梨家具之美》圖片原配文:尚未經修整的十七世紀黃花梨條案
現介紹一把黃花梨椅子的修複過程。某年經過一個古鎮看到一把破損的椅子,好在物主把他丟在牆邊堆放雜什沒再使用,不然繼續使用終全損壞難免零件被丟失的命運。
我收藏的明末黃花梨大四椅
“褪漆”以適應西方審美
文物家具的修複到今天主要還是參照西方博物館的方式打磨燙蠟以引合現代人對紋理的審美。
引 述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鄧彬:“中國古代家具作為收藏門類出現得比較晚,目前一般認為是19世紀末由於在華外國人的關注而漸漸掀起一股中國家具的收藏熱潮。在 中國古代士大夫看來,家具僅僅是日常使用器具,從來沒有進入收藏領域,所以從一開始,對於中國古代家具的選擇標準是由這些購買家具的外國人主導的。
在 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出現了大量專門服務外國人士,他們主要從事中國文物出口,被人稱為“洋莊生意”。在那個時代,人們並沒有太多的文物意識,這些 隻是商品,人們根據客人的需要來準備他們喜歡的商品。比如青銅器上的銅鏽,美國客人喜歡那種“黑漆古”,古玩商會因此打理青銅器的表麵,讓人做成“黑漆 古”,這就是“美國莊”,英國人喜歡“綠漆古”,就將青銅器做成綠漆古,稱“英國莊”。古代家具也一樣,古玩商會根據西方人的喜好,將原始狀態的古代家具 “褪漆”,徹底打磨表麵,再燙蠟處理,這樣的狀態,符合那個時代西方人士的審美,甚至影響到今天。
這樣對古代家具表麵的處理方法影響廣,持續時間長,世界各大博物館的中國古代家具都是這樣處理的,安思遠先生大宅裏的那些家具也大多數都退漆打磨過,與其原始狀態極為不同。”
如 果把古代家具作為文物的話,在修複幹預的過程中應秉持“最小介入”的原則。中國古代製作硬木家具的時候會在家具表麵擦漆或者髹一層薄漆,這樣有兩大目的, 一是封住鬃眼,防止水汽侵蝕木頭,二是為了統一木頭的色差。在我們江蘇地區老黃花梨家具往往是髹了一層“金漆”、“荸薺色漆”和“黑色”。
據《大清德宗皇帝實錄》記載:“(光緒二十四年九月)慶親王奕劻等奏,吉地寶龕木植漆色,請旨,遵行得旨、著改用黃花梨木,本色罩漆。”列此文獻說明了什麽?不言而喻古代黃花梨製器都刷漆。
早年在我的新浪博客博文中~《懷舊有必要嗎》闡述過自已的觀點:刮骨式打磨清洗家具會把曆史信息也一並清除。
老家具在沒有翻修以前,隻要留心都會發現不同程度的殘漆存在。
下圖故宮髹深褐漆的黃花梨玫瑰椅
上圖為洪光明著《黃花梨家具之美》圖片原配文:足部及腳踏下牙板背麵原來的漆
下圖為伍嘉恩著《明式家具二十年經眼錄》椅子朝板背麵,圖片原配文:髹黑褐漆靠背板。
上圖為安思遠收藏的圈椅朝板正麵。(題外話,雖打磨後燙蠟了也遮蓋不了典型越黃幹粗特征;針鼻眼粗大;木纖維毛孔直)
上圖為上海博物館黃花梨架子床藏品。原物殘留的“金漆”非常明顯
下圖我的收藏。明末黃花梨大四椅,原始狀態下隱約可見深色漆。
修複清理過程
首先適當的工具準備是理想結果的開始,老黃花梨家具因保管不當,表麵會出現各種汙垢,有些經風吹雨淋表麵的幹皮殼下被風化後會形成一層糟朽質,需要對具體狀態進行處理。工具有:毛刷;洗碗布;細銅絲刷;鋼絲球和抹布等等。不可或盡量不用砂紙。
(一)祛掉灰塵等汙垢
(二)“刮痧”
