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馬未都:古董收藏如何讓身價百億

(2015-11-26 08:24:19) 下一個

馬未都:古董收藏如何讓身價百億

馬未都,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專家,觀複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

馬未都,人稱“馬爺”,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譽;2008年,繼易中天、於丹之後,他走上“百家講壇”,成為家喻戶曉的收藏名家。

馬未都從70年代末開始了收藏之旅,至今個人藏品已有數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膽而成功的嚐試,創建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複博物館。

很 多人認為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於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時機,比其他人“動手早”。其實不然,在馬未都看來,今天的事業完全拜過去的“不務正業”所賜,是 興趣這株旁枝茁壯發展成了今天的參天大樹。正是因為當年的“執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著,他又把這“悟”通過他的私人博物館、著書和百家講壇,傳遞 給了千千萬萬熱愛收藏的人們。

馬未都:古董收藏如何讓身價百億

從“玩兒”出發的收藏之旅

1976年,“文革”結束的時候,馬未都21歲,正處在精力充沛、熱情、好奇的年紀,但他跟城市裏所有的同齡人一樣,成了一名工人,那個時候沒有大學生,也沒有年輕的國家幹部。

但 他跟大家又有點不一樣,別人下了班或者休假的時候,會結伴看看電影、逛逛街,他卻更喜歡一個人去淘各種老玩意兒,鼻煙壺、手爐、瓷罐或者小玉牌等等,隻要 是老的東西,他都喜歡,看見了就拔不動腿了;至於為什麽喜歡,他沒有想過,就像今天的孩子,有的喜歡網絡遊戲,有的喜歡美食,有的喜歡旅遊,喜歡就是打心 眼裏高興。

馬未都的父親是軍人,沒有像別人想象的那樣學識淵源,周圍也沒有其他人對他影響深刻,他就是喜歡那些東西。他覺得那些東西走過了 幾十年、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還留在這個世上,又與他見麵,這件事情很奇妙;他又天生好奇,喜歡刨根問底,見到任何東西都會習慣性地去多問幾個為什麽:那個 杯子,為什麽有把手呢?把手是為了防燙,也是為了好拿,可是,是什麽時候開始有把手的呢?

帶著疑問,他會去仔細琢磨,去看書,去問懂行的人,如圈裏的史樹青、王世襄等人,“凡是專家我都去找他們聊。”等到豁然開朗的時候,就一個人偷著樂。

但 是,收藏這些玩意兒,在當時有點不務正業,因為掙的那點工資都被他買“玩兒”的東西了,但是他身不由己,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據為己有就很難受,有的時候, 他沒有能力把它們帶回家,就一趟趟地去別人家裏過眼癮。好在,父母的收入在當時還算是比較高,每個月也有近200塊的工資,所以,並不需要他來養家,對他 也不太幹涉,由著他的性子“玩兒”。

馬未都:古董收藏如何讓身價百億

“我是出版社最稱職的編輯”

1981年,馬未都的人生發生了一件大事,他的小說《今夜月兒圓》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而且整整占了一個版麵。

這 件事對馬未都的影響,不能用今天的思路去理解。當時的報刊數量非常有限,除了《人民日報》是八個版麵外,其他都隻有四個版,可能全國所有的報紙加起來也沒 有今天的一份報紙版麵多;而且報紙的傳閱率非常高,一個車間一份報紙,輪流傳閱,況且《中國青年報》的發行數量是500萬份。所以,馬未都一夜之間成了有 名的作家。

緊接著,出了名的馬未都又迎來了另一件喜事——中國青年出版社的聘用書。他的才華受到了出版社領導的關注,並被作為人才引進。馬未都一下子從工人變成了有身份、有地位、收入又高的知識分子——編輯。

從那以後,1981年~1990年,馬未都在人生的黃金時期25歲~35歲,成為一名認真負責的好編輯。著名作家蘇童、劉震雲的稿子都是他開封閱讀後,放到了主編的桌案上。馬未都說:“現在我也可以跟任何人說,我是出版社最稱職的編輯。”

