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什麽中國人最會用刀?

(2015-09-14 22:12:31) 下一個

之前讀金庸,對胡一刀的胡家刀法印象頗深。那屬於武術中的刀法,頂級俠客才能用得爐火純青,一般人學不會,也用不上。還有一種刀法,是老少皆宜、男女通吃的,學會了之後,生活幸福指數可以直線提升。

那就是以前的“勤行”刀法。要求嚴的師父,給你1兩瘦肉,要求切成56根肉絲,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要求更嚴的,給你一塊肉,肉下墊抹布,菜刀過處,抹布絲毫無損,而切過的肉又不連刀、不走形。練到這般程度,才算過關。

韓曉民 | 文

一、

舊時,幹廚師行業必須勤快,他們自稱“勤行”。想在勤行裏幹出名堂,自學很難成才,不投師不行。

找 準師傅,行了拜師禮,便開始了學徒生涯。常言道:“徒弟徒弟,三年奴隸。”進了師傅門,看你勤不勤,如果不勤快,別想在師傅那裏得到真傳。“教會徒弟,餓 死師傅”,同行是冤家,師傅每調教出一個高徒,就意為著給自己增加一個競爭對手,做徒弟的不好好表現,怎麽討得師傅歡心、獲取真經?

打雜是 入門必修課,抹桌子掃地、刷碗洗碟子、擇菜收攤子等雜活,別等師傅吩咐,要“眼裏有活兒”,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平日裏得看師傅的眼色行事,要經常巴結師 傅,泡茶遞煙、捶背捏肩、鋪床疊被,甚至師傅的夜壺也得端。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師傅見徒弟的性子磨下去了、越來越懂事了,這才放心地傳授技藝。

什麽樣的中國人最會用刀?

二、

上案是初級課程。案上分紅案和白案,紅案切肉切菜,又稱“菜案”,白案製作麵點,又稱“麵案”。

一 般先學紅案,修習刀功。初學者要在木墩子上練刀,俗稱“墩子活兒”。 切、片、剁、劈 、拍、剞,一樣一樣慢慢地學。北方的廚師用刀不如南方講究,南方的廚師麵前擺好幾把刀,切的、剁的、砍的、片的一應俱全,而中原地區的廚師隻有一把刀, “前切、後砍、中間片,刀背砸泥、把兒搗蒜”,也就是說,刀尖部分切片、切絲、切塊、切丁,刀刃的中間部分片肉,刀刃的後部剁肉,刀背砸肉泥兒,刀把兒還 可以搗蒜。僅憑手中一把又厚又重的菜刀,變幻出如此眾多的刀法,實屬不易。

刀法和刀功是兩碼事,基本手法掌握了,沒有功夫也是白搭。起刀輕 快,落刀有力,還得要求速度,切出來的塊片丁絲,大小一致、厚薄均勻,練到一定程度,眼不看刀,神定氣閑,“嘚嘚嘚嘚”,瞬間即成。切住手指怎麽辦?隻能 怪學藝不精,師傅是不會可憐的。要求嚴的師父,給你1兩瘦肉,要求切成56根肉絲,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這也往往是師傅考試徒弟的考題。要求更嚴的,給你 一塊肉,肉下墊抹布,菜刀過處,抹布絲毫無損,而切過的肉又不連刀、不走形。練到這般程度,才算過關。

刀功有了,還得練眼力。什麽樣的食材適合切出什麽樣的形狀,是塊兒、是片兒、是絲兒、是泥兒?食材的哪一部分可用、哪一部分不可用,下刀之前須做到心中有數,沒有眼力可不行。

什麽樣的中國人最會用刀?

