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霜是家喻戶曉、人人談之色變的劇毒物,殊不知它還是一味古老的中藥。西方醫學界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但未獲普遍承認和推廣。
然而,來自中國的科學家通過提取砒霜化學成分三氧化二砷並製成注射劑,通過靜脈注射治療白血病,成為中醫藥現代化裏程碑式的傑出成果。
張亭棟無疑是這一偉大成就中一位奠基式的人物。而他畢生追求的起點要源於一個民間秘方。
早在1971年民間就相傳一個由中藥砒霜、輕粉(氯化亞汞)和蟾蜍等配製而成的秘方,據說 可以治療淋巴結核。這一“藥方”一度曾吸引眾多的患者前往求治。隨後,張亭棟把這個方子帶回醫院,領著哈爾濱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的同事開始了長期艱 苦的研究。為了弄明白其中的原委,張亭棟開始其一生唯一的追求。
1972年後,張亭棟將研究方向鎖定了白血病研究,而不是不加選擇地研究各類疾病。首先他從分析砒霜、青粉、蟾酥的毒副作用入手,對這三種中藥分別在臨床上進行了對照。
起初是動物實驗,成功後之後張亭棟就開始在人體上進行試驗,在使用中發生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副作用,雖然血像有所好轉,但有人出現了蛋白尿、頭疼、高血壓等症狀。
1973年,張亭棟等用“癌靈注射液”(以後也稱“癌靈1號)治療6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人。這時的張亭棟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學成分”亞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輕粉(氯化低汞)”。經過治療發現,6例病人症狀都有改善,其中對一例為慢性白血病發生急性變的患者也有效。
無數次試驗之後,張亭棟開始意識到了實際上隻有砒霜在起主要作用,輕粉和蟾酥都有副作用,於是後來把這二者都剔除掉了。1973年《黑龍江醫藥》雜誌上發表了“癌靈1號”的開創性論文,這是張亭棟及其團隊的開創性研究。
隨後的一項研究成果成為日後同領域研究參考的“鼻祖”。
1979年,張亭棟和榮福祥在《黑龍江醫藥》發表了題為《癌靈一號注射液與辯證論治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的研究論文。總結了從1973~1978年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共55例,這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可以說,直到1979年,張亭棟及其合作們共同發表的論文清晰地奠定了人類今天的認識: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也就是M3型白血病(即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這一認識為同領域的後續研究夯實了基礎。
這一點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玲看來,當初的研究發現三氧化二砷對M3型白血 病具有較好的療效。她告訴記者:“那個時候,包括哈爾濱醫科大學孫鴻德老師在內,在臨床上都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3型病人活下來的多,這就給我們一種提 示,是不是對3型的病人有特異性的作用?另外從臨床治療的緩解率、從長期收獲5年的觀察看,3型病人存活率也高,這樣就逐漸明朗化了,就是這麽一個過 程。”
但是奇怪的是,這一領域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在隨後的科學研究中,似乎並沒有意識到或關注過張亭棟的這些研究成果,國際上更是知之甚少。
饒毅在博文中說,幾乎所有英文文獻作者似乎都不知道張亭棟的關鍵作用,引用的文獻不太提他的名字,引用最早的也就是1992年由孫鴻德、馬玲、胡曉晨、張亭棟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發表的《癌靈1號結合中醫辨證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
在饒毅看來,1992年的研究結果實際上“最早發表於1973年,1979年已明確了對APL的作用最好。而1992的論文,在本質上與1979年的文章無差別,既沒有改變所用的藥物成分,也沒有改變適應症。”
雖然世界著名雜誌《科學》1996年發表題為《古老的中醫學又放出新光彩》一文中提及張亭棟,但也僅僅提到了他1992年的文章。
饒毅在博客中指出,張亭棟在中國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在國際學界默默無聞,其原因“可能與 他工作地區有關,也和他英文論文較少、缺乏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有關。不能完全排除他本人未充分意識到其工作重要程度的可能性。”而且還有一個誘因就是張亭 棟1992的文章也是中文,而且未引用他本人七十年代的文獻。所以,國外學者很難知道原始文獻的出處。
對此,張亭棟本人也表示認同,“當初確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工作到後來有那麽的偉大和重要。所以沒有引用,覺得也無所謂了。”
“沉默”了近乎20多年後,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張亭棟呈現在了世人麵前。
1996年,張亭棟和現任中國衛生部部長的陳竺一起去美國參加血液病年會,陳竺第一次向外界介紹張亭棟,“大家記住,在砷劑治療白血病的道路上,請不要忘記這位同樣來自中國的中醫專家,正是他的發現,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1996年是國際學術界了解張亭棟的第一步,也是張亭棟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是年,世界著名學術刊物《血液學》(Blood)發表由陳竺和張亭棟撰寫的論文,該雜誌點評認為:“這是一篇創造性論著,首次發現氧化砷誘導白血病細胞凋亡,這是繼維甲酸之後,中國學者在血液學研究領域內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張亭棟在人類征服白血病的曆史上寫下了嶄新的一頁。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美國杜邦科學技術創新獎、中國專利優秀獎、國際發明專利獎陸續花落張亭棟,而且相關藥品已經通過美國FDA批準正式上市,走向世界。
認可在哪裏?
盡管屠呦呦和張亭棟的研究成果開始得到世界的認可,但他們個人似乎並未獲得相應的足夠的榮譽。
日前饒毅教授給出了迄今為止對他們個人最高規格的評價:屠呦呦和張亭棟的研究發現足可以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獎。
可以說,今年的GSK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可以算是對屠呦呦和張亭棟一份遲到的認可與祝福。
從2010年推出的年度“葛蘭素史克科學創新日”活動,旨在獎勵在中國與新加坡地區在生命科學、神經科學等領域做出有重要影響的工作的科學家,培養有潛力的年輕科學家,從而促進本土原創性科學研究的繁榮發展。
“我們優先支持那些做出重要的發現、而不是一味追求影響因子的科研工作者,而且最為重要的是激發那些為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研究。”魯白說。
屠呦呦 女,1930年12月生於浙江寧波,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藥學係,曆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化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最為突出的貢獻,就是帶領課題組在發現青蒿素的道路上寫下了濃濃的一筆。
張亭棟 男,1932年11月生於河北吳橋,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曾任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教研室主任、教授。重點研究血液病,承擔白血病的中西醫結 合治療與療效的機理研究,發表有關癌靈1號治療M3型白血病及其它學術論文上百篇。奠定了人類今天的認識: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