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窯紅是清康熙年間,督陶官郎延極創燒的高溫銅紅釉,在還原焰下燒成,由於其燒成難度大,釉麵紅醉寶豔,為後世賞陶人津津樂道,如燈草邊,郎不流等俗語就是專門鑒賞郎窯的詞匯.常言道:要想窮燒郎紅,可見郎窯燒成難度之大.
康熙窯最大的藝術成就之一,就是恢複了成化以來逐漸停燒的高溫銅紅釉,包括豇豆紅,祭紅,牛血紅,郎窯紅等品種。而所謂的郎窯紅,按照嚴格的意義來 講,應該是專指康熙窯仿燒永宣寶石紅的器物。所以真正的郎窯紅,必須具備這些永宣寶石紅器的特點,以北京故宮珍藏的那件穿帶瓶為終極的樣板典範。
除此以外,又以大衛德基金會珍藏的那批郎窯紅最多,最標準,器型最豐富。
愛好瓷器收藏的人大多數知道郎窯紅,對郎窯綠釉知之甚少。許多年前,筆者收藏了一對郎窯綠釉葵口盤,淺腹、平底、圈足,通體施郎窯綠釉。郎窯綠與郎 窯紅的同類器相比,在胎、型、足等方麵基本一致,隻是裏外釉麵均為青綠色。釉麵凝厚,玻璃質感很強,光亮瑩徹釉色較深,開有細碎的斜片紋,並映出五彩光 澤。
綠釉瓷燒製在宋代時已較普遍,明清時期的綠釉瓷發色漂亮。綠釉瓷有獨特的燒製工藝,早期孔雀綠釉瓷,多在坯胎上施孔雀綠釉一次性低溫燒 成,因部分器物發色偏藍,有“孔雀藍”或“法藍”之稱。元代工匠則先在高溫中將瓷胎燒成澀胎或白釉瓷,然後再施孔雀綠釉,入窯二次低溫燒製。由於釉麵與坯 體的膨脹係數不同,瓷部表麵多呈現不同程度的細小開片,日久風化、受土壤侵蝕,釉麵會出現成片成塊脫落的現象。康熙官窯燒製的孔雀綠釉瓷窯溫提高,胎釉緊 密,胎麵常有密集細小的開片現象,這是“清三代”孔雀綠釉瓷的特征。
郎窯綠的特征為:釉層均勻較薄,釉色穩定,呈翠綠色,鮮明豔麗,釉麵上 有較強玻璃般光澤,似有一種翡翠玉般的視覺。在釉下緊貼胎體處布滿細紋片,俗稱“蒼蠅翅”。用10倍放大鏡細看,在釉麵上可見密集細小的點點,由釉內小氣 泡所形成。在器底近足處有一圈不過足垂釉,俗稱“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齊,似有一種釉流至底足前戛然而止的感覺,厚釉處釉色加深,呈現深綠色。圈足 呈泥鰍背,內牆為內弓,底足內施白中閃青釉,有青花雙圈款識。器內施青白釉,釉層較厚,無開片,其釉色與底足內白色閃青釉有較明顯區別。口沿處有一圈明顯 粉白釉俗稱“燈邊草”。
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