紅 案學完學白案。豫菜的麵食比較簡單,包子、饅頭、餃子、餛飩、麵餅、麵條而已,俗稱“麵飯”。麵飯也是尋常百姓飯桌上的家常便飯,很多人都會做,可學廚師 不是為了在自己家裏做飯吃,做出來的飯菜是要賣給顧客掙錢的,如果做成了家常便飯,誰還願意花錢下館子?比如做包子,麵怎樣和、皮怎樣擀、餡怎樣包、褶怎 樣捏,都有講究,大餡包子怎樣做、小籠包子怎樣做、灌湯包子怎樣做,都得學。另外,麵案還有一分支稱“小案”,主要是製作宴席點心,裏麵的學問更大。

三、

上灶是徒弟夢寐以求的事,灶上功夫是勤行的精髓,但是,師傅是不會讓徒弟輕易上手的,還得從打雜做起,稱“幫灶”。

所謂幫灶,說白了就是給師傅打下手。和煤、起火、封火、清灶台、倒爐渣、刷灶具之類的雜活,又得幹上一段時間。除此之外,幫師傅化鹽水、發幹貨、吊高湯是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

過 去沒有精鹽,所用食鹽都是比玉米籽還大的鹽疙瘩。徒弟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化鹽水。把鹽疙瘩放進鍋裏,添適量清水,加入雞蛋殼,熬製。水開了,鹽疙瘩慢慢溶 化,鹽裏的雜質漸漸析出,雞蛋殼內殘留的蛋清受熱凝固,漂浮在水麵,剛好把雜質裹了進去,撈出蛋殼和凝固後的蛋清,剩下的便是“純鹽水”,以備師傅做菜 用。

鮮活的雞鴨魚和蔬菜都好處理,如果客人想吃海貨、山貨,那得費大勁。過去沒有空運,沒有冰箱,海貨、山貨都是“幹貨”,燕窩、魚翅、海參、魷魚、竹筍、蘑菇等食材,加工之前都得漲發、回軟,俗稱“發幹貨”。

如 何漲發、回軟?可不是簡單地用水泡一泡。發幹貨大致可分為水發、油發和鹽發三種,還可以往下細分,比如水發又可分為冷水發、熱水發和堿水發等。究竟用哪種 漲發方法,要根據所用食材而定,比如海參、魚翅,先用冷水發,發軟後再用熱水或堿水發,發透後再用冷水漂洗浸發,而且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這些道道兒 不是三天兩晌午能學會的。

以前沒有味精、雞精之類的調味品,菜品的鮮香全憑“一勺湯”。這裏的“湯”指“高湯”,熬製高湯稱“吊湯”。吊湯 所用的食材和手法雖各有千秋,但大致路數相似。一般選取大骨、雞鴨、豬皮、精肉、火腿等原料,衝洗、浸泡、焯水,衝去雜物、泡出血水、濾去浮沫,稱“三 清”。加調料小火熬製,所成高湯清澈見底,稱“清湯”或“精湯”;大火猛攻,所成高湯濃如奶汁,稱“奶湯”。

吊湯的本事是衡量廚藝的重要標準。有了高湯,無論葷素菜品,均見奇效。徒弟一旦掌握了吊湯技藝,那可就終身受益,但是,“三清”之類的粗活徒弟可以做,至於如何配料、下料,師傅是不會傳的,徒弟隻好偷偷觀察、暗記於心。

什麽樣的中國人最會用刀?

徒 弟遲早是要上灶的。剛開始,學徒用沙子練習翻炒,前翻、後翻、左翻、右翻,練熟之後,師傅會把一兩個次要的菜品讓徒弟掌勺,並在一旁指點。然而,灶上要學 的東西實在太多,烹炒煎炸,爆溜燒貼,燜燉蒸煮,汆燴熗拌,雖不要求樣樣精通,但至少要掌握一些,最好能掌握幾樣絕活兒,將來方能在廚師行裏站得住腳。

另外對火候的掌握也要求很高,什麽是“火候”?“火”指火力的大小,“候”指用火的時間,大火爆炒、中火煎炸、文火燉煮,緊用上火、慢用上蘢,“火候功夫”不是一兩句話能講清楚的,甚至是隻可體會不可言傳,全憑徒弟領悟。

四、

對菜品的要求,說起來的“色香味俱全”,但絕大部分食客首先要求味道好,廚師調味技術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他的廚藝。

豫 菜相對而言比較中庸,酸、甜、苦、辣、鹹、香、麻、鮮鈞不十分突出,“求其中、求其和、求其淡”似乎成了豫菜的特點,然而,豫菜也絕非平淡無奇,它以鹹香 味為基礎,巧妙吸收醬、醋、蔥、薑、蒜、糖、辣椒、花椒、胡椒、大茴、小茴、八角等調料及食材自身的香味,形成各種複合香,而且要求把各種香味調和在一 起,相互輔佐,百味包容,幻化出更為奇特的香味。