灰塵清理完成後下步驟可對木頭表麵進行“刮痧”處理。由於黃花梨木質本身含有或多或少的油脂,老家具的使用過程中也會形成一定的包漿,這個包漿是入木三分的,通過“刮痧”可將油脂和包漿提上來從而形成一層琥珀質。
下圖是“刮痧”後與沒有“刮痧”的木料對比
因 黃花梨的產地不同,有些黃花梨本是糠梨裏最次的一類糠梨,海黃越黃都有。其本身幾乎沒有油脂,在使用幾百年後的原始狀態下老黃花梨家具到了今天,極難辨認 是什麽,鏟貨刮地皮時如果不需要任何工具手段能辨認之,靠的是幾十年的實踐,甚為寶貴。糠梨產量地域廣,如產自海南島南渡江流域的臨高部分地區的黃花梨, 時常發現木材顏色裏的黃顏色明顯帶有偏沉的土黃色,木材含油量少,幹澀,色澤顯得黯淡無光;海南島定安地區出產的黃花梨,則時常也會出現木材油量少,幹 澀,有白、黃白色基的木材。明清家具中越黃裏的糠梨使用量也不在少數。
(三)對破損的零件修複
老家具使用了幾百年後會有不同程度的磨損、損壞,有些會斷、裂。遇到具體情況需要我們具體事先製定修複方案。下圖示為該椅的一條折斷的後腿,並且古人曾經修複過並打了2根木楔釘,反倒弄巧成拙壞了事。
上圖白色物質為當年的魚漂膠
下圖古人修複後留下的木楔釘
對於老家具這種折斷的情況,常規手段是在外麵包銅皮,包銅皮不但不牢固而且影響美感,多年修複家具的經驗,我采用靜電植筋方法,不僅外表看不出動過手腳並且會比原來完好時更加的牢固。
由於此根腿料古人在配料時沒有多用心,將一根夾白皮料製作了此腿,加之正好在木纖維轉彎處開了榫眼,病中加病。
下圖經我修複後的椅子後腿
下圖為海南鑒賞家張誌楊著《國寶花黎》圖片原配文:“賭木”之二:(海南)南渡江流域出產的花黎木,鋸開後常出現有空洞、邊材吃進心材現象
(四)收緊藤麵
現 代的藤麵家具在製作完木架後往往需要將家具拉到編藤的工廠現場編製,編成功後的藤麵是死的固定在木架上,一經拆卸或損壞藤麵需要重新編張整藤,完工後再將 家具拉回原地,折騰死人。古人多聰明,所有的藤麵是活的可拆卸更換,古代隻需把需要的尺寸藤麵買回自己安裝即可。老手藝的工藝已失傳,工藝機密這裏就不多 詳細描述。
如果藤麵僅是鬆動並沒有損壞,可將木壓條從中間打開,再把藤麵往四周推送按古法固定便完成。棕繩如果老化換新即可。
椅子組裝
經 過了前麵的清理;“刮痧”;修複加固,一件家具的翻修過程初步告一段落,先期組裝是對原家具是否歪斜、變形有個直觀的把握,組裝完成後還需進行校正並測量 各部位是否勻稱。由於篇幅有限,我隻是進行了組裝,待日後榫卯處再塗上魚漂膠和用各種木楔釘穩固即可,修複老家具我秉承的宗旨是“修舊如舊”。
博物館和拍賣公司現今流行的打磨燙蠟,有些還染色。中國古代家具收藏熱潮的今天,我們應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古代怎麽燙蠟?有電熱槍嗎?如果隻是冷擦蠟,蠟液滲透不到毛孔裏內行都知道會有什麽後果!
今 天藏家受近代家具翻新的影響已不知老家具的原貌,或因個人喜好打磨燙蠟也算是一種角度的欣賞古器物吧。試想如果將一件銅鏽斑斕的青銅器打磨一新,一眼的金 燦燦,那麽文物價值有多少?審美價值也大打折扣。今天我們收藏家具並不是為了收藏木料的花紋,我們應當將文物價值放在首位,敬仰曆史歲月的摩挲,從審美的 角度去欣賞一件古器物沉睡的語言,應將材質退居其次。
修複後殘漆或多或少會掉一部分,但盡可能的留住曆史
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