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耿寶昌:撥開“宋哥窯”迷霧

(2015-11-14 04:38:39) 下一個

耿寶昌:撥開“宋哥窯”迷霧

耿寶昌,1922 年生於北京,祖籍河北辛集(束鹿)。1956年到故宮博物院工作,長期從事中國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藝品的研究,重點研究曆代陶瓷。撰寫的《明清瓷器鑒定》 為國內首部古陶瓷研究鑒定學論著。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並受聘為北京大學考古學係碩士學位研究生導師、台 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博士生導師和馬來西亞中央藝術學院客座教授。1986年,將瓷器、銅器等文物22件捐獻故宮博物院。

耿寶昌:撥開“宋哥窯”迷霧

哥 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與汝、官、定、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禦器的官窯,其產品曆來珍貴,明代宣德時,宮廷藏品目錄《宣德鼎彝譜》即有“內庫所藏柴、 汝、官、哥、定”的記載,清代乾隆皇帝更將哥窯瓷器視為珍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器,均為曆代宮廷舊藏,加上其他流散於海內外 的傳世品,約計也隻有300件左右。

傳世的“宋哥窯”與“宋官窯”一樣,迄今未曾發現確切的窯址,既沒有在文獻《天工開物》記載的地區——浙江省龍泉縣覓到遺址和殘片,也不見於宋皇室陵寢的隨葬品中(宋陵多早被盜,故曆史上有無不詳,此類情況與汝、官窯器相同)。故至今還難以從考古角度尋找科學的佐證材料。

浙江“龍泉哥窯”

1956年以來,考古工作者曾對龍泉窯係的主要窯址多次進行科學發掘,清理了大窯、溪口、金村的窯址,發現黑胎、白胎龍泉青瓷。黑色胎質極薄,施青釉較厚,光澤瑩潤明亮,粉青、灰青色釉均有大小不等的細絲片紋,亦發現有厚胎厚釉之器。

耿寶昌:撥開“宋哥窯”迷霧

曆 史上稱此類青瓷為龍泉仿官,也見於文獻,但從未稱之為哥窯,因為它與宮廷舊藏的宋哥窯器風格不同。有的學者因文獻中有章生一在琉田主燒青瓷而曰哥窯的說 法,於是將其定為哥窯;有的則又將其定為仿官窯或就是官窯。依此而論,窯址發掘品也就出現了“官”、“哥”不分也難分的現象。有的文獻,如《遵生八箋》亦 有此說。顯然,將其定為官窯或哥窯都不合適。而傳世宋哥窯也有官、哥不分的情況,當更有新說。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傳世宋哥窯瓷片的化驗結果是,其化學成份與窯址出土的瓷片顯然不同。此後,對龍泉窯青瓷係的其它窯址也進行了發掘,發現有類似的開片紋青瓷,於是又出現了它有可能、或就是宋哥窯的新論點。

耿寶昌:撥開“宋哥窯”迷霧

哥窯之謎至今尚未解開,研究者各執一說,似乎都有道理。學術問題的討論應允許“百家爭鳴”,集思廣益,才能使研究工作不斷深入。

宋哥窯的獨特風采

宋 代哥窯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筆者仔細觀察,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銅器為本,古拙、質樸、渾厚。胎質堅細,可分灰、油灰、黑、赭諸色,其中胎質粗鬆者叩之聲 音沙啞,呈色土黃,似欠火力。釉質凝厚如同堆脂,色澤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黃、深淺米黃等多種,釉間均開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 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故名“金絲、鐵線”。釉中蘊含的氣泡密集,顯微鏡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麵則光澤瑩潤,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銳 窄小,故厚釉難以留存而顯現胎骨黑色,此一現象傳統上稱為“紫口”。垂釉多在口邊稍下處形成略為高突的環形帶,是為哥窯器之一絕,除宋“官窯”作品外,後 世各窯口作品及曆代仿宋哥窯器均無此特殊現象。宋哥窯器底足工藝分為施釉裹足支釘燒和露胎圈足兩種,多數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稱之“鐵足”。支燒者釘痕小若芝 麻,此為宋器之共同特征。支釘數量,較小的器物,如盤、碗等以三、五個為多,略大器物如洗等則達六、七個,鼎、爐的器裏也多留有不等的支釘痕,係疊套燒所 致,此後無這一燒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齊或略圓,修足幹淨利落,手抓不起。其盤、碗器型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時最為風行,如花形口器、葵瓣六出口器和奓 鬥,尤其是葵口折腰碗最為典型,廣見於越窯、汝窯、官窯、定窯及耀州窯,八方杯見於鈞窯,貫耳瓶、壺、鼎、爐、洗也為宋初所盛行,與上述諸窯一樣精致。可 見,“宋哥窯”器為一定曆史時期的產物。

耿寶昌:撥開“宋哥窯”迷霧

北 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窯器50餘件,其中多為宮廷舊藏,少數來自社會,計有:盤口弦紋瓶(原係私人收藏,1940年征自揚州)、錐把瓶、貫耳瓶(分橢 圓、六方和扁方三種)、投壺式小瓶、戟耳爐、鼎、盤、碗、洗等。台北故宮博物院亦藏有原宮廷遺存的各種造型器皿190餘件(其中個別時代或許有誤)。

1992 年初,香港佳士得公司拍出宋哥窯八方貫耳瓶一件(傳世品),預先曾到日本等地展覽,在曆史上一直被認為是稀世珍品。拍賣前,港埠收藏家歐百齡先生曾陪同筆 者前往觀賞,確是一件難得的珍品,與故宮及首都博物館藏品類似。但這次拍賣會卻眾說紛壇,隻拍賣到千萬元,否則價碼還會更高。

清代乾隆皇帝 好古成癖,對曆代古器都進行過鑒別欣賞,諸如書畫、碑帖、陶瓷、玉石等精品無不留有其鑒賞痕跡,書寫或鐫刻禦製詩句,瓷器中尤以汝、官、哥器為多,有的還 刻出甲、乙、丙、丁等字,揣度這些珍品的優劣。有的器物還附有帶明代收藏家項子京(元汴)字樣的梓檀嵌金器座。清宮秘藏西人畫家郎世寧所繪的兩幅弘曆鑒賞 古器圖,畫麵中都有傳世宋哥、官窯的瓶、爐、盤等,可見這些瓷器在乾隆時期已經十分珍貴。乾隆禦製詩中亦有專門評論哥窯與仿哥器的詩句:“鐵足腰圓冰裂 紋,宣成踵此夫華紛,而今景德翻新樣,複古成不易雲雲。乾隆丙申禦題。”鈐“古香”印章。

耿寶昌:撥開“宋哥窯”迷霧

早在兩個世紀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認識到這些器物具有早年遺物的特征,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所謂傳世宋哥窯決非是元、明時期產物。我們期望,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能夠發現哥窯遺址,那時才能完全撥開所謂“宋哥窯”的迷霧。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