天天在撿漏兒

成 了著名作家,又有了讓人羨慕的編輯工作,一般人會按照初級、中級再到編審的台階,一步步地規劃自己的“事業”。但是,馬未都卻沒想那麽多,工作是一定要做 好的,但是,興趣也不能丟。而且因為這個時候有稿費了,他可以“玩兒”的空間就更大了。所以,在80年代後,當周圍的朋友們努力在攢錢買電視機、錄像機的 時候,馬未都卻仍在為那些古老的玩意兒“執迷不悟”。

不過,按照1982年的國家規定,個人收藏的古玩隻能由國家指定的單位收購,個人不準私自經營古玩,嚴禁倒賣牟利。所以,對個人收藏而言,政策環境並不太理想。

但另一方麵,北京有700餘年的建都史,曆史文化底蘊豐厚,在那些四合院和胡同裏保留著很多祖傳的寶貝,時間長了,慢慢地就形成了天壇、北海等幾個集中的交易場地,這些地方就成了青年馬未都流連忘返的好去處。

馬未都:古董收藏如何讓身價百億

馬未都說,當時的古玩地攤就跟今天過街天橋上賣DVD的似的,地上鋪一塊包袱,把東西擺好,隨時準備著警察來了卷包袱跑人。有一次,他看到潘家園東北角的土坡上形成了一個小市場,就好奇為什麽選在這裏。人家對他很不屑地說,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唄。

馬 未都說,當時他30歲左右,卻很少打眼。這並不是吹牛,因為當時真品都少人問津,就沒有人會費心勞力地去作假。而當時的價格,用今天的眼光看,卻是天天在 撿漏。1987年,琉璃廠虹光閣裏有一個雍正官窯的盤子,不到500塊,卻好久都沒有賣出去,當時公務員的收入每個月也就兩三百塊了。但是今天,這樣的一 個盤子拍賣到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都已經不算新聞了。

馬未都:古董收藏如何讓身價百億

就 這樣,馬未都走在其他人的前麵,從各個地攤上收藏來了今天博物館裏大多數寶貝,用價值連城來形容應該也不為過,他從中發大財了。但是,這隻是今天的事實, 退回到80年代,在國家嚴禁買賣的環境中,買家寥寥無幾,所有的藏家誰都不會料到,幾十年後,這些玩意兒竟變成了財富。

“我不是文物販子”

轉眼到了90年代,商品經濟大潮使得很多有膽有識的年輕人有了新的發展可能,馬未都也位列其中,他辭掉了金飯碗,遊入商海。人生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他覺得經過十年的朝夕相處,原本喜愛的文學變得魅力不足。

他先是做過一段時間的影視,後來也策劃做過一個文化公司,都有一些名氣但也不是特別地成功,有些不溫不火。這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交易,竟然還是他的古玩。

大 概是在1994年前後,當時國家的政策已經發生了變化,一定範圍內的古玩交易是合理合法的,馬未都的收藏觀也愈加成熟、理智,他想係統地規整下自己最初隻 是憑著喜歡收藏來的寶貝,賣掉一些重複的藏品。但是十幾年來,馬未都有點像隻進不出的貔貅,隻是往家裏抱,卻從來沒有想過拿出去賣;現在,他要把自己喜歡 的東西拿出去賣掉,這對於知識分子出身的馬未都有點心理障礙,“那我算什麽了?倒買倒賣?”

他想來想去,隻能折中處理,既要賣,卻又不能真 正的賣。他找到當時賣給他這幾樣東西的人,讓人家以原價再收回去,7件東西,230塊!那個賣家雖然納悶,但仔細驗過後,確是自己出手的寶貝,樂得撿個大 便宜,要知道十年後的行情不知道漲了多少呢。但是,當時的馬未都同樣開心,他不停地對自己說“多虧沒賺錢啊”,沒賺錢就是自己沒淪為古玩倒賣販子,這是對 自己十幾年來心血的態度問題呢。

不過,他的業餘愛好到現在還是沒有修成正果。期間,雖然他也策劃過一個古董市場,但是因為招商問題,最後隻能流變成一個服裝市場。

“我與古人真誠地站在你們麵前”

