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曾國藩文集》,其《處世金針·修身之要》篇,曾國藩說他有“三樂”:“讀書聲出金石,一樂也;宏獎人才,誘人日進,二樂也;勤勞而後憩息,三樂 也。”這“三樂”,出自他在鹹豐九年十一月初二日寫的一篇日記。今日讀來,頗有同感。
先 說一樂:讀書聲出金石。讀書聲出金石的意思是讀書聲調抑揚頓挫,聲如金石之意。這裏的金石意思是金石碰撞發出的聲音,代指讀書聲鏗鏘有力。第一樂,通俗地 講,就是“好讀書”。曾國藩讀書不是找黃金屋、顏如玉,而是“讀書養我浩然之氣”。他當年做官,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進步如飛, 曾國藩是沒有家庭背景的,他的父輩隻是湖南雙峰縣的一個地主。從平頭百姓成長為影響清朝曆史的一員大臣,沒有“好讀書”是不可能的。鹹豐九年十一月初二 日,曾國藩寫這篇日記的時候,已經是四十六歲的大官了,但仍念念不忘讀書,實在令人折服。現代的我們把讀書掛在嘴邊的多,“養浩然之氣”的少。試聞,有多 少落馬官員不是懺悔:忘記了學習,忘記了改造人生觀、價值觀。讀書如良藥,做官者好讀,則長才幹,滌心胸,冶情操;幹事者好讀,則增技藝,明事理,辨方 向。
曾 國藩的二樂是“宏獎人才,誘人日進”。這個不難理解,即褒獎人才,循循善誘,激發人日益進步。字麵上不難理解,但是像曾國藩這樣的“高層人士”,還能把培 養人才作為一樂,實在難能可貴。遇到這樣的“好領導”,下屬之福氣也。據載,曾國藩讀《史記·高祖本紀》,深深地為漢高祖稱讚蕭何、韓信、張良的一段話所 吸引。他想,劉邦起事前,不過泗水一亭長,文武方麵都平平,後之所以有天下,實仗三傑之功;而使三傑各盡其才,這便是劉邦的才能。而曾某在帶兵打仗這方 麵,既無才能又無經驗,今後務必要多多地培養物色人才。曾國藩認為“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把人才問題提到了關係國家興衰的高度,他總結出“廣攬、慎 用、勤教、嚴繩”八字用人觀,值得後世借鑒和學習。大至督撫,小至營哨,他舉薦和扶植的人才不計其數,隻要這個人確有所長,哪怕他給曾國藩的印象並不好, 甚至得罪過他,他都大膽舉薦任用。就是憑著超強的用人能力,曾國藩所帶出來的左宗棠、李鴻章、沈葆禎等大將,都是大清後期的棟梁之才。因此,做官也好,企 業也好,百姓也好,到底有多大能耐、多大“刷子”,關鍵還是看有人才多少,妒賢嫉能是幹不成大事的。
“勤 勞而後憩息”,是曾國藩的第三樂。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曾轟動一時的市委書記種田一事。今年四月份的《重慶晨報》報道說:湖南省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 記易佳良最近到農村做了農民的“佃戶”,租賃農民兩畝稻田種水稻,引來外界議論。他堅稱隻是“純粹的休閑、回歸自然”。有人就說,這是作秀。作秀也罷,回 歸也罷,半年過去,議論聲沒了,易佳良仍然默默地種他的田。試想,勤勞而後憩息,肯定也是他的一大樂事。官場中人曾國藩同樣熱愛勞動,而且不時提醒家人要 勤勞,當作持家之要。在南京總督府任內,他要求夫人和兒媳們,每晚要績麻紡紗,下廚作飯;他還不厭其煩地教導兄弟、子侄們“大抵勤則難朽,逸則易壞,凡物 皆然。”置身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看慣了飛揚跋扈、頤指氣使的封建剝削,曾大人能有這種意識,讓我們這些忙著享受的現代人都汗顏。什麽最美?勞動最美。勞 作之後,洗個澡,或小憩或美美睡上一覺;心無憂愁,事無掛礙,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曾國藩,這位清朝時期重要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著名的“中興第一名臣”。他的一生,與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分不開,曆史評價亦是貶多於褒。但是平民出身的曾國藩,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麵的思想還是讓人油然起敬。
中 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蔣介石對曾國藩更 是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認為曾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教子、治軍、養生、處世皆效仿之。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樂讀書、樂育才、樂勞動,有 此“三樂”,曾國藩的人生確實有境界。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