比如豫菜經典“糖醋溜裏脊”,把切好的裏脊肉掛糊油炸,然後“烘汁兒”, 炒鍋放油燒熱,下入蔥花、薑末、蒜瓣爆鍋,加入清湯、白糖、醋燒沸,澱粉勾芡,炸好的裏脊肉入鍋煸炒,旺火收汁,觀之殷紅奪目,嚐之外焦裏嫩,品之酸甜鹹香及蔥薑蒜香相得益彰。

為 什麽能出如此奇味?這就好比演奏交響樂,弦樂、管樂、打擊樂、色彩樂渾然一體,才覺得好聽,如果演奏起來,琴是琴、號是號、鼓是鼓,各種音色互不搭調,還 有什麽藝術魅力?豫菜的調味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調和諸味是學徒學習的重點內容,如果能調出與眾不同的別致味道,將來會成了他的看家本領。

什麽樣的中國人最會用刀?

什麽樣的食材用什麽樣的調料、用量多少,勺子往調料碗裏一點,絕不能回勺,便能拿捏得恰到分寸。如果徒弟在烹調過程中,不停地用勺子取菜,以嚐甜鹹,師傅看見,絕對不給好臉。

另 外,很多細節都要講究。比如調料的擺放,烹調時,灶台旁邊擺放有各種調料,這個地方俗稱“調味台”。調味台上各種調料不是隨意擺放的,講究“三近三遠”: 常用的近、不常用的遠;有色的近、無色的遠;濕的近、幹的遠。有經驗的大廚,一看廚師調味台的擺放情況,就能大致判斷出廚藝的高低。

又如菜 品做成後裝盤時,必須有型,過去,豫菜主要有“饅頭盤”、“過橋饅頭盤”和“馬鞍橋盤”三種盤型,而且要把菜裝在盤沿兒的金線之內,金線以外不能漏滴汁 水,盤裝好後看上去幹幹淨淨、利利索索。現在有些廚師不講究,菜出鍋後往盤子裏一翻就上菜,結果讓服務員端菜時指甲都插進了菜裏。

五、

勤學苦練幾年之後,用心的徒弟便可修成正果出師了。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而學成廚藝,則希望被飯館、尤其是大館子聘為廚師,若能混當“大廚”或“灶頭”,那便出人頭地了,在廚師行裏很值得炫耀。

大 一些的館子,要聘多位廚師,案上、灶上各司其職,但案上和灶上須密切配合。有一笑話,案上和灶上廚師鬧矛盾,做連湯肉片時,案上切肉時故意“連刀”,灶上 掛糊油炸時,用勺子一劃拉,發現肉片都沒斷刀,一提一串,便發了火:“開鞭炮廠啊,成掛成串兒的。”勺子一揚,肉串飛到了案板上,熱油濺了案上廚師一身, 兩人便扔了刀勺,打成一團。

什麽樣的中國人最會用刀?

一 個飯館生意的好壞,與叫堂有很大關係。叫堂和跑堂是兩碼事,跑堂的俗稱“店小二”,主要負責端茶遞水、傳菜送酒等粗活兒,而叫堂的俗稱“響堂”,站在門口 招攬生意,客人進館子後,他便鼓動三寸不爛之舌推介菜品。舊時認字人有限,所以大部分飯館都沒設菜單,顧客點什麽菜,全靠響堂推薦。顧客點完菜,響堂便嘹 亮地叫出菜名,讓後廚聽得一清二楚,後廚馬上選材、配料、過刀、烹調。

後廚進了什麽原料,哪種多哪種少,老板交待一遍,響堂就得記熟,方能 做到推薦菜品時心中有數。如果響堂的嘴皮子耍得好,很容易就能留住顧客,給飯館帶來好生意,所以響堂拿的工錢比大廚和灶頭都高,廚師們再不樂意也不行,否 則得罪了響堂,響堂專揀刀功纏手、難炒難炸的菜品推薦,讓後廚忙得不亦樂乎,幹出力、不出活兒。

代代廚師代代勤,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廚藝,造就了獨樹一幟的中華美食,也讓我們有了口福。

崇敬老廚藝,懷念老味道,思念老廚子。【國公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