古董成為事業,是從1996年才開始的。這一年,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複博物館走入公眾視野,馬未都的身份也就正式轉變為館長。

馬未都:古董收藏如何讓身價百億

其實,從1992年開始做展覽起,馬未都就想做私人博物館,他覺得自己的這些寶貝拿出來與別人分享是一大樂事。當時,他也知道即便是國家博物館,經營狀況也不景氣,周圍也有不少人勸他不要去碰這個釘子,但是,文人身上的那種衝動和熱情,還是讓他義無反顧地上路了。

四 年後,他終於拿得了中國的第一塊私人博物館的經營證,在琉璃廠熱鬧地開戶待客。在觀複博物館裏,有一張被馬未都命名為《我與古人真成地站在你們麵前》的照 片,大概很能表達出馬未都此時的理想。現在,觀複博物館不僅是十大私人博物館中之一,而且在杭州和廈門設立分館,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但是, 不管是中國第一家,還是兩家分館的燦爛光芒,其背後都麵臨著經營和維持的艱難事實,在當下中國,僅僅依靠門票去維持一個博物館的生存基本上屬於異想天開。 馬未都憑借著一腔熱血、要做“收藏界的希望小學”的美好願望,碰上了最根本的經濟問題——一切就如最初的種種勸誡。

馬未都現在告誡後來人說:“個人最好不要做博物館,最好是企業來做,除非你已經有了足夠巨大的資金。我之所以做是因為,過去原始積累的東西比較多,但也不容易;如果現在剛剛起步就更難了。我現在也是隻能上,不能下,下是沒可能了,上還是有可能的。”

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不能就此放棄,已經年逾半百,讓他放棄年少時就喜愛的古玩,這是不可能的,那又該怎麽“上”呢?還是從國外讀書回來的兒子給了他啟發:創立博物館理事製度。

2005 年,觀複博物館開始實行理事製度,由董事會承擔博物館的盈虧經營,而諸位理事成為董事會的協助力量,這為博物館的經營輸入了新鮮的血液,解決了很大的問 題。但是,馬未都對私人博物館的探索還沒有到此為止,他又開始了博物館的冠名權。如今,家具館、油畫館和工藝館等已經先後獲得了冠名權,又可以部分地解決 博物館的資金問題。

如今的觀複博物館應該是比較平穩地發展著。馬未都說,自己也有些歲數了,年輕的時候,每次見了古玩都像初戀的那種美妙感覺已經沒有了,現在看待任何事情都平和了,隻是希望能夠摸索出一套博物館的完善製度,動員社會力量把博物館做好,為社會做點善事,也就足夠了。

馬未都:古董收藏如何讓身價百億

“中國沒有一個人比我熟”

馬 未都的驕傲似乎是記者們的共識,他曾說:“我在出版社工作第一”,“在文學界,我肯定是權威”,“我各個門類都熟,中國沒有一個人比我熟;任何一個專項的 專家過來,我都可以與他平等地對話”;但是,講到讓他風光無限的《百家講壇》,他也會很平和地說,“這不能說明一個人的學問,有些東西也是作秀,臨時吊書 袋子,不過係統地說一說,能夠逼著自己整理一下”。另外,馬未都的界內學者和行業商人的身份似乎也是一些關心他的人爭論的問題。

但是,不管馬未都是個什麽樣的人,一些發生過的事實就是:他從70年代開始收藏,一直到80年末,他的收藏就源於他對它們的單純的本能喜愛;他從96年開創博物館至今,艱難地維持著並不斷地探索發展,為中國古代藝術品的保護、發揚光大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有人說,馬未都講收藏,觀眾讀者感受到的是中國的文明史,不知道這是不是歪打正著,其結果是讓很多看不懂收藏的人對此發生了興趣,這是他的博物館、講壇和所著書藉“火”的原因,但我們更願意把這看作是一項功德。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幸福劇團 回複 悄悄話 先問候國公,祝火雞節快樂!

喜歡馬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