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明代萬曆霽藍釉

(2015-10-05 00:46:03) 下一個

明代萬曆霽藍釉淺議

一、霽藍釉

藍 釉又稱“祭藍”、“霽藍”、“積藍”、“霽青”、“寶石藍”等。霽藍釉是一種高溫釉,即在石灰堿釉中摻入適量的天然鈷料做著色劑,在窯內 1280--1300攝氏度左右與坯胎一起一次性燒製成功的瓷釉。霽藍釉始創於元代,一直延燒到現代。明代早中期霽藍釉主要用於官家祭祀器和陳設器,屬於 數量少於其它釉種的高檔釉種。優質霽藍釉,是回青料中提煉出最好的(一般稱作佛頭青,藍中泛紫),自然被官窯壟斷。明代中晚期出現了民窯燒造一些質量差的 國產鈷料霽藍釉瓷。萬曆中期以後至崇禎明末,尚未發現有官窯燒造的霽藍釉瓷器。清代官窯和民窯繼續燒造霽藍釉瓷器,可是由於鈷料不同藍釉發色已非明代早中 期蘇料和回青料那種靚麗呈色。

明代萬曆霽藍釉淺議

二、明代萬曆霽藍釉

1、 曆朝曆代燒製霽藍釉用料工藝呈色皆不盡相同。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年號),是明朝第十一任皇帝,在位48年,年號萬曆,是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帝王。明代萬曆 朝已近明代後期,社會動蕩資源短缺,《明神宗實錄》記載,“江西連年多事,百姓困瘁,燒造磁器,如碟、瓶、罐等項,不可缺少,量減分散……而禦用回青係西 域回夷大小進貢,買之甚難……”。萬曆二十四年,回青料已用竭,宮中曾命甘肅巡撫設法進貢,以應燒造瓷器的急用。《明神宗實錄》還記載了神宗三十四年三月 乙亥太監潘相到景德鎮督察窯務後給朝廷的上書:“描畫瓷器,需用土青,唯浙青為上,其餘廬陵、永豐、玉山縣所出土青,顏色淺淡,請變價以進。帝從之。”以 上史料說明至遲在萬曆三十四年官窯已用浙江青料。成書於崇禎年間的宋應星《天工開物》說:“凡饒鎮所用,以衢、信兩郡山中者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諸邑者 為中,豐城諸處為下也。”由此可以知道,景德鎮官窯從萬曆二十四年至三十四年間開始,一直到崇禎,都使用浙料。故萬曆朝使用回青料燒製的霽藍釉瓷器的下限 年代可推論至神宗二十四年,皆禦用官窯瓷器,民窯燒造的霽藍釉為發色差的浙青料或石子青等國產鈷料。

明代萬曆霽藍釉淺議

2、 明代中早期的藍釉瓷器比青花瓷器和彩瓷少得多,原因是:1、進口優質鈷料回青十分珍貴,一個藍釉瓷上使用的鈷料要比一個青花瓷上消耗的鈷料多得多,這就是 藍釉瓷比青花瓷少也珍貴得多的重要原因之一;2、藍釉瓷比青花瓷難燒,成品率極低。眾所周知,鈷料在自然界中是以礦物鈷的形式存在,原本是黑色,在窯爐中 氧化還原後才能呈現亮麗的藍色。鈷料在釉下比較容易還原(如釉下青花),如果混合在石灰堿釉中還原(如霽藍釉),則對窯爐工作時的氣氛和窯工技術要求很 嚴!然那時窯工化學方麵的知識和窯爐生產技術還沒上升到理論和實踐高度,當然不知道什麽叫還原,什麽叫氧化,憑的全是經驗和運氣,光靠經驗和運氣燒造成功 霽藍釉談何容易!大多數不合格品都在出窯後就被窯工按照朝廷指令打碎掩埋掉了。因此,這兩方麵原因是藍釉瓷比青花瓷少而珍貴的重要原因。原本當時官窯燒造 成功的藍釉瓷器就很少,傳世至今能看到的僅有為數不多的台北和北京博物院清宮舊藏以及其他博物館館藏,民間藏之可謂鳳毛麟角。

明代萬曆霽藍釉淺議

3、 自嘉靖到萬曆時期的官窯瓷器有個較為奇特的現象,既器物的底款釉皆為亮青釉(白釉微微泛青),其清亮程度往往超過器物主體的釉色。嘉靖到萬曆中期,年號款 用平等青與回青料書寫。萬曆中期以後,由於官窯庫存回青料幾乎枯竭,所以青花瓷和藍釉瓷款識就用浙料和石子青等國產鈷料書寫。這件霽藍釉高足杯施釉肥厚, 所用鈷料甚多,且是明顯的回青料發色和質感,而青花款識卻是浙料,盡管當時官窯也是不惜成本要燒造精美霽藍釉瓷器的,但在不醒目的底足部位書寫款識還是使 用了原料充足、價格便宜的國產鈷料,足見當時回青料之稀缺金貴。

明代萬曆霽藍釉淺議

4、 有不少學者研究認為:元青花和明早期永宣青花及藍釉瓷用的主要鈷料是進口蘇麻離青,明中期嘉萬用的進口回青,均來自於西域。元青花藍中帶錫光鐵斑微泛紫, 永宣青花亦同;嘉萬官窯青花瓷和霽藍釉瓷器幾乎個個藍中泛紫色。這個現象十分有趣(明嘉萬道教盛行,道教講究陰陽調和,紅為陽,青為陰,紅與青調和在一起 即紫,回青帶紫色,正合了道教),這也給了現代鑒定明嘉萬時期青花瓷和霽藍釉一個相關史料依據。

明代萬曆霽藍釉淺議

5、 明萬曆官窯年款多為六字楷書,四字楷書較少見。款識字體頗近顏體,端莊工整,敦厚剛勁,轉折處多頓挫,撇捺多偏長。早期字型較瘦,晚期趨肥。“大”字之捺 頓挫有力。“製”字中“衣”的鉤、撇有時連為一筆。“萬”字有“草字頭”( 艸 )與“羊字頭”(丷)兩種寫法,體現了早中晚時期的風格。真款行筆流暢、筆觸自然,仿款臨摹,難免筆意遊移不定,筆觸露出破